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的历史变格

如题所述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公费、劳保医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
、公费医疗制度

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
1952
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
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
指示
》建立起来的。

1952
å¹´
8
月,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

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
政,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

2
、劳保医疗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
1951
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及
1953
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
《劳动保险条例
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适应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
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

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福利型医疗社会保险,它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有机组
成部分,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已基本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框架。这一改革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2
年以前,以控制费用为中心,对公费、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完善

(1)1985
年以前,主要针对需方,实行费用分担措施。例如,个人要支付少量的医疗费用,即所谓的
“
挂钩
”
,
但各地分担的比例不同,一般为
10%--20%
。此后,职工个人的费用意识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
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

(2)1985
å¹´
—
1992
年,重点转向对医院进行控制,加强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约束。

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改革支付方式,将经费按享受人数和定额标准包给医院,节支留用,超
支分担,激励医院主动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②制定基本药品目录和公费医疗用药报销目录,以控制药品
支出;③加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管理,即提供经费的政府和享受者所在单位等,都要承担部分经济责
任。

除此之外,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大病统筹制度,即以地区和行业为单位,由企业缴纳保险费,形成
统筹基金,对发生大额医疗费用的患者给予补助,使医疗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企业之间互助共济、
分担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

这些措施对控制费用的迅速增长,缓解经费紧张和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二阶段:
1992
å¹´
—
1998
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

1992
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职工医疗保险改革,从而拉开了对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改
革的序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为加
强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国务院成立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领导小组。
1994
年国家体改委、
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镇
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了试点。
1996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
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
,在
58
个城市进行了扩大试点。我省淮北、芜湖、铜陵三市列入国务院扩大试点
城市范围。

几年来,各地的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0-24
社保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险。工伤,失业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