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怎样与生活衔接

如题所述

《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的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些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并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学习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体验生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
一、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重组教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陶行知先生也曾说:“教育与生活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很多学生总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深奥难理解,造成之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教材和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脱离,学生学到的理论性过强的抽象的数学。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并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要灵活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筛选、补充、整合、自主设计学习内容,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把教材中那些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习自己身边的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教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易变性,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时,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提出:为什么自行车的铁架、房子的人字梁都要做成三角形?而移动门上全出现平行四边形?通过这样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探求知识经验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结合平时的教学内容有机地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数学周记,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的意识。如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记下了与妈妈逛商场时的发现。
《逛商场》
我和妈妈去商场买衣服。我们发现同样一件标价一百元的衣服,甲商场采取八折销售,乙商场则以满一百元送二十元礼金券的方式促销,我和妈妈为买哪家的更便宜进行了讨论分析:甲商场商品打八折销售,意味着买100元的商品只要80元就可以了;乙商场的促销手段说明了花100元钱可以买到120元的商品,按打折计算就是买120元的商品要花100元,实际就是打了八三折(100÷120×100%≈83.3%=八三折)。因而是甲商场的促销手段对消费者更有利。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还能省钱呢!看来学好数学对我们的生活真重要啊!
(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例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玩扑克牌游戏,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张牌,再把两张牌上的数合起来,然后,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数字加减运算融入玩扑克牌的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每个人都动手、动口、动脑,个个积极投入其中,这样将每位学生的思维都激活起来。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