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会自行学习?

如题所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8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自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能阅读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绝非危言耸听之语。“自行学习、自我教育,自己管理自己”,这是现代人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

当我们确立了求索事业的目标后,不能不重视自学研究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自学研究能力是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激发和保持创新优势,提高自身思维品质,优化知识和智能结构的有效方式。自学,是对学校教育和各种教育方式中师承型学习的补充和延伸。这种学习研究,自由度较大,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并将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实践。

对研究、攻关课题的选择,需要对某一领域进行广视角、多层次地扫描、观察、分析、综合,方能从主、客观双重角度,筛选出最有价值、较有可能实现的攻关目标。

自学研究能力的核心是想象力、创造力。这是一种能改天换地、塑造全新的自我的伟大力量。培养和训练创新的能力,要从青少年时代起步,养成质疑多思的习惯。在接受教育(包括课堂教学)时,不能只是个带着耳朵的听众,而是要开动大脑这台机器,打破常规地思考、讨论、比较、鉴别,要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开掘创新思路。平时,在独立治学时,也要经常问几个为什么,启发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对于社会和学校,要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努力训练创造能力及自学研究素质。要力求摒弃和减少注入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教育。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育才经验,对我们是有借鉴作用的。

对于个人来说,要注重从日常生活做起,逐步培养起良好的自学习惯,主动去学。

自学是要依靠自己自觉进行的。因为没有人监督和考核,很容易流于放任。而一旦养成了自学习惯,那就截然不同了:它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时时刻刻都在鞭策着我们,使我们自然而然地要去自学。

自学习惯的培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学习惯的培养如播种,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还不能保证有收获,还必须辛勤地耕耘,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那么,应该怎样培养自学习惯呢?1.树立正确的自学目的

正确的自学目的和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密切的联系。自学目的导致产生自学欲望和成才欲望。这些欲望的逐渐满足过程,便是自学习惯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曹南薇,早在14岁时就有了较强烈的自学欲望,而这个欲望则是由于她想了解微观世界的奥秘——这一初期的自学目的所导致的。她贪婪地吸收一切有关物理学的知识,为寻求知识,常常出神入迷。结果,她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学到了不少艰深的物理学知识。更加可贵的是,她在逐渐满足自学欲望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学的目的是要为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中作一点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她已经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自学习惯。这些,使她在那漫长而又无法预料其结局的自学岁月里,始终顽强不懈地坚持自学,并获得了丰硕的果实。

2.讲究科学规律和方法

自学习惯的培养,要讲究科学规律和方法。据一项对全国近百名自学成才典型的调查,大多数人都是在25岁以前就初步养成了自学习惯,而且自学起步年龄越早,越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都要趁青春年少,尽快地培养起自学习惯。

生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和情绪都有周期起伏的规律。因此,在自学过程中,不能把弦绷得太紧,不留余地;否则,就会受到杂乱无章、力不从心、低效率的惩罚。

自学活动可以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种。主动学习,是高层次的自学活动。在高层次的自学活动尚未形成之前,应该辅以强制地、被动地学习,必须进行严格地自我控制。

较好的强制法是“约法三章”,给自己制定几条具体的带有惩罚性的规定,以此来制约自己的惰性,迫使自己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3.积极寻求别人的帮助

自学习惯和环境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许多自学成才的典型人物,在这方面都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他们总是积极寻求周围人的谅解和支持,积极主动地要求得到外界的督促和鼓励。

找几个有共同爱好的,水平也相仿的自学青年一起来自学,组成“自学圈”,无形中就给自己施加了一点压力,会起到牵制、督促、鼓励作用。建立“自学圈”的关键在于择友,应选择合适的人组成自学圈。

4.注重效果

要重视自我考核。看看哪些自学习惯已培养起来?培养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尚未培养起来?原因是什么?应认真分析。其次应考核这些自学习惯对自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和自学效果。如能找到比自己水平高的人,请他们来考考自己则更好。

不可轻视调节的意义。许多自学的人体会到:错用方法比不用方法对自学造成的损失更大。因此,要随时调整自学活动中不利于培养自学习惯的标准、计划、内容和措施。这对树立自学信心和巩固自学习惯,是很有利的。

勤奋是一种美德。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规千剑而后识器。”一生勤于学习,积少成多,才有可能达到事业的顶峰。历史上凡有建树的人,往往都是很勤奋的人。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出生在明代江阴县的一个地主家庭。那时候,地主家庭都要请私塾老师,给子弟讲儒家经典,好让他们长大以后参加科举考试,求个一官半职。但徐霞客对此不感兴趣。他按自己的学习计划,阅读了大量历史、地理、游记方面的书籍。他从20岁起,感觉到我国地理知识落后,决定走出自己的小书房,到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去考察,问奇于名山大川,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直到56岁去世。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第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可是,他不灰心、不气馁,为了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他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50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时,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一个演说家。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58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

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惟有勤奋者,才能在无垠的知识海洋里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青少年正是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这时候养成勤奋的良好习惯,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鞭策自己,就等于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勤和惰的分野,从远古时代就存在了。勤奋,就如同原始人的钻木取火。用一根木头猛钻木板,人们告诉你,这样可以产生火种,但谁也说不出要钻多久才能发出火来。有的原始人耐不住了,可能扔下木头,吃生肉去了;有的原始人坚持不懈,于是木头终于起火,带来了火的文明。

勤,总是同“苦”字联系在一起的。而甘于吃苦,一辈子勤奋努力,没有一点韧性,是很难做到的。在我们勤奋地做事的时候,尽管还没得到成功的报答,却先已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自己的坚韧,这难道不是一种收获吗?当然,勤奋可以取得成功,但勤奋并不等于事业肯定能够取得成功。在科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如果不使自己的努力摆脱盲目性,增加科学性,那么,尽管我们勤奋,仍然不能获得很大的成就。现代人勤要勤在思维上,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既要保持自己勤苦不懈的好作风,又要研究生活中的新事物,勤于寻找巧干的门路,勤于选择一个最佳的突破口,使成功早日来临。

但是要警惕,成功也可能成为勤奋的坟墓。勤奋如果不是抱有远大的目标,那就很难持之以恒。不是因挫折而怠惰,就是因成功而松弛。难怪萧伯纳要说:“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这两种悲剧,都会导致勤奋努力的中止。

有自知之明的人,总是对成功的美酒漠然置之,生怕妨碍了自己继续前进,不让自己的生活太安逸,以保持勤奋进取的精神状态。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照样钻进实验室里埋头苦干,而把代表荣誉与成功的奖章丢给小女儿当玩具。实际上,她和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同感:人生最美妙的时刻是在勤奋努力和艰苦探索之中,而不是在摆庆功宴席的豪华大厅里。

从这个角度来看,勤奋的努力又如同一杯浓茶,比成功的美酒更于人有益。一个人,如果毕生能坚持勤奋努力,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它使一个人精神上焕发出来的光彩,决非胸前的一打奖章所能比拟。这再次印证了养成勤奋的习惯的重要性。

任何事物都有个限度,超越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勤奋也是这样,如果不得法,过度了,即使能学到知识,也会把身体搞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要交替进行。据有关资料记载,20余年前,有位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试验:两组学生,智力和学习水平都相近似,记忆同样数量的难字,记熟之后,一组学生休息5分钟,另一组继续用脑,然后一起默写。结果,休息5分钟的一组,默写成绩比不休息的要高28%。

因此,许多人都是勤奋求知与注意休息、加强身体锻炼并行,使知识、健康都有长进和增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酷爱体育,67岁时还被选为俄国自行车俱乐部的名誉主席。他有时写作累了,还到厂房里去做些力气活,使自己忘记疲劳。他终年80余岁。他常说:“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爱因斯坦任教荷兰莱顿大学时,已是中年,在紧张的劳动之余,还不时地和他的同道埃伦菲斯特一起演奏名曲,用音乐洗刷他们脑中的疲劳。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十分注意锻炼身体,据《伟人与体育》一书介绍,他们都很喜欢游泳、划船、击剑、漫游、旅行等体育项目。

“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适当的劳逸结合是完全必要的。这和我们所主张的要养成勤奋的习惯丝毫也不矛盾。问题是:如果把休息看做是延长生命的一个处方,那就反而会耗费生命。历史上固然也有像李贺、贾谊那样生命十分短促的诗人和作家,但在举世知名的文学家和科学家的名册中,不也有许多长寿老人吗?一生作了2.5本读书笔记,总共写出104部科学幻想小说的儒勒?凡尔纳,活到77岁;以惜时如金著称于世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活到76岁,都证明了勤奋并不一定使人短命。更为重要的是,人活着是为了工作,如果把安逸和享受看作生活的目的,而不求在学习和工作上有所长进,那么,二三十年之后,必然是资格越来越老,本事越来越小。到那时,早已“白了少年头”,岂不只剩下“空悲切”的份儿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电话
第2个回答  2021-08-30
如何让学会自行学习
所谓“自行学习”就是学生自己愿意学、想学、会学,且坚持到底地学,是相对于“被动学习”的自己自愿的主动学习。那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高中化学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智慧潜能爆发出来。
怎么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把学科的教学分为 A、B、C 三个层次:
A 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受现行大纲的限制,但又不能脱离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决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B 层次的标准是大纲的优秀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能解决一般性问题;
C 层次的教学标准是现行大纲的合格要求,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以课本为出发点,重点能掌握课本知识即可。
分层次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和兴趣对课程进行选择性的学习,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又兼顾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许多学校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大量地压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无故占课、拖堂、假期补课、搞题海战,无情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使学生身心感到极其疲惫。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始下降,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厌学的现象,开始破罐子破摔,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成长。
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让他们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该休息的时候就放假休息,不要让学生在休息的时候再补课或者做一些超负荷的作业。只有会休息的人才是会学习的人,有了充足的精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要无畏地去浪费学生休息的时间,在学习上浪费时间,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给学生留给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
1、实时分享历年高考真题及知识点专项练习,并附有答案及解析
2、各科老师教你高效复习,巩固基础,提升能力。
3、大小模拟考试,针对性复习,助你金榜题名。
第3个回答  2020-11-04
首先要让他清楚学习的目的,没有目标的努力就是瞎忙活,有了目标理想,自然他就会去学习
第4个回答  2020-02-23
1、正确的自学目的和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密切的联系。自学目的导致产生自学欲望和成才欲望。这些欲望的逐渐满足过程,便是自学习惯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曹南薇,早在14岁时就有了较强烈的自学欲望,而这个欲望则是由于她想了解微观世界的奥秘——这一初期的自学目的所导致的。她贪婪地吸收一切有关物理学的知识,为寻求知识,常常出神入迷。结果,她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学到了不少艰深的物理学知识。更加可贵的是,她在逐渐满足自学欲望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自学的目的是要为人类在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中作一点贡献。在这个过程中,她已经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自学习惯。这些,使她在那漫长而又无法预料其结局的自学岁月里,始终顽强不懈地坚持自学,并获得了丰硕的果实。
2.讲究科学规律和方法
自学习惯的培养,要讲究科学规律和方法。据一项对全国近百名自学成才典型的调查,大多数人都是在25岁以前就初步养成了自学习惯,而且自学起步年龄越早,越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都要趁青春年少,尽快地培养起自学习惯。
生理学、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和情绪都有周期起伏的规律。因此,在自学过程中,不能把弦绷得太紧,不留余地;否则,就会受到杂乱无章、力不从心、低效率的惩罚。
自学活动可以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两种。主动学习,是高层次的自学活动。在高层次的自学活动尚未形成之前,应该辅以强制地、被动地学习,必须进行严格地自我控制。希望能帮到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