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列传注释

如题所述

商鞅,原是卫国的庶出公子,本姓公孙,因祖上本是姬姓。他年轻时喜好刑名之学,曾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深知他的才能,但未有机会推荐。公叔座病重时,魏惠王询问他的后事,公叔座推荐公孙鞅,但魏惠王并未采纳。公叔座临终前叮嘱惠王,若不任用公孙鞅,必杀之以防其出逃。然而,公孙鞅并未因此离开,他认为惠王既不能接受公叔座的建议任用他,也不会因此而杀他。后来,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寻觅贤能之士,便通过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起初并未重视他的言论,但经过多次请求和阐述,孝公对他的观点有所接受,然而仍未全面采纳。商鞅提出了变法的主张,但担心天下非议,他强调了改革的必要性和果断行动的重要性。孝公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推行一系列变革,如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抑制私斗等,使得秦国国力大增,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富足,国家强盛。


在变法初期,商鞅担心民众不信服,便在都城南门立木以示信用。尽管开始时遭遇阻力,但随着法令的实施,秦国民众起初对新法多有不满,甚至太子犯法,商鞅坚持依法行事,处罚了太子的师傅。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法得到了广泛的接受,秦国国力日益强大,最终得以扩张,连诸侯也纷纷祝贺。然而,商鞅的改革也招致了贵族们的怨恨,他与赵良的对话中,赵良以百里奚的贤能为例子,批评了商鞅过于依赖权势和刑法,而忽视了教化和德行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商鞅并未听取赵良的建议,坚持自己的道路,最终因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后,因公子虔等人的诬告而被迫逃亡,最终在秦国内部被捕,遭车裂示众。太史公认为,商鞅天性刻薄,行事过于激进,虽有才能,但因过于倚仗权谋和不听良言,最终导致了恶名的流传。


扩展资料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公叔座死后不久,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他就西去秦国,依靠孝公的宠臣姓景的太监求见孝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