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决定性作用吗

如题所述

二、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1、科技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科学技术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也是首要的因素。战后的科学技术革命,由于其自身规模的宏大及其物化为生产手段过程的加速,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融合、渗透、扩散到生产力诸要素中,使生产力发生了飞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而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历史新阶段。

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不仅取决于体力的大小,更取决于智力的高低。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者的智力也迅速提高,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不断发生。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中,高级科研人员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1930-1968年期间,蓝领职工增加60%,工程技术人员却增加了450%,科研人员增加了900%。70年代后期,美国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例超过体力劳动者,之后日本、西欧、加拿大等国也先后进入了这一行列。

劳动工具的改革和创新。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战后科技革命的生产与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工具发展了急剧变化,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发电设备、人造卫星、机器人等新型生产工具的出现与运用,改变了传统生产部门的技术装备,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美国为例,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标准带钢热轧机的产出量是人工控制下产出的00倍。日本西欧等国也是如此。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大型生产工具的出现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几千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劳动对象包括自然和通过人们劳动加工的原料。随着科学进步的进步,人类不断发现、利用、改造、扩大劳动对象范围。劳动已不仅仅以自然物、半自然为对象,更多的是用真正属于人类创造的全新材料、原料作为劳动对象。目前,世界上各种材料已有几十万种,而新材料的每年又以5%的速度在增长。由此可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科技型人员将会成为主体劳动者;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型机器体系日益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再生型和扩展型资源正在成为主要劳动对象。

2、科技革命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引起了国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化。表现在:

第一、 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实现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变,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经济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出现新变革,也就是出现了新的产业革命。

产业结构指在社会劳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生产部门、行业以一定比例关系构成的整体。产业结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其变化的总趋势是日益高级化。

所谓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应用新技术所形成的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整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两次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在五六十年代,在新科技革命第一次高潮的推动下,发达国家的三大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相对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又发生了一次新的变革。这次新变革的突出特征不仅表现在第一、二产业在经济活动中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且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及其作用的增强。特别是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新变革表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已日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而更多地依赖科学技术,即依赖人的智慧和知识。人类能够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使大量信息技术产品(电脑、电讯设备、软件等)的陆续问世,推动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而且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几乎遍及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高新技术,促进航空航天工业,生物技术工程产业、新材料产业、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信息技术还可以渗透到传统的工业部门,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新产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 就业结构的变化

  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就业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两次重大变革相联系,就业结构也出现了两次意义重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发生变化:第一产业的劳动者人数不断减少,第二产业的劳动者缓慢增加,第三产业的劳动者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是白领工人所占的比重上升。第二次变革是与工业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相联系的,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知识型”劳动者迅速增加,“非知识型”劳动者逐步减少。在就业结构的大变革中,那些学历低,没有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不懂得信息技术或其他新科技的劳动者,则被无情地排挤出在业劳动者行列,成为结构性失业的新成员。因此,随着新科技革命和信息经济的发展,教育和培训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第三、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

企业结构的变化 工业时代的生产是以庞大规模和集中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市场和原料供应,从而获得较高的效率。但是新的经济却不是这样。“利润不是靠生产规模和产量,而是靠不断找出需要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多来自劳务,即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专门销售和咨询服务,以及把上述两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金融和管理服务。实际上只有这种价值才不易在世界范围内被模仿。”所以,在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创新和服务将替代控制和管理成为新的增长点。制造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将战胜生产标准产品的企业。在这一背景下,管理层次必须减少,而尽可能使计算机及其网络得到广泛应用。中层经理的职责是协调下层单位的工作,从下级收集信息,转给另一个下级或上级。但是计算机代替了中层经理的搜集、传递、分析与处理信息的无创造性或低创造性工作。网络的问世则可以加快信息的反馈速度,消除官僚作风,使得高层与基层直接对话,从而使中层经理成为多余。

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一种新的企业类型应运而生:网络型企业。金字塔型的管理是大生产时代的产物,而网络型是多样化、分量生产的高价值企业的主要形式。对于高价值企业而言,速度和敏捷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横向交流要大大地多于纵向的控制。只有把企业内每个人的技能联系起来,加强成员间相互协作,才能形成企业的革新能力,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这样的企业结构看起来更像一个蜘蛛网,而不是金字塔。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其成员既是项目的参加者,也是利润的分享者。这样的网络结构一方面极大地刺激每一结点的创新,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中层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削弱了官僚体制的权力。

产品结构的变化 20世纪末,世界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全球买方市场的形成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日益加快。所有企业都必须经受这个全球买方市场的挑战。产品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上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据估计,近30年来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两千年的总和。根据各个时期一些代表性产品更新速度与变化情况分析,一种新产品从构思、设计、试制到商业性投产,在19世纪大约要经历70年的时间,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则缩短为40年,战后至60年代更缩短为20年,到了70年代以后又进一步缩短为5~10年,而到现在竟然只需2~3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可见现代社会的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已经加快到何等的高度。这种态势必须导致市场竞争焦点的快速转移。在以快交货、高质量、低成本和重环保去争取市场份额的市场竞争中,缩短交货期,乃至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已经成为竞争的第一要素。

第四、生产力地区配置的变化。

生产力地区配置历来遵循以下原则:生产力与原料相结合;生产与运输相结合;生产与消费相结合;生产与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生产与盈利相结合。新技术产业最重要的原则使生产与科技相结合,其他原则退居次要地位。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产业各部门的分工逐渐发展到各产业内部的分工,进而发展到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沿生产要素界限所进行的分工替代以前以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技术的扩展使得终向的分工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分工。这是生产力飞跃的表现,也是人力突破自然限制的伟大进步。

科技革命引起国民经济结构变化是多方面的,除以上所指之外,还包括能源结构变化、消费结构变化、交通结构变化、市场结构变化等国民经济结构变化既是生产力的变化,又是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后者则包含更广泛的内容。

第五、企业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企业管理带来全方位的、革命性的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拓展到政治、生产、流通、金融、教育、科技、文化、娱乐、军事等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既然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产生巨大影响,那么,企业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的和基本的活动,自然要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从1954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将电子计算机用于工资计算、开创电子计算机辅助管理新纪元始,至今世界上80%的计算机是用于管理领域的。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多是以现代化大生产的工业社会为背景产生的,显然,信息社会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变革一定是革命性的。而且这种革命性的变革是全方位的,必将涉及管理学关注的所有主题。莫顿的研究表明,这种变革至少可以归结为六个方面:

  (1)信息社会给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的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2)信息技术将企业组织内外的各种经营管理职能、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3)信息社会的到来会改变许多方面产业的竞争格局和态势;

  (4)信息社会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战略性的机遇,促使企业对其使命和活动进行反思;

  (5)为了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变革;

  (6)对企业管理的重大挑战是如何改造企业,使其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适用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今企业都广泛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尤其是快捷的网络技术和准确的数字技术,实施最佳的知识管理,创造了卓越的业绩。现代企业日益增多的信息技术装备有奇特的双重品格,它们既是企业管理的技术工具,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对象。据美国商务部统计,用于信息技术装备的商务投资占整个商务投资的比重,现已上升为50%,在电信、保险、证券经纪等行业,信息技术装备占总装备的比重高达80%以上。信息技术装备作为一种知识资本,在企业知识管理创新方面已居于相当重要的位置。

  企业如何依据数字技术实施成功管理呢?微软公司的做法是:坚持用电子邮件交换信息;研究在线销售资料以便交流看法;让知识工人进高级思维;利用数字工具组织虚拟班子;把所有书面的东西变为数字的东西;利用数字工具消除单一性工作;建立数字反馈圈;利用数字系统将客户的抱怨直接传送到相关部门;利用数字通讯重新划分公司的内外界线;将所有商业流程改造为及时的送货服务;利用数据传输来结束中间商角色;利用数据设备帮助客户解决自身问题。

第六、教育的变化

 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在高科技迅猛发展、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国际竞争更加激化的新形势下,发达国家深感新的合格人才严重短缺。而西方国家的教育,从教育体制到教育方法,从教育内容到培养目标,都已陈旧落后,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非大力改革和重建不可。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西方教育和培训特别强调的有如下几点:

(1)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这样的人当然首先要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才能。但是,仅有专业知识还不够,西方各国都特别强调,新的人才必须具有创造精神,以及对事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学校教育要结合实际。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和专业水平、较强的理论修养,而且要求他们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实干精神。为此,学校就必须与迅速变化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特别是要适应日益激化的国际竞争、迅速发展的企业管理(包括程序管理、环境管理、质量管理……)和企业结构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终生学习。由于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国际环境等客观形势变化大大加快, 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西方国家都痛感,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的人,都要不断学习,不断以新知识充实自己,否则就会落伍,就要被淘汰。因此,各国都强调终生学习。终生学习日益广泛的推行,使教育发生一系列新变化,如教育与培训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社会办教育,或教育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强,等等。

(4)大学教育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经济和科学技术国际合作的广泛开展,以及其他各方面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教育也开始“国际化”。这表现在西方国家更多地招收外国留学生。教育国际化的另一表现是,更多地聘用外籍教师。这些外籍教师有可能带来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

此外,战后科技革命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也是十分明显的。如城乡关系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等,无疑都与科技革命发展有密切关系。
三、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国际化

1、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和投资的国际化及跨国公司的发展

科技革命加深了行业内和行业间的分工,全世界已经形成从设备到部件到零件的巨大市场。波音飞机虽然在美国组装,但是部件是从各个国家生产然后运回。中国的公司也是波音部件制造者之一。世界范围内有3400架现役波音飞机的重要部件和元件是在中国制造的,占波音全球机队的三分之一。直到2004年6月,波音公司已从中国采购了价值超过5亿美元的航空器材。

跨国公司通过跨越国界的投资,生产,交换,分配促进了全球经济的总体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跨国公司绝大部分为发达国家所有,它们的大规模进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跨国公司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垄断优势,已经成为世界先进技术和绝大多数前沿技术的创新者,并且也已经成为全球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主体。

2、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变化

二战以前,帝国主义国家通常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收购原料,输出工业制品,以这种方式谋取利润。二战以后,原料产地渐渐脱离殖民地;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民主国家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发达国家的优势转变为高科技、高技术和全防卫的工业,渐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也有向发达国家输出制成品的机会。同时,随着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和走向局部联合,南南市场成为国际市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促进了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和国际间劳物合作的发展

二战以前,国际贸易局限于商品领域。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化,劳务的输入输出、人才的流动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2
是这样的,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代表着生产力水平,因而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决定性作用。
窃以为,在今日发展遭遇环境瓶颈之时,越发地依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只有通过科学技术来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环境诸问题,才可能持久发展下去,否则2012之类的后果可想而知。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2-13
shide
第3个回答  2010-12-12
任何社会经济改革、社会革命,都是在文化观念更新、思想文化革命基础上实现的,思想观念不变,任何体制、制度改革都形同虚设,只有社会信仰、思想文化更新,才能给社会带来真正的政治经济与科学文化更新。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在根本上是中国人民从上到下的思想观念更新。人类近现代史的三次产业经济革命,是以三次科技革命为基础形成的,而这三次科技革命则是以社会思想文化更新为基础酝酿的,而社会思想文化更新,则源于社会哲学思想、文化信仰的重大变化,那重大哲学思想、文化信仰变化,又源于什么呢?那就是社会文化的认识论变化。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关系,认识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毛泽东对认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他明确指出:“哲学就是认识论”,列宁也有过类似说法。因为世界观、方法论都是建立在认识论上的,无论唯物还是唯心主义,核心问题都是意识、认识与物质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文化。

李约瑟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体系?”问题,与中国人时常反思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文化为什么会落后于西方社会?”“中国为什么至今未获得诺Bi尔奖?”问题,实际都是认识论问题。 所谓认识论,就是研究人的正确认识(真理)到底如何得来的问题。

世界科学文化体系的最初奠基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给科学作了精细的专业分科,为现代科学体系在欧洲的率先建立奠定了哲学基础与学科体系。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对世界能达到那样广泛而深刻的认识,这不是通过学习前人知识或整理归纳个人实践经验认识论所能解释的,请看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人的灵魂分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如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即思维、理解、认识。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灵魂的思考才能获得”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目的是启发人的理性灵魂。

西方近代科学与哲学是从被尊称为“近代科学始祖”与“近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开始的,他同时也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通过代数解决几何学问题,形成解析几何,为量化描述物理运动打下了数学基础,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笛卡尔)看的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开创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笛卡尔认为:人的观念(思想念头)来源分三类:“有一些是我天赋的(先天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后天)制造出来的,这三类观念中,只有天赋观念是真实可靠的,判断一个认识是否真实,其标准无需外求,在理性自身就能解决”“演绎就是从确知的直觉知识出发,所进行的必然推理,知识体系就是以少数天赋观念为基础,经严格而正确的逐级演绎得到的”。

开创相对论,并为量子力学发展做出极大贡献的科学巨人,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对科学认识论也有着同样深刻的认识。爱因斯坦多次阐述:“在科学发现中,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物理学家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基本定律,而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对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

“世界科学体系奠基人”亚里斯多德、“近代科学之父”笛卡尔、“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所阐述的认识论,要比没有科学建树的哲学家所阐述的认识论更可信而可靠,因为那都是过来者的真实经验体会。科学奠基人亚里斯多德说:真理源自“完全真空且真善的理性灵魂”、西方近代科学之父笛卡尔说:正确认识源自“无需外求,在理性自身就能解决的的天赋观念”,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说:直觉灵感对科学发现最重要。

为人类开启了古代科学、近代科学与现代科学大门的这三位顶级科学家的认识论,惊人地相似,实际上,亚里斯多德感受到的“理性灵魂”、笛卡尔感受到的“天赋观念”、爱因斯坦感受到的“直觉灵感”,就是人的心性智慧。

《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有很明确的注解,那就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换一种说法就是:“智慧就是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慧才是正确认识的真正本源,缺少智慧预测的实践与实验是盲目的实践与实验。

亚里斯多德“凡善于思考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通过行动可以取得最有益于人类东西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和动力”“主观能动性是指主动、自觉地创造社会价值的积极意愿”,一定要有主动、自觉地创造社会价值的积极意愿,这种主观能动性,就是智慧的显现,贪婪自私的痴心妄想并不是主观能动性,也不能激发人的智慧,一定要有主动、自觉要创造社会价值的积极高尚意愿,才能激发智慧,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才能创造剩余价值,创造社会财富。

爱因斯坦:“我认为宇宙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最高尚动机。只有那些作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现出热忱献身的人,才会理解这样一种感情力量,唯有这种力量,才能做出那种确实是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重要工作(重大基础科学发现)”

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追求通过行动可以取得最有益于人类的东西”,爱因斯坦所说的“热忱献身的感情力量”马克思所说的“主动、自觉要创造社会价值的积极意愿”。就是人人心中本具的善心智慧,善心智慧与智慧灵感都源于人的智慧心性。

真诚无私的高尚精神智慧,是产生人类科学真理与正道文化的唯一源泉,人类一切科学真理、一切正道思想文明,在根本上都源于人类内心的这种高尚精神智慧,既创造同时又超越理论知识的高尚精神智慧,才是人类文明之本。

凡能够激发人类高尚精神智慧社会文化时期,社会物质经济与精神文明就会得到大发展。
凡是激发人类贪婪、斗争的社会文化时期,社会物质经济与精神文明就会遭到巨大破坏,社会文明就会大退步。

参考资料:http://natureamina.blog.163.com/blog/static/1232984732010959274432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