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产生“读书无用”这样的观点呢?

如题所述

一部分可能是因为古代的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另外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一些个例,就是那些不读书的人反而比读书的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更好的例子。但是我认为所谓的“读书无用”是完全错误的,没有用的从来都不是读书,而是不懂得将读书所得到的知识运用出来的,更何况读书并不是单单为了物质上的追求,读书也是精神上的熏陶。

1.古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

其实古代不仅仅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还有“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后者是读书人在极度愤懑之下所说的气话,但是话语一出,反而成为了当时很多的想法。在古代社会中,仿佛最正统的道路就是读书,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步入官场当中,这就是一种情怀,读书是普通人出仕的唯一途径。但是古代读书人能够出人头地的少之又少,有的人几十年如一日熬夜苦读,最终甚至过不了初试,也有的人过了殿试,最终在官场之上依旧被弃置,所以也就照应了这句话。

2.现代的特例

现在的社会机制运行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很多读书无用的说法都存在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例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普通人虽然很珍惜上学的机会但最终决定命运的并不是读书,而且很多人没有读书的机会。所以大多数人还是直接接触现实和工作,在日积月累的积攒中累积经验,最终得到自己的一套理论。或者说传统工业上的创业以及创新型的创业,但是这些特例终究是个例。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猎奇心理,他们听惯了高学位的传奇故事,所以一旦存在底层传奇的故事就会不自觉地放大影响力,但这些终究是个例。

更何况在现在的背景下,科技为先,没有读书的经历仅凭着经验是很难生存的。读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绝对是最好的出路,“读书无用”的理论只能成为个人安慰的说辞,并不是正确的观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因为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去工地干活,甚至做保安,清洁工,还有进工厂干苦力的,所以造成一种假象,觉得读书无用。
第2个回答  2022-09-19
首先弄懂书是什么,书是传授过去总结的经验/技能+社会的道德规范思想。这两者叠加是什么?=严苛律己精益求精(成本最大化)+道德水准(索取最最小化)在弄懂现实社会唯一的标准是什么?只有财富和资本=一切资源,不论好坏区分结果导向,只有付出成本最小化要求收益最大化。两者间养成的意识思维惯性是背道而驰的!!!
第3个回答  2020-10-24
古代人经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放在现代读书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绝对是最好的出路。读书无用,只是安慰自己的话,并不是正确的观点。
第4个回答  2021-05-2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