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远行”的下一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白话文: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   

扩展资料

辨析:

有些人以为孔夫子意思为,有父母,就守在家里孝敬父母就行了。这是曲解圣贤的意思了。如果家境贫寒,难道让父母跟着你饥寒交迫?这不仅不是孝,而且是最大的不孝。

有些人把“方”有人解释为方向、去处,这是不对的,而应该解释为“理由、道理”,这个“理由、道理”包括给父母讲清楚“游”的“理由、道理”,更包含对父母的安置、赡养即对孝的兼顾。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父母在,不远行”的下一句是“游必有方”

这句话的原文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必须要有去处。体现了当父母在世的时候也会很牵挂自己的子女,为了敬孝道,作为子女不应该离开父母太久,或者太远,以免父母担忧,而且就算要离开,也应该告知父母去处,并且不能出门太久。此句出自孔子的经典语录《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

解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成为中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19
父母在,不远行,游必有方
“父母”由两个词语组成,一个词语就是父亲,一个词语就是母亲,加上我们,就构成一个家。在生命之初,当很多人还是一个小小的胚胎的时候,母亲,世间最伟大的一个人物,她用她身体中最精华的东西养育我们从无知变懵懂,从懵懂变成熟,而父亲总是如同人生路上的一棵宽阔的大树一样,为我们遮风挡雨。人之间,每一对父母的内心都有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游必有方”是下半句,在这句话中起到一个点睛之笔的作用。虽然那时他们头发着闪烁着银丝,虽然他们佝偻着身躯,但是孩子若要出去闯,必须“游必有方”,那又是要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有一个具体的方向,如果没有具体的方向,没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没有“游必有方”,那就如同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一样,随风漂泊。
第3个回答  2020-06-01

第4个回答  2017-11-24

"父母在,不远行”的下一句是“若远行,必有方”。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篇第四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它的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方”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去处、地方、处所。

孔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辩证地强调子女应赡养并孝顺父母,但也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出外奋斗。在孔子看来,子女对父母的责任是最重要的。不远游是“父母在”的结果。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可以是照顾父母的起居,可以是农耕赡养父母,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因为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必有浓浓的牵挂之情,所以孔子着重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务必对父母尽责。 此句话侧面也含有孔子不反对当子女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的意思。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词义解析主要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4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