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这一瓷器中的瑰宝,自元代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爱好者。然而,它的制作工艺与用料之谜,却让这一艺术瑰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釉里红的工艺分为四个主要类别:无釉类、无釉二次烧制类、二次上色料二次烧制类、有釉类。无釉类直接在胎体上施红料烧制,虽然色感丰富,但因高温影响,红色可能不理想。无釉二次烧制类在第一次烧制后再次施红料烧制,红色效果理想,但需二次烧制,成本较高。二次上色料二次烧制类则在初次烧制后再次施红料,最后烧制,虽然色料成分不同,但色感独特。有釉类在粗胎体上施红料后再施釉烧制,虽然胎的状态受限于红色要求,但由于上釉温低,红色可以理想。然而,胎的质量不高,红色有些发散,图纹边缘不清晰。
釉里红的用料以纯氧化铜为主,但在不同朝代,用料成分有微调,以达到不同的发色效果。元朝、明洪武朝、正德朝后各朝出现灰黑色,红色与绿色混杂或色淡。然而,元釉里红与永乐朝后期、宣德朝、成化朝、清三代的官窑红色鲜艳,可能与红料“红宝”有关。在民间,如景德镇发现的釉里红器物,色浮面,发暗红色,与铜红色、红宝色有明显区别。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有很多仿元釉里红,其发色接近民间器物,色的发散性极小,且新器胎润,没有开裂。
釉里红的发色多样,主要为铜色红。图1-12展示了不同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的发色特点,从暗色到鲜艳,从深红到浅橘红,展现了釉里红的丰富多彩。图13-14展示了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红色鲜艳,且有独特发色。图15展示了成化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红色中带有暗红,釉面透明,有明显气泡和杂质。综上,釉里红的发色因工艺、技术、料的纯度与成分而不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近年来,釉里红瓷器的拍卖市场行情火爆。元釉里红云龙纹大口梅瓶以HKD 14950万成交,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以RMB 11880万成交,明永乐釉里红花卉纹扁壶以RMB 12190万成交,元釉里红凤穿牡丹纹扁壶以HKD 9200万成交,明宣德釉里红缠枝纹玉壶春以HKD 7852万成交,雍正釉里红牡丹纹玉壶春瓶以RMB 7245万成交。这些成交价格的刷新显示了釉里红瓷器的市场价值,使人们真正领略了其魅力所在。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证明了釉里红瓷器的独特价值,也反映了收藏界对美的极致追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