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信任是对方的问题——由于对方的经历、性格、为人处事等原因,TA并不能让你产生信任感;不敢信任是你的问题——也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对自己安全距离以外的人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和恐惧心理。
信任的基础是大脑的一个专门为社交服务的心理机制,有研究表明信任的强度与催产素有关,而且证明这种效果仅仅导致个体承担社会风险的意愿增加,而对承担一般的风险没有影响。
信任分两种:有条件信任和无条件信任,这两种信任对应着相当不同的心理机制。这两种信任不能混而一谈。
有条件信任通常是有个人意识明确参与的计算过程,涉及到明确的个人利益权衡(无论这种权衡具体包含的是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短期利益、长期利益),而与无条件的区别就在于,信任是在这种理性意志参与之前就完成了的。可以说,有条件信任来源于高级思维支持的知道感,无条件信任来源于先验的知道感(或者确信感)。
不信任、有条件信任、无条件信任可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并不意味着无条件信任就是“更高等级的信任”,并不意味着关系管理、营销的目标就一定是建设、转化、和维护无条件信任——这通常是营销人和心灵鸡汤领域的流行观点(例如《无条件信任的力量:来自非洲的九头母牛》的核心观点:“把‘信任’上升到一种信仰”)。
信任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石,但是信任不是合作的必要条件——甚至,往往不是信任产生合作,而是合作产生信任。因为只有建立在合作行为基础上的信任才是可观测的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讲,信任的基础这个问题是在问信任的理由(一种规范性研究),还是合作的理由(一种实证性研究)需要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