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有什么建筑特点?

如题所述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北十公里天寿山南麓,从明成祖朱棣选为陵址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历经二百余年,陵园经过不断修建,成为一座规模宏大、建筑完美的明代最大的陵墓建筑群。陵区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重峦叠嶂,如拱似屏,南面为蟒山、虎峪山相峙扼守,气势磅礴的大宫门坐落在两山之间,为陵区的门户。整个陵区得天独厚,雄伟壮观,范围约四十多公里。

整个十三陵陵区共用一条神道为引导,以后又在大红门外约1300米处增建气势宏大的石牌坊一座,前推了陵区起点。石牌坊为六柱五间十一楼形式。“楼”就是屋顶,五间上各一座,各间之间及全坊外侧也各一座,大小相间,高低错落,轮廓丰富,通宽达30米,是中国最大的牌坊。

在十三陵中,明成祖朱棣与徐皇后合葬的长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杰作。

朱棣是一个颇有建树的帝王。他曾命翰林院学士解缙等负责召集天下文土三千人,编写了举世无双的《永乐大典》,并亲自为此书写了序。这部举世空前的大部头类书,成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的宝库。他还派太监郑和六次下西洋,遍历亚非大小三十余国,促进了明朝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陵园纵贯南北,由三个院落组成。第一院落从石碑坊到棱恩门。石碑坊位于十三陵神道最南端,为汉白玉雕刻而成,晶莹光洁,六根大柱排空屹立,上系蓝天,下接白云,远远望去犹如天地间浮沉的一朵彩云,又好似神话传说中的南天门

石碑坊北是大红门,它是陵园的门户,坐北朝南,共三洞,丹壁黄瓦,单檐歇山顶,庄严雄伟,浑厚端庄。黄色的琉璃瓦顶与朱红色的门墙交相辉映,色彩协调,诱人遐想。

大红门北面是长陵碑亭,碑亭虽名为亭,体量却十分巨大,各面达26米,高22米。有一通龙首龟趺石碑,记叙了明成祖一生的经历,都是歌功颂德之词,这也是十三陵中唯一有文字可训的碑亭。碑亭四角各有一个华表,底座和表身浮雕蟠龙纹和流云纹,叫做“望天吼”,又叫“望君归”,意思是希望君王不要贪恋深宫,应该走出去了解了解民情,又盼望君王不要在外面流连忘返,早日归朝,免得国事无人处理。亭北石砌神道长1200米,两旁相向列石柱、石兽、石人共19对。神道北端以并列的三座石棂星门结束,门间有短墙。自此以北,长陵尚有4公里多再无设置,有如面中空白,以虚代实,更加含蓄。

第二院落是棱恩殿,是“藏衣冠几杖,起居荐藏物”的地方,也是十三陵中最雄伟的建筑。大殿全部建筑用珍贵的楠木建造,体量横长,而且都是白台红墙朱柱黄瓦,一派皇家气象,经过五百多年风雨剥蚀,尚未倾斜变形,充分表明了中国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术。在院庭内外满植松柏,气势萧森,有很强的纪念性。

第三院落由内红门与明楼等组成。方城明楼为砖石结构,体量竖高,作城楼形式,与棱恩殿形成鲜明对比。内红门是棱恩殿和宝城之间的一座门楼,因为接近朱棣的陵墓,所以内红门的彩绘色调显得深沉、肃穆,使谒陵的官员走进门内即产生一种诚惶诚恐之感。

长陵建筑雄伟、肃穆幽深,以独特的建筑艺术反映了明代初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侧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