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的阅读取向为用字、造句、结构、章法还有什么?

如题所述

1、章法:

诗的章法开始没有明确规定,但人们在写诗的时候,都下意识的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到元代有人明确提出为“起、承、转、合”。起即开始,承即承上,转即转折,合即收合。在近体诗中,几乎所有的诗都遵循了这个规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起,写对流放天末李白的怀念)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承,仍写对李白的怀念)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转,对李白遭遇的概述)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合,写李与屈原同冤,写诗赠他们)

再如刘禹锡《酬乐天》: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起,自己被贬)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承,借典故说明时间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说明事物变化,表现胸怀开阔)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合,扣题)

2、句式:

律诗的句子节奏可以从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两方面去分析。

从音调节奏来说一般比较简章,五言的为“2-2-1”,七言的为“2-2-2-1”。两字为一个音步。

从意义节奏分则比较复杂。常见的有:

五言的:

“2-3”式,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2-1”式,如“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2-1-2”式,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七言的:

“4-3”式,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1-2”式,如“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4-2-1”式,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1-3”式,如“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3-3”式,如“城因兵破惧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格式:如

五言的:

“1-2-2”式:“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

“1-1-3”式:“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1-3-1”式:“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4”式:“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4-1”式:“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

“3-2”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七言的:

“3-4”式:“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2-4-1”式:“试玉要烧三日满”

“1-5-1”式:“水带离声入梦流”

“2-5”式:“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5-2”式:“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1-6”式:“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6-1”式:“菊花须插满头归”。

3、诗的语法特点:

●活用: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低、小意动用法)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轻、少使动用法)

●错位: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宾-主-谓)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第二句为:宾-谓-定-主)

晴浴狎鸥分处处,雨随神女下朝朝。(主-谓-兼-谓-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7
发展阶段如下:

1、先秦启蒙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骚体)。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

《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并垂范于后世。

2、汉代兴起

汉代前期,文人诗坛相对寂寥,民间乐府颇为活跃。“乐府”原指国家音乐机构,后代将乐府所收集与编辑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歌辞也称为“乐府”。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在汉乐府的影响下,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

3、魏晋成熟

三国、西晋时期留下的诗歌不多,仅有嵇康等人的诗歌作品。东晋诗歌渐多,产生了大量文辞绚丽的作品,而陶渊明独以其清新的诗风为后世推崇。南朝文风绚烂,诗歌靡丽,大量用典,以齐梁的诗歌为盛。北朝诗歌朴素、有风骨,以《木兰辞》为最好。

这段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评论,对诗歌的内容、思想、鉴赏产生了巨大作用。南朝文人提出四声说、八病说,对后来的诗歌创作、鉴赏产生巨大影响。

4、隋唐兴盛

隋唐时期,诗风极盛。唐前期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最。李白、杜甫为盛唐诗歌最好的作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作品,杜甫的《兵车行》等作品为盛唐的天空增加了许多云彩。

中唐诗歌有大历十大才子等人创作,白居易为中国诗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很大,诗歌创作多忧国伤时。

唐朝中期,词定型。唐中晚期产生了不少词作,大量写词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