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事件

那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事件,战役之类的
每个事件差不多一百字概括一下主要内容,
事件的话,不要超过三十个,但一定要全!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有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却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

土山关公约三事:关羽是战败被擒,并非“土山约三事”如此堂皇。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下往汝南投奔了刘备,并未发生过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华容道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去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

关羽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逃,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并未发生战斗。

单刀赴会: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

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时华佗已经死了两年了,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别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

关公月下斩貂蝉:关于貂蝉,正史上没有记载。《三国演义》在吕布死后,也未对貂蝉作交待。关公月下斩貂蝉,大多史学家认为是虚构。

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关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另外,张飞之子张苞未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却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死后就不知去向。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而且也有

很多和《三国演义》记载不相符的野史,很可能是虚构人物;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也是子虚乌有。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粮是史实,其他的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用兵如神:历史上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专长。

火烧播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

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诸葛亮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权是史实,其他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诸葛亮征汉中:征汉中时的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上没有记载,只是在裴松之引注《汉晋春秋》时说了一句“七擒七纵”,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孟获后来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

六出岐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岐山。

空城计:当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托伪,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蒋干中计:历史上的蒋干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称赞周瑜雅量高致,并没有中计,而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几年以前。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没有七十二疑冢一说。

鞭打邮督: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飞: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尤善仕女,而且喜欢结交文士,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关于身高:刘备172CM,张飞184CM,关羽203CM,曹操161CM,张松110CM,诸葛亮184CM.

气量狭小的周瑜:刘备评价周瑜“器量广大,程普评价周瑜说:“与公瑾交,若饮纯酒,不觉自醉”,陈寿说周瑜“性度恢郭”,另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在周瑜人品方面,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后,拉拢法正与张松,并询问了蜀中的兵马钱粮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是一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

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曹,所以马腾被杀。

关于刘琮: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迁为谏议大夫。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

彝陵之战:刘备仅带了四万多人,而孙权给了陆逊五万人,陆逊之所以能够取胜,不仅仅靠的是优良的战术。

关于曹真:曹真并不像<<三国演义>>里面那样一无所是,相反,正史的曹真不但战功彪炳,更让诸葛亮吃了

不少苦头,是个相当厉害的人物. 关于蒋干,江北名士,也是很杰出的一位人物,他没有说服周瑜,就回来了,根本没有中计一说,这件事情发生在赤壁大战之前

关于赵云:和诸葛亮,关羽一样,罗贯中神话的人物之一,而且恐怕很让人失望的是,赵云也不像小说所言的那样,是个帅哥,只能说长的一般,真正长的帅的是吕布,马超,孙策,周瑜等人.
而且长板坡之战也不见正史记载,赵云一生从来没有真正带过兵,只是后期有几次,他更多的是扮演护卫长类似的角色出现

关羽义释曹操有假?刘备漏算华容道计谋差于曹操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

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辽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三国演义》的上述描写,并非全是凭空之笔。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

其实,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所以,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军。可是,在通向华容的道路上,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

《三国演义》写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个英雄,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诸葛亮与关羽二人的演义之笔,并非史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3
184年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10月 曹操领兖州牧。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
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
曹操讨伐张绣,失败。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
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 曹操诛杀董承一伙。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5月 袁绍病死。
203年 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
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刘表。
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
9月 刘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
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
刘备入川。
212年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
刘备驻扎霞萌关。
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5月 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
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7月 曹操征张鲁。
11月 张鲁降曹操。
逍遥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
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关羽失荆州,被孙权杀害。
220年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221年4月 刘备称帝。
刘备伐吴。张飞遇害。
222年 孙权称吴王。
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大败刘备。
223年4月 刘备死于白帝城,刘禅继帝位。
8月 曹丕五路伐蜀。
蜀吴重修和好。
雍闿叛乱。
225年 诸葛亮南征。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平定蜀国南方。
226年 曹丕病亡,曹睿继位。
12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孙权围攻江夏,兵败。
227年 诸葛亮上书北伐。
228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
姜维降蜀。
马谡失街亭。
周鲂诈降诱曹魏攻吴,陆逊大败曹休。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 孙权称帝。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 吴派卫温、诸葛直航海到夷洲。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 诸葛亮六出祁山。
8月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吴大举攻魏合肥。
235年1月 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
马钧制造司南车和水转百戏。
237年 辽东公孙渊自立为燕王。
238年 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
日本邪马台女王卑弥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239年1月 曹睿亡,曹芳继位。
240年 蜀将张嶷平定蛮族之乱。
241年 魏国在淮河兴修水利。
242年 孙权派军攻打海南岛。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汉不利,伤亡惨重。
245年 吴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权,陆逊因受牵连,忧愤而死。
246年 毋丘俭两度攻破高句丽。
247年 蜀姜维出陇右攻魏,接应附蜀的羌、胡部落。
248年 司马懿封为丞相。
249年1月 司马懿杀曹爽一伙。
夏侯霸降蜀。姜维伐魏。
250年 孙权废太子孙和为庶人,赐鲁王孙霸死,立孙亮为太子。
姜维攻魏西平失败。
251年 魏国太尉王凌阴谋叛变,被司马懿平定。
7月 司马懿亡。
252年 司马懿长子司马师为大将军。
孙权亡,孙亮继位。
司马昭攻吴,失败。
253年 诸葛恪进攻魏国,无功而返。
姜维攻魏狄道失败。
吴孙峻诛杀诸葛恪。
254年9月 司马师废曹芳。
10月 曹髦继位。
吴孙英谋杀孙峻未果。
255年 镇东将军毋丘俭与扬州刺史文钦讨伐司马师。
司马师亡。司马昭为大将军。
姜维攻魏狄道,先胜后败。
256年4月 司马昭讨伐诸葛诞。
姜维伐魏被邓艾击败。
吴孙峻死,弟孙琳专吴政。孙綝杀死滕胤等人。
257年 魏诸葛诞与孙吴联合起兵反魏。
姜维出骆谷攻魏失败。
258年 魏军攻破寿春,斩诸葛诞。
孙綝废吴帝孙亮为会稽王,立琅琊王孙休为帝。
孙休与丁奉设计杀死孙綝。
260年5月 贾充、成济杀死曹髦。
6月 曹奂继位。
262年10月 姜维攻魏,被邓艾击败,退屯沓中。
263年 司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钟会和姜维密谋失败被杀。
司马昭称晋王。
孙休亡,孙皓继位。
265年 司马昭亡,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12月 司马炎废曹奂为陈留王,自称晋武帝,建立西晋,魏亡。
271年 吴孙皓出兵攻晋,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司马炎派杨肇、羊祜等率军支持战略要地西陵。
陆抗大败杨肇,杀步阐。
277年 晋文鸯击破鲜卑族。
278年 羊祜死、杜预驻扎襄阳。
279年 西晋出动六路兵马攻打吴国。
280年 西晋消灭吴国,吴帝孙皓投降,吴亡。
第2个回答  2010-12-13
这三次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这三战相同的地方在于:一,三战都使用了火攻这一战术,并且都是最终由火攻战结束战争;二、一般认为,这三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夷陵之战是否以少胜多是有争议的,例如《资治通鉴》就认为它是以多胜少。不过,这三战的确打得相当精彩,却是不争的事实;三、三战在进行过程中都使用了“相持”这一战术,战争拖延的时间都比较长。尤其夷陵之战,战争的双方在山川综谷间相持了一年之久,可谓旷日持久。四、这三战都是三国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之战,因而其战略意义非常重大。官渡之战使曹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使他一跃成为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赤壁之战确立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使三国的走向日趋明朗。夷陵之战则最终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使三国成为事实。
这三战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三战爆发的时间不同。官渡之战爆发于建安五年(200),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208),而夷陵之战则迟至黄初三年(222)。二、三战爆发的政治背景不同。官渡之战是在军阀割据状态下爆发的,赤壁之战是在曹操显现统一趋势的情况下爆发的,而夷陵之战又是在三国鼎立已经大致形成的情况下爆发的。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地点: 豫州
时间: 公元200年
结果: 曹操战胜
名称: 官渡之战
地点: 豫州
时间: 公元200年
结果: 曹操战胜
名称: 官渡之战
地点: 豫州
时间: 公元200年
结果: 曹操战胜
名称: 官渡之战

地点: 豫州
时间: 公元200年
结果: 曹操战胜
名称: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地图
日期:200年 地点:豫州 结果:袁绍战败,元气大伤,不久去世。曹操解除北方危机,奠定统一河北的契机 交战双方指挥官 袁绍 曹操
部将 张郃 高览(后来投靠曹操) 淳于琼 袁尚 袁谭 许攸(后来投靠曹操) 郭图 沮授 田丰(去官渡之前就被袁囚) 曹操 曹洪 曹彰 夏侯敦 王忠 夏侯渊
兵力 约110,000人 30,000至40,000人
伤亡 约80,000人 不详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此次战役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赤壁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其它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不过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
名称: 赤壁之战
地点: 赤壁
时间: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参战方: 孙刘联军,曹操
结果: 孙刘联军获胜
参战方兵力: 联军5万,曹操军20万(称80万)
伤亡情况: 曹操军几乎全灭
主要指挥官: 周瑜(联军),曹操(曹军)

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战役名称: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是三国史上三大战役之一,这三大战役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交战双方:刘备,孙权 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 三国时期吴、蜀两国之间争夺荆州的重要战役。因交战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史称夷陵之战;又因最后决战于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亦称猇亭之战。赤壁之战后,三国分立。不久,刘备入蜀占据益州,留大将关羽坐镇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率军围曹操大将曹仁于樊城,水淹曹操七军,降于禁、斩庞德,震动许都。曹操采纳谋士司马懿、蒋济建议,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劝孙权向荆州进攻关羽后方,以缓和关羽北上的压力。 居于建业上游的荆州直接关系孙权江东政权的安危,又是蜀与魏争夺中原的战略要地,一直为吴、蜀所必争。当年十月,孙权趁关羽与曹军在樊城作战之际,派大将吕蒙袭取了荆州治所江陵。关羽腹背受敌,十二月南返至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与子关平皆为吴将俘杀。孙权占领荆州,吴、蜀联盟关系破裂。
第3个回答  2010-12-12
渡关之战
赤壁之战
汉吧之战
关羽失荆州
夷陵之战
诸葛亮北伐
关东联军伐董卓
淮南之战
曹魏灭蜀吴
西晋统一中国
①官渡之战:

袁绍率十万大军进驻官渡,企图消灭曹操的军队。谋士许攸遭疑投降曹操,并且提供了许多情报。曹操得知袁绍在乌巢囤积了大量粮草,立即亲率精锐军队连夜奔袭乌巢。袁绍只派少量骑兵救援乌巢,仍然留主力进攻官渡。由于乌巢粮草被烧光,袁军上下恐慌,官渡前线的大将亦投降曹操。

②赤壁之战:

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刘备派诸葛亮舌战群儒,在周瑜、鲁肃支持下,孙权决定抵抗。周瑜利用北兵多不惯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曹操大败北还。

③彝陵之战:

刘备为重新夺取荆州、替关羽报仇,对孙吴大举进攻。开战之初,蜀年步步进逼,吴军节节败退。后来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指挥战事。陆逊胸有成竹,先是坚守关隘,由于天气燥热,蜀军将士疲惫不堪,戒备松懈。及时抓住战机,采用火攻,蜀军的40多座军营,顷刻之间变成一片火海,全线崩溃。刘备逃回白帝城。不久羞愧发病而死。

④水淹七军:

公元219年秋季,关羽在襄阳、樊城抗曹。关羽仔细考察地形,发现襄江与白河水势甚急,又发现曹军驻扎在山谷之内,于是派人堵住各处水口,趁夜晚风雨大作之际,放水淹没曹军。大意的于禁则没有采取防范措施,全军覆没,于禁投降,庞德被擒。

⑤汉中争夺战:

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张飞打败张邰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半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军令,借故斩杀杨修,不久退兵。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l 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孙刘联军能以弱胜强?

答:天时胜:刘备汉室宗亲,操乃汉贼。曹军流行疾病。东南风起。

地利胜:南方多江河,北军不善水战。

人和胜:曹操骄傲,心气浮躁。荆州新降,人心未附,士气低落。孙刘背水一战,决心很大。周瑜、诸葛亮等人计谋精妙,处处占先。

l 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中败结陆逊?

答:天时:曹丕篡汉,刘备汉室宗亲,不讨贼而攻吴,政治不利。

地利:刘备孤军深入,不谙地势。于森林茂盛处扎营,当时天气干燥,给陆逊可乘之机。

人和: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之计,内部不和;枉自托大,小看陆逊;不听黄权劝告,一意深入。而孙权结盟曹丕,上下精诚团结。陆逊一时人杰。

2.刘、曹、孙势力的兴亡过程。

答:①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不久在赤壁大败,形成鼎立之势。曹丕在曹操死后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曹丕,曹睿继位,司马懿逐渐得势,并在高平陵政变中击杀大将军曹爽。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废曹芳,杀曹髦,后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国。

②蜀汉;皇叔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夺取荆州和益州。不久关羽被孙仅杀死,刘备称帝伐吴,被陆逊击败。刘备在永安托孤给诸葛亮后死去。诸葛亮结好孙权,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为司马懿所困,在五丈原死去。姜维九伐中原,无功而返。不久,邓艾、钟会来攻,刘禅出降。

③孙吴:孙坚之子孙策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平定江东后遇刺身亡。继位的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打败曹操。后来因为荆州问题与曹魏联合,设计捕杀关羽,并派陆逊大败来犯的刘备。不久孙权称帝建立吴国。孙权死后,孙亮、、孙休、孙皓相继继位,朝政动荡。孙皓暴虐无道,于280年为西晋所灭。
第4个回答  2010-12-12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唐宋诗词中有大量三国内容。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

  东汉末年,国势衰微,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 三国鼎立形势图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外戚、宦官在内斗中失去权柄,189年,董卓控制了朝廷,192年董卓被杀,李傕又控制了东汉王朝。地方州郡长官在反董卓战争及后来的相互攻伐中逐渐壮大实力,形成了地方军阀割据。在军阀割据混战中,曹操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最终统一了华北。 208年,曹操率军南征宿敌刘备以及割据东南的孙权。在刘备谋士诸葛亮与孙权重臣鲁肃的共同推动下,孙刘结成联盟。其后孙刘联军与曹操爆发了赤壁之战,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后又夺取了益州,而孙权则攻取了刘备的荆州,自此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废黜了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 223年,刘备攻打孙权,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崩于白帝,诸葛亮受命托孤,执掌蜀汉,再度与孙权联盟。22三国地图(16张)8年,诸葛亮北伐曹魏之战开始,但最终逝于五丈原,未竟大业。 249年,曹魏重臣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的大权。263年,掌握了大权的司马昭下令伐蜀,刘禅出降,蜀汉灭亡。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黜了曹魏皇帝曹奂而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孙皓出降,东吴灭亡,三国时代结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