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法国使馆梳理诈骗陷阱,被骗同胞轻信诈骗分子究竟为何?

如题所述

根据驻法国使馆的相关公告,许多在外公民因为对于网络诈骗没有相关意识,并且很容易轻信冒充公职人员或相关理财陷阱的手段,导致自身产生了巨量的金额损失。

随着经济的平稳发展以及国际现有的相关状况,都在外的留学生或工作的公民一定要提高自身的预防诈骗意识,有任何问题要及时的与驻法国使馆的官方人员进行通告,不要随意轻信一些来路不明的相关电话。

一些不法分子伪装成官方政府人员,诈骗受害者的钱财。

虽然我国在国内的反诈骗宣传已得到了充分有效的措施推广,但许多在外工作的留学生或居住公民也定要保持警惕,此次的相关公告就说明有诈骗分子已经可以通过将来电号码伪装成官方政府电话的相关信息,来诱骗当事人上当并要求钱款。还有不法分子以所谓帮助证明清白或协助办案为理由,诱导受害者汇款,拍摄视频等配合调查,借此来讹诈钱款。

一些不法人员在社交平台推广虚假的理财资金,诱骗受害者投款。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网络交友的方便和快捷,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但要警惕一些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上所进行的虚假推广和理财项目。此类虚假投资平台往往使用蝇头小利引诱用户追加投资,之后出现无法提现的情况,同时不要轻信任何所谓理财大师的头衔,也不要轻信所谓投资项目。

即使是在外工作,也要提高自身的警惕性,不要随意给他人汇款和转账。

正因如此,许多在外工作的公民,一定要保障自身的个人安全和防诈骗意识。在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时要及时的向大使馆的官方工作人员进行电话沟通和了解,才能更好的避免自己在这些诈骗情况当中受到财产损失和危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2

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已在多个平台发布安全警告,提醒在法中国公民防范电信诈骗。不幸的是,近期又有多名中国留学生在法国遭受诈骗,经济损失严重,不法分子往往通过技术手段在未来电号伪装成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国内公安部门或快递公司、电信服务提供商,并引导当事人上网查证,骗取当事人信任。犯罪分子告诉来电人,自己曾参与非法采购、邮寄防疫物资、信用卡诈骗、跨境洗钱等重大刑事案件,被国内公安机关通缉。他还通过社交网络软件发送伪造的警察证、保密函,让打电话的人相信这是真的。

犯罪分子往往以“帮助证明清白”或“协助办案”为诱饵,诱使当事人将钱汇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资金托管”,有的还会诱使当事人拍摄裸照、录制裸照视频等“配合调查”。一些犯罪分子还会以“涉密案件”等为由,通过恐吓手段操纵当事人不上网、不联系亲友、及时上报行踪,进而进行诈骗或“虚拟绑架”。犯罪分子通过社交平台与当事人交友、网恋,获得信任后,诱骗其在虚假投资平台上投资、投注。这类平台往往利用微薄的利润引诱用户继续加大投入,最终无法提现,无回报。骗子还可能打包成为金融行业,将当事人变成托儿金融集团进行诈骗。

中国使馆提醒中国公民在法国,大使馆不会以电话方式通知当事人,不是通过电话请求转账汇款,人们不会问跳回拨电话号码联系任何机构下一步,不叫中国公民参与信用卡欺诈、信用卡、超支、信用卡被冻结,当事人不会叫的护照过期了,他们不会通知大使馆拿起包裹或文件。使馆提醒中国公民不要在电话中透露姓名、地址、家庭信息、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如果陌生人提出“不要联系家人和朋友,确保他们的安全”或其他不合理的要求,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处理前应尽快通过其他渠道了解情况。如不幸上当受骗,应及时向法国警方和国内公安机关报案。

第2个回答  2022-09-12
主要是骗子冒充公职人员,骗取受害者信任。而且还会提供一些相关证件。然后通过恐吓和诱导打消受害人的怀疑。
第3个回答  2022-09-12
轻信对方提供的文件。不法分子通知接电人因其涉及非法采购邮寄防疫物资、信用卡诈骗、跨境洗钱等卷入重大刑事案件,已被国内公安机关通缉,并通过社交软件发送伪造的“警官证”、“逮捕令”、“保密函”等文件,使当事人信以为真。
第4个回答  2022-09-12
因为被骗的人太过于单纯了,相信天上会掉馅饼这样的事情,所以才会被诈骗分子欺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