《猛龙过江》带给你什么体验?

如题所述

说句老实话。我以前并不太鸟李小龙的电影,觉得他的片子多数为打而打,情节太过老实,未免有些过气,抵死没有耐心看他的片子。只是经年看多了那些所谓的武侠电影,渐渐就觉得后者虚,轻浮,太花架子。故而今天看了《猛龙过江》后,慢慢觉得自己以前实在是不懂得欣赏。因为偏见,差点错过了好的人与事。
    以前周星星同学处处模仿李小龙,视为偶像,可我还是忽视了,着实不应该。片中的女主角对唐龙的印象由最初的不屑到仰视到爱慕,印证了那句话:女性如果突然发现此前一个自己看不起的男子的优点,且这种优点给她震撼时,她就会深深的爱上他。现在我多少有点这种心理上的转变。  
  这片的故事结构简单。归纳起来就是,黑道背景的老板看中了某个地方,要强拆女主角的饭馆。所幸的是,那是在意大利罗马,没有政府可以勾结,女主角并没有沦为钉子户。那些小混混成天过来搞事,以迫逼女主角将饭馆转让给他们。既然政府不支持黑社会,唐龙自然有用武之地。
  
  这部片令人觉得其用心的地方是一些搞笑桥段的设计。也许是这片成功之处,谁会看一部硬邦邦的武打片呢。电影开始时唐龙由于不懂鸟语在异国他乡碰壁茫然让人觉得温馨搞笑。他上餐馆时乱点东东,鬼使神差的点了数盘佐料并悉数吃下去。结果肚子闹革命,最要命的是,他不断问女主角洗手间在何处,令人发笑。这也让女主角有些看不起他,眉梢眼角流露出厌恶之意。还有女主角抱怨他不懂他国礼仪:别人搂你肩头,对你笑时,你也要同样致意。结果他碰到街头拉客的妓女,伊对他展颜微笑,秋波暗送,做成彼此误会,也令人发笑。这里妓女露两点,唐龙窘迫异常,怆遑逃脱……电影把唐龙设定成一个只知练功、牛嚼牡丹、不太解风情的武夫,不高高在上,令人心生亲近。这儿常常可以看到唐龙缅颜貌似忸怩的笑。
  
  电影的台词较简单,大多数用拳头说话,似乎在极力传递李小龙的功夫哲学。比如:“无所谓的门派的,只要能够无限制去运用自己的身体,使到在剧烈的动作上也能随心所欲,一心一意的表达自己。”还有就是“任何拳脚练得不好都是软手软脚的。”这使我想起了金庸在其小说中表达出的一些武学理念,与李小龙的说法极其相似。尽管有人对老金不懂功夫却写武功颇有微词。再有就是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中说过的那句话:“腰马合一”,原来出处在此。周星星的电影《功夫》包租婆在教训虎头帮众后,对其帮主示威:双眼挑衅地盯着对方,姆指刮鼻,双拳紧握,“裂裂”作响。这动作也是模仿唐龙的。
  
  我国最英俊、最肉竖临风的影评专家风间隼说过:“强烈反对武打片中的演员不需要演技的说法。”同意他的说法,但一部功夫片中的主角如果处处注重这种演技上幽微之处,未免有些阴柔气。而李连杰在《投名状》中饰演马新贻而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似乎又证实了风间隼的说法。可是李连杰不是在《霍元甲》之后说过:从此不在演功夫片了。所以我并没有把《投名状》放到功夫片之列。
  
  电影最精彩之处还是看李小龙在其中打打杀杀。片中有意限制了对手枪的使用,那还是拜黑老大不想搞出人命之赐。要不一枪又一枪扫射过去,那变成枪战片了,周润发都可以演啦。这设计得颇为合理。
  
  乱发渐欲迷人眼,追求反朴归真的功夫电影,还是看李小龙的片子爽些。据说甄子丹对那些体操也似的武侠片有些不屑,道理同样如此。真正的武打片,初看似乎不好看,细品才慢慢的看出一些道道来。
  
  因此,唐龙与来自美国的空手道高手在古罗马竞技场上展开生死搏头让人看得过瘾。古有人虎搏头,今有老猫观战,那猫一声“虎吼”,两人随即进攻。初始交手,唐龙似乎也是用空手道与对手较量。这段时间内他是落了下风的,多次被击中且倒地。此后唐龙改变战法,步履变幻,出招的方位非常的迷惑人,于是逐渐扭渐不利局面。最后几下杀着,似乎是他自创截拳道的精髓,斜踢侧踹,横击,手法极快,将对手关节击得脱了节。李连杰的《精武门》,陈真在日本打败那些捣乱的日本武士似乎也是用这种手法,讲究的是快、准、狠,在对手使力将尽未尽时,借力使力,击其脆弱。
  
  老套的电影设定唐龙击败对手,那个美国演员曾经获得过空手道冠军,现实中就不知道谁真正厉害了。但有小道消息说,他们在拍片前“切磋”过,李小龙轻易获胜,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粉”在神化偶像。但李小龙一向嗜武成癖,而且一向追求体能上的优势,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赢了也不出奇。
  
  电影中的女主角脸稍园,大眼睛,美得脱俗,身形得当,见之忘形。电影处理她与唐龙的感情,绰绰约约,飘飘缈缈,若说还休,我觉得很高明。片尾唐龙用他粗糙的大手轻轻握住她的纤掌,之后独自离去,只留给人背影,让人暇思。
  
  在这弱弱强食的世界上,无论唐龙走到那个地方,都一样受人敬仰。李小龙企图通过电影用这句话来“自勉”,可是现代人忙于学业与觅食,何时才能再现李小龙式的神话呢!^_^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6

央视版的《李小龙传奇》看得不多,感觉很粗糙,除了陈国坤一个人对李小龙有点感情下过功夫,全剧组其他人估计都是大陆和美国二三流的影视从业人员,整体制作之业余和草率令人发指。
今年是李小龙逝世35周年,据说全世界的李小龙迷5年一大祭,在美国、日本以及港台等国家地区,李小龙早已被官方和民间广为承认和传颂,而大陆官方对武术界和电影界对李小龙的承认要晚很多,《时代》周刊和武术杂志《黑带》等在当时对李小龙评价已经非常高,好莱坞星光大道出现李小龙的星星是在1993年6月,是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也颁发了李小龙“终身成就奖”,而大陆中国武协1998年才授予李小龙“国际武术巨星奖”,2005年的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国际论坛和全球青年华人文化论坛上,李小龙荣获“中外文化交流突出贡献奖”,这一年是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网民投票把《唐山大兄》和《精武门》捧进了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佳片。到现如今这部《李小龙传奇》,算是对李小龙的全面肯定、承认和褒奖,并且也在发掘李小龙身上的文化和商业价值。这么说来,李小龙和王小波这种出口转内销的文化人物一样,都先在海外名气日盛,才慢慢回转内地大热。
王小波曾经见识过李小龙在美国的影响力,在李小龙逝世的多年以后,王小波去美国留学(没去查实,大概也就90年上下吧),美国人依然认为是个中国人都很能打,以至于一些流氓在抢外国留学生的时候,就是不敢抢中国人。后来一对华人男女朋友见几个流氓走来走去,自己就心生胆怯,主动掏钱求饶,那些黑人流氓才知道不是每个中国人都会像李小龙那么哇哇大叫一拳把人打飞,开始在抢劫时不分肤色人种没了种族偏见一视同仁。

在大陆承认和褒奖之前,李小龙在美国就早已成为一个文化偶像。而西方人对中国武术的认识几乎都从李小龙这里来,导致很多老外以为真正的中国武术就是边打边大叫;中国人当然都知道中国武术不仅仅是李小龙、截拳道、咏春拳,而近年中国的武术热还来自80年代初的《少林寺》,所以,现在开始肯定和热捧李小龙,是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入而自然引发的。

李小龙是一个武者、哲人和电影明星,终其一生都在为研究和发扬武术而倾情尽力,出演电影不过是他为尽快宣扬其武学精神选择的一种捷径,他的成就远远不止被后世顶礼膜拜的动作电影风格。李小龙少时性情刚烈争强好胜,18岁去美国之前整日混迹街头打架斗殴,并且在打架斗殴中不断提高武艺,四处拜访武术名师,在咏春拳、蔡李佛拳等多种门派的武功学习中,由于天赋异禀和分外用心,武艺进展神速。到了美国之后,他勤工俭学考入大学,所选的专业竟然是哲学系。上大学时李小龙也就21岁,他发现早年叶问师父教他咏春拳时所教导的思想,跟老子的哲学思想相通,而他自己争强好胜的刚烈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和尼采等西方哲人强调的“超人思想”接近。从这个时候起,他已经开始形成自己对武术、动作和世界的思考。

李小龙突然死去之后,全世界都在寻找下一个李小龙,香港电影界和好莱坞电影界都找了一个又一个替身,也拍过一些片子,但都不怎么理想,没过几年,成龙凭借自成一派的功夫喜剧成了功夫片的正式接班人一直红到今天;到了80年代,李连杰又凭一部《少林寺》走红,也红到了今天,直到近年《功夫之王》还能大卖,而且直到今天成李都老了世界上还找不到能担当起他们接班人的动作明星。成龙和李连杰在影坛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拜李小龙带来的功夫片热潮所赐,所以,成龙、甄子丹、李连杰等人一再对李小龙表示敬仰,如成龙所说,没有李小龙就没有成龙,是有道理的,李小龙开创了一个时代。

成龙成为李小龙之后功夫片的代表,李连杰也用自己良好的武术修养打出了影坛的一片天地,而且二人如今也都后继无人,这并不能说明此二人的成就可以代替李小龙,或者说是这个时代的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的成功都属于一个动作演员的风格,成龙将喜剧和动作结合之后,他的喜剧天分才大放异彩,西方人说如果电影回到默片时代,成龙将会成为少数几个能像基顿一样能活下去的电影演员,成龙的动作喜剧和拼命搏来的惊险场面在银幕上看起来确实效果极佳;而李连杰,走的是武术表演的路线,他的武术修养极好,凡是能设计出来的效果都能出色地完成,大开大合行云流水的动作看起来十分赏心悦目,并且培养出了自己一身一代宗师的气派。但此二人都无法与李小龙相比,这一方面因为李小龙是个真正的武术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武术精熟于心融会贯通,方才创造出了自己的截拳道,他的技击水平更不用说,早年在美国开振藩国术馆时,跟世界各地的武术精英比武时已经所向披靡,成龙和甄子丹的格斗水平固然超出常人很多,但在李小龙面前肯定沾不上边;另一方面,李小龙的电影剧情虽然简单,但他用自己的动作统治了全片的风格和思想,昆汀曾经说,只有李小龙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功夫片,就是因为他的功夫片不仅有风格,更重要的是在通过自成一派的动作来表现思想。

在《猛龙过江》里,即使在海外的中国人,也认为中国功夫花拳绣腿软手软脚,里面的乡下小子唐龙就说,只要把力量集中在一点,在动作最剧烈的时候能够随心所欲,就是最好的武功,这是李小龙对武功理解的一部分。在李小龙刚去美国的时候,美国人只知道发源于中国武术的空手道和跆拳道,李小龙的到来证实了中国武术的技击能力,击败当时世界所有武术名家之后,他在各种场合的演讲中才开始系统讲述自己对中国武术的理解:

“功夫源于中国,是空手道和合气道的渊源。它是一个更完整的武术体系,它比其它武术更流畅,更具连贯性,而不仅是一招半式。就好像水,水是世界上最柔软的物质,但它有穿透顽石的能力,水没有一定的形态,你既不能够捉住它,也不能够用力打它。每一个学功夫的人都希望具有水一样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可以根据对手情况做出变化。空手道的出拳,好像一根坚硬的铁棒,而中国功夫出拳,就犹如一条铁链连着一个铁球,刚柔并济。功夫可以单独或者两个人练习,单独练习的时候会模仿一些动物,比如说鹤、猴、或者螳螂等动物。……” 即使现今,成龙和李连杰都说不出如此系统而生动的理论。

我总能听成龙在出席各种场合的活动时,都把传播中国武术和文化挂在嘴边,而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复着类似这几句话,诚然,西方人对他的功夫片感了兴趣,一些有心的人可能会开始关注围绕他的片子更深入和宽泛的事物,但如果从成龙的功夫片里深究,是没有他个人深层次的思想在内的,这里不是否认成龙在电影编导和表演上的才华,他很多诸如《A计划》等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都显示了他过人的才华,但这种才华只限于取悦于人的层面,没有一个类似艺术家的思想和坚持,而这些,正是李小龙从影的最终目标。李小龙最崇拜的人是海明威,李小龙在作业中写道:“海明威才算得上一位真正的作家,他把自己的经历和灵魂写进自己的作品里……”他把武术作为终身的修业,并在表现其武术思想的电影艺术语言上有自己的坚持,这,是之后任何一个动作指导和动作演员都无法望其项背的。

香港的武打电影中动作设计人才济济,刘家班、成家班、袁家班等等,还有程小东、元奎、甄子丹这样的个人(当然,甄子丹也曾是袁家门下),成家班是成龙的喜剧动作风格,袁和平的队伍善于精巧好看的设计,打得时候赏心悦目,程小东是最有想象力的,天马行空,最善用威亚,就连奥运会那些威亚都是张艺谋专程请的他,他的动作设计非常绚丽超脱,而元奎则喜欢走险峻一路,动作看起来很惊险也很惊艳,其中只有刘家班,恪守南派武功寸拳寸劲的风格,刘家良在武打设计上一直有自己的坚持,而诸多武打设计里武功修为最系统的也就是功夫良了,然而功夫良也只是一个传统的武术家,鉴于各种原因无法做到李小龙的海纳百川融会贯通,自创一种武术,在电影中不仅取悦于观众,表现自己的风格,更能以动作为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甄子丹在武打电影的追求上和情怀上或许跟李小龙有些接近,但成绩大家也都看得到。

所以,成龙李连杰的功夫片固然能有文化的意义,而其传播的能力始终是表层的,长久以来香港电影虽然畅销东南亚,但在美国只能为少数的影迷喜欢,无法登大雅之堂。而李小龙电影所传达的,是在商业的表层之内更深入的一种精神的信息。

不过李小龙自身是有很大矛盾的,他从小跟父亲学习太极拳,父亲李海泉就是想用太极化解他身上的暴戾之气,但终究无法限制住他,李小龙长大后遍访武术名家,当然叶问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叶问在传授咏春拳时也灌输了很多道家的思想,这在李小龙后来读老子的时候才想到。但他同时还喜欢尼采的哲学思想,不顾一切超越旁人。他很早就已经跳脱中国传统武术家的门派限制,抛弃了很多中国武术家的花拳绣腿和修身养性的想法,重实战,一切以技击制胜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他不顾一切代价来提高体能,不仅进行常人无法想象的体能训练,还进行肌肉电击、服用大量药物,到了这个地步,他可能早已经忘记了太极拳和老子思想中的平衡和谐的精神,走火入魔了。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第2个回答  2017-11-06

《猛龙过江》结尾的经典对决中,查克·诺里斯根据剧情安排要先打到李一次——说明自己也注意到对决需要曲折反复,不能无聊的压倒胜。可滑稽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出李为什么该被击倒。别说动作的力道和速率,甚至就连东方人先天不足的肌肉线条,对手都处在明显的下风!而这种个人实力上的鹤立鸡群,又几乎使他的每部电影都尴尬出现不同程度的反高潮的效果。
相反,下一代的动作明星好像就不存在类似困扰。《师弟出马》《龙少爷》中反一号皆由合气道高手黄仁值所饰演,其犀利腿功让成龙吃尽了苦头。但也正是下风落的太过明显,才合理逼出了精彩绝伦死缠烂打的成式战法;换做李连杰的《中华英雄》,甚至都无需片尾那个美国拳手展示多高明的搏击术,单是过两头粗三圈的魁伟身量,就足以使得观众产生了一种以弱胜强的强烈期待。
以弱胜强,对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成龙在谈及自己动作风格的形成时曾说:“他(李小龙)踢高腿我就踢低腿;他从来不笑,我就笑个不停;他可以一拳打穿墙,我就在打穿墙后发现自己受了伤。我做鬼脸……”

当年他是带着一种崇拜的心态去说这些话的。但说的同时也许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望尘莫及后的心态转变,反而使自己无意间寻找到了动作电影的真谛:低踢腿,打到墙会痛,才能示弱,示弱才有进步空间;笑个不停,才能融入喜剧风格,才会让故事叙述的更为活泼生动。想想基顿电影为什么能够成为永恒经典?不正是得益于其身躯弱小与困难艰巨之间的高反差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