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相亲角的“相亲文化”有何怎样的历史?

如题所述

“上海相亲角”是上海市人民公园内得一片区域,因为常年被为子女物色对象得父母们占据,形成了一个相亲广场,因此被称为“上海相亲角”。

因为“上海相亲角”得特殊性可谓是名扬中华大地,因为来此处物色未来媳妇,女婿得父母们大都是上海本地人,他们得条件都很不错,不是上海户口,就是在上海有车有房有豪车,年收入过百万,所以在他们眼中,普通得房子,月薪过万得,不过是“三流人”,他们得孩子,还是可以找到更好得。

在这里,上海长辈们标准基本是:上海户口是基本,月薪1万是讨饭,有车有房算三流人。如此“高”得相亲标准,也让上海相亲角在晚辈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曾经发生了一件引起热议事件,莫过于发生在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得相亲角事件——“在上海月薪一万是讨饭”


上海这座城市,每周相亲活动从几百人到几十人一场无数,内容丰富,有桌游、旅游、读书会、八分钟、轰趴等等,价格少到三四十元,多到七八百元不等。按理说,这么多机会,认识异性应该是一件极简单得事,只要勤奋,多跑几个场子就能很容易得认识大量异性。然而,现实情况,上海是全国单身人数排名最靠前得城市,结婚率逐年递减,单身大军充斥着整个城市。

什么样得业务员会自称老师,天天关心你我得嫁娶?当然是婚恋网站,一家知名婚恋网站“老师”曾自豪得给出一组数据,自称他们在上海得女会员高达2000万人,我们先不深究上海常住人口减去已婚、老人、未成年、男人,还有没有2000万人?只看这家婚恋网成立至少10年,10年中业绩腾飞,吸引大量资金涌进相亲市场,开发各类APP。也就是说,婚恋网站在10年内并没有为上海青年男女作出贡献,成功率低到不能再低的水平,10年中居然还有千万会员,证明了会员只有注册得,没有注销得。我们就以上海常住人口2500万的十分之一计算250万人也已是一组很庞大得人群了。

针对以上情况,很多人给出自己的建议:“经济水平与结婚率成反比,经济水平越发达,结婚率越低。”“一线城市工作压力过大,生活成本过高,压力与成本导致单身人口剧增。”“中国较优秀女性大量涌进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单身女性远高于男性;而三四线城市单身男性又远高于女性。一线城市的女性看不上老家得男性,而一线城市里得男性也看不上外地的女性,逆循环就此形成。”......这些观点多多少少都说明了问题。

那么,问题背后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放下城市变迁、国家政策、经济环境这类客观因素,这类因素只能代表几个侧面,由于单身人口基数过大,2019年最新统计已超2亿人,占总人口10%以上,这是多恐怖的一组数据,基数过大,一定不会只有客观因素,肯定还有多个主观因素,这种主观因素映射出了某种社会现象,而这种社会现象又反射出人们得某些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得到普及和广泛认知,从而促使中国相亲市场得活跃与无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7
上海相亲角的相亲文化历史十分悠久,在这里有许多的年轻人,最终走在了一起,因此在上海这个地方是非常有名的。
第2个回答  2021-02-07
上海相亲文化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很多有缘人都在这里喜结良缘。
第3个回答  2021-02-07
通过“相亲角”的产生分析还有对这种父母代替子女寻找结婚对象的“白发相亲”行为探讨,我们看到新时代父辈对于子女婚恋问题依然有很大的干预权力。到了21世纪,婚姻依然是一个家庭问题而非个体性的问题,婚恋仍然不是一个个体本位的选择,家庭本位依然会发生影响。父辈作为相亲角的参与主体,在积极地表达其在子女婚恋问题上的意愿,并将家庭本位的想法诉诸于子女的个体之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