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坡之战前跟刘备一起逃亡的百姓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天下动乱,官官相卫,民不聊生,当时的老百姓生存都是非常困难的,比如黄巾起义,绝大部分是因为老百姓无法生存了,只能成群结队的组合起来抢粮食,抢地盘,只是想生存下去而已。

在当时的官场,想要遇到一个清官,一个一心为民的官,一个不贪脏枉法的官,是比登天还难的,当时地方上的官场就是官官相卫,联合起来欺压、盘剥百姓,但凡能够生存下去,老百姓也都只能忍下来。


想当年的曹操因为平定黄巾军有功被封为济南国相时,到济南上任,结果就发现整个济南国内全部都是贪官污吏,于是曹操大力整顿官场,搞得官不聊生,搞得整个济南国官场对曹操意见很大,后来曹操也心灰意冷,辞职不干了。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东汉末年时期地方上的政治有多么的腐败,官场有多么的黑暗,所以如果一个地方出了一个清官,好官,当地的老百姓一定是倾力维护的,如果这个清官被朝廷调走了,或者被其他官员诬告陷害,当地的老百姓一定会阻止、上访,甚至于跟随这个清官到其他地方上任。


只是因为清官在当时实在是稀有品种,老百姓一旦了解这个官员是个清官,就会非常拥护,如果这个清官调去了其他地方任职,就会发生百姓跟随清官去其他地方生活的事,这在当时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而东汉末年的刘备,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和清官。当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荆州时,襄阳地区的部分老百姓执意跟随刘备一起南下,不是刘备胁迫,而是在老百姓心目中,刘备就是个有仁有义的好官。


刘备的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厚待人,仁义道德的品质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显得尤其可贵。

举个例子,刘备任平原国相时,在当乐善好施,待人一视同仁,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刘备都用同样的礼仪来接待,因此在当地深得人心,但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对刘备有好感,于是平原国内有个看不惯刘备叫刘平的人,派出刺客来刺杀刘备。

刺客来见刘备想找机会杀他时,刘备还把刺客待为上宾,以礼相待,结果这个刺客大为感动,不忍心下手杀刘备,还把实情告诉了刘备才离开,刘备因此躲过一场刺杀,凭借的就是刘备的仁义。


刘备每到一个地方就施行仁义,拉拢当地民心,虽然刘备有着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是刘备所做的确实是一个好官,清官的所作所为,所以刘备深得民心,这也是刘备身上唯一的优势,也是刘备的软实力

刘备自从公元201年来到荆州投靠刘表后,直到曹操公元208年南下荆州时,刘备一直生活在荆州最北边的过境地区,先是新野,后在樊城,这一段时间,刘备招揽了很多人才,比如徐庶、诸葛亮、魏延等等,同时也拉拢了一批士人百姓。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刘琮接任荆州牧,在手下一帮投降的忽悠下,刘琮举荆州投降,当时的刘琮驻在襄阳城,而刘备驻扎在樊城,当曹操大军到达宛城时,刘备才知道曹操来了,同时得知了刘琮投降,于是急忙率领军队渡过汉水向南撤退。

刘备向南撤退是要经过襄阳,于是向刘琮责问,刘琮不敢露面,诸葛亮当时劝刘备攻打襄阳城,刘备不忍心攻打,不排除诸葛亮是故意这么说的,是为刘备争取民心的,并不是所有的荆州人都愿意投降曹操,而那些不愿意投降曹操的人,大多都跟随刘备一起向南逃。


刘琮的下属及荆州很多老百姓都跟随刘备一起向南逃,刘备兵分两路向南边的江陵城撤退,一路是关羽的水军,另一路就是刘备以数千士兵和一路跟随的数十万百姓一起向南逃,《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此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意思就是说:刘琮的下属及荆州人士有很多人归附刘备,随刘备一起南逃,到当阳县时,追随他的人就达到十多万,粮草物资装了几千辆车,每天只能行进十几里,于是刘备派关羽另率几百艘船从水路行进,约定在江陵会合。


当时还有人劝刘备放弃百姓,因为带着十多万百姓每天走不了多远,如果曹操追来了,大家都走不了,而刘备还拒绝丢下百姓独自逃走,并且还说出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三国志》是这么记载的:

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