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的课外习题

要其他练习册的

课后巩固练习题(100分 9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抵(dǐ) 归省(shěng) 惧惮(dàn) 怠慢(dài)
B、凫水(fú) 松懈(xiè) 撺掇(cuān) 踱来踱去(duò)
C、行辈(háng) 桕树(jiù) 一哄(hǒng) 潺潺(chán)
D、舟楫(jí) 旺相(xiàng) 漂渺(miǎo) 皎洁(jiāo)
2、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3分)
⑴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踊跃: 。
⑵大家立刻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
踊跃: 。
⑶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撺掇: 。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B、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C、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
D、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 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
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 即使 况且 B、因而 如果 况且
C、然而 如果 而且 D、因而 即使 而且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4分)
⑴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
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哄笑起来。( )
⑶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
⑷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
6、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3分)
⑴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⑵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7、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下列不能表现其性格的一项是( )(2分)
A、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可见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B、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表现他的热情友爱。
C、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D、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8、文学常识填空(3分)
《社戏》的作者是 ,原名 ,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
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 》和《 》。本文最初就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 》中。
二、整体感悟(8分)
1、平桥村为什么成为“我”的乐土?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4分)
2、作者在写看社戏的过程中描绘了哪些景色?通过写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16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
桥内①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②前篙,阿发③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④开船,在桥石上一⑤,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⑥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
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 在选文①—⑥处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选文中①—⑥处所用动词的表达作用是( )(1分)
A.表现出少年朋友们撑船技巧的熟练和敏捷。
B.表现出少年们勤劳、能干的特点。
C.表现出孩子们看戏途中急切而又愉快的心情。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 描写。画横线的句子中,以“ ”比喻“连山”,以“ ”形容“淡黑”,以“ ”形容“起伏”,状形绘色,以动写
,把静态的山作 态的描绘,表现船行之快。(3分)
4.选文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多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晚景.请各举一例。(4分 )
①视觉:
②听觉:
③嗅觉:
④触觉:
5.“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其中“似乎““料想”、“也许”在文中的作用是( ) ( 1分)
A. 表推测,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B.表推测.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C.表想象.表达“我”急于到达赵庄的心情。
D.表想象,表达“我”愉快欢乐的心情。
6.最后一段中的“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把“果然”换成“竟然”可以吗?为什么?(2分)
7.在选文第二段中加点的“跑”字与第一段中的哪一个字相呼应?这两个字写出了什么?(2分)
8.请给选文选一个恰当的标题。
A.赵庄看戏 B.月夜抒怀 C.赵庄途中 D.月夜行船
四、拓展阅读题(10分)
社 戏(前文)
鲁 迅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
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 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注 ①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③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据《盂兰盆经》说,目连的母亲因生前违犯佛教戒律,堕入地狱,他曾入地狱救母。《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③龚云甫(1862-1932):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
1.本文是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写“我”成年后两次看戏的经历,联系课文那次看社戏的过程,请指出这几次看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3分)
2.你认为作者写这两次看戏的经过与课文中看社戏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关系?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课文中“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与选文中的哪个情节有联系?(2分)
4.选文中一组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分)
五、中考题(6分)
1、(2006,山东日照,3分)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谢绝邀请的一段话。请仔细揣摩黛玉的回话,从委婉、得体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郉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郉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于是黛玉告辞。
2、(2006,山东烟台,3分)请你写出课外所读名著中主要人物的有代表性的话语,并以此分析其人物性格特征。
话语: 。
性格特征: 。
六、探究性学习(5分)
古人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下面这幅漫画中的人们却因“河水尽黑”而“临河学书”。看漫画《现代“兰亭序”的诞生》,回答三个问题。
1.王羲之“临池学书”,是因为: 。
2.漫画中人“临河学书”,是因为: 。
3.漫画意在提醒人们: 。
七、综合性学习(4分)
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情况表,请根据这个调查情况,回答后面的问题。
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卡通画 11256﹪
时文杂志 3216﹪
武侠小说 3015﹪
文学名著 2613﹪

1、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 。
2、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 。
八、写作练习(30分)
请以“童年趣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第十六课 社戏
Ⅴ、一、1、D 点拨:A项的“省”应为“xǐng”;B项的“踱”应为“duó”;C项的“哄”应为“hòng”。
2、⑴跳跃(动词) ⑵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形容词) ⑶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点拨:要注意比较“踊跃”在不同语境的不同含义及词性的变化。
3、D 点拨:ABC三项的加点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4、C 点拨:关联词语的运用要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如“然而”表转折关系,“因而”表因果关系,正确理解了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关联词语方能准确运用。
5、⑴拟人 ⑵引用 ⑶夸张 ⑷比喻
6、⑴动作描写 ⑵心理描写 ⑶语言描写
7、B 点拨:B句不是全写双喜的。
8、鲁迅 周树人 思想 呐喊 彷徨 呐喊
二、1、平桥村环境优美;“我”得到优待;可以掘蚯蚓钓虾,生活充满乐趣;免念“秩秩斯干……”。所以平桥村“在我是乐土”。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看社戏,为了突出社戏更加吸引人,作者用“乐土”做衬托,乐土虽好,但“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看戏”,这就自然地引出了主要内容。
点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
2、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作者通过描绘这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画面,充分表达出向往和追求自由与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点拨:要充分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三、1、①泊 ②拔 ③拔 ④点 ⑤磕 ⑥架
2、D 点拨:ABC三项均言之成理,却各自从一个方面说,不全面。
3、心理 兽脊 铁的 踊跃 静 动 点拨:深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严谨,理解其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4、示例: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③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④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点拨:多角度写景,使人如临其境,品味写景的技法之妙。
5、A 点拨:首先从“料想”“也许”可以看出表推测,排除CD项,再联系语境可体会其急迫心情,排除B项。
6、不可以。因为“果然”是和上文中“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的猜测想照应。
点拨:揣摩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7、飞 形象地写出了船行之快,烘托了“我”急于看戏的急迫心情。
8、D
四、1、相同: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有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不同: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点拨:注意从两文的对比阅读中,提高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分析、表达能力。
2、形成鲜明对比。两次看京戏,环境拥挤,人与人关系冷漠,心情窝囊压抑,表现了厌烦和倦怠。看社戏是景色美丽醉人,人们淳朴、善良,表达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点拨:从故事情节的对比中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选文中第二次看京戏“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
点拨:从情节的前后呼应,体会结构的严谨。
4、这组句子运用了反复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看京戏过程中自己煎熬难耐的心情,表达了心绪的压抑烦闷。
五、1、林黛玉简短的回话中包含了三层意思:①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②申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③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对方谅解。黛玉的回话显得十分委婉、得体,得到了主人(郉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2、答案略。 点拨:所写出的句子要又代表性,要完整,不能写出自课本内容的,符合“课外”要求。性格分析要准确。
六、(1)学习刻苦(或:深造书法)
(2)河水污染(或:河水尽黑)
(3)增强环保意识。
点拨: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王羲之的故事,这就靠需要日常积累,其次从河水变黑这个角度思考对人们的提醒,这也是漫画表达的主题。
七、1、大多数初中生课外阅读喜欢看卡通话而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或大多数初中生课外阅读不喜欢阅读文学名著而喜欢看卡通画)。
答案略 点拨: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正视问题并能谈出自己的建议即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14
一、给加粗的字注音。

归省( ) 行辈( ) 撺掇( ) ( ) 凫水( )

家眷( ) 皎洁( ) 纠葛( ) ( ) 棹( )

二、修改病句

(1)夏天的鲁镇是游玩的好季节。

(2)我们反复地好说歹说,最终总算把外祖母说服了。

三、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淡黑的起伏的连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我还以为船慢。

(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2)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3)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4)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

A.1234 B.2134 C.3412 D.3124

四、揣摩加线的词语,回答问题

①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连用这几个动词对表现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姆指一翘,得意地说道……

(被人偷了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 )

A.小说写船头看戏的感觉,表现“我”对社戏的陶醉;写月夜归航的情景,表现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摇船的本领。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课文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六、文中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月夜美景,由此你能想到一些古诗吗?

(1)描写江南景色的诗句。(不少于2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带有“月”字的诗句。(不少于2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句的内容和写法,再仿写一句。

当一个人怀疑自己的时候,他忘记了建立自信是一种习惯;

当一个人浑噩度日的时候,他忘记了阅读好书是一种习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课文节选,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铗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解词

依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物,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B.描写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C.写美的景色来陪衬船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子弟划船技术的高超。

D.写航船的速度以及“我”在看社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对江南美景的热爱。

3.第1段中与加粗的“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_______,第3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___________。

4.上文开头摘写“清香”“水气”“月色”,这三者实际已融为了一体,为什么要分成两句来写?谈谈你的看法。

5.用简洁的语言为上文拟一个小标题,要求能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三个要素,字数不超过8个。

九、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第2段中加粗的“横笛”指的是( )

A.横笛这种管乐器 B.吹奏横笛这种乐器

C.用横笛吹奏的乐曲 D.用横笛吹奏的乐曲声

2.第1段中加横线的词语表现少年们_____________的特点。第2段中“回望”表现了少年们对社戏____________的心情。

3.第2段依次写了哪些内容?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4.为什么“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十、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位少年朋友和哪位成年人?为什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和长者吗?

十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注释:(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

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00字以内。)

答案

一、xĭng háng cuān duo fú juàn jiăo jiū gĕ zhào

二、(1)“季节”改为“地方” (2)划去“反复地”

三、D

四、(1)这些动词显出小伙伴们开船时动作干净利落,表现了他们聪明能干。

(2)因为城里读过书的“我”夸奖了他的豆子,表现了六一公公淳朴厚道的性格。

五、B

六、略

七、参考:当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忘记了谦卑为怀是一种习惯。(内容要求:前句为面临的反面的不良的处境或表现,后句应从正面提出应对策略;句式要求:应与例句一致。)

八、1.(1)隐隐约约 (2)完全为笛声所陶醉,仿佛自身都不存在了。

2.D

3.似乎、真

4.前句是从嗅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后句是从视觉的角度写

5.月夜行船去看戏

九、1.D

2.驾船熟练、动作干净利落;依依不舍

3.月、月光、灯火光中的戏台、悠扬的横笛声。“我”的心情;所见、所闻、所感

4.赵庄的戏使“我”疲倦,离开赵庄心情舒畅,因而觉得月光格外的皎洁

十、略。

十一、1.数星星 看月亮 梦月亮 摸鸭蛋

2.(1)对比 (2)突出思乡之情

3.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

我要分阿!你快加分阿!分享给你的朋友吧:i贴吧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豆瓣MSN
对我有帮助
261回答时间:2009-10-9 17:21 | 我来评论 | 检举

向TA求助 回答者: 金和小金 | 一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0-7-21 社戏练习题及答案哪儿有 46
2010-6-10 社戏练习题及答案 353
2009-6-4 社戏练习题 78
2010-5-16 16 社戏 练习 6
2010-4-28 社戏 练习题 44
更多关于社戏练习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社戏 练习
等待您来回答0回答守护甜心 中文版下载地址 要能下载的。。。那位大侠.0回答能不能把江映蓉武装的铃声发给我,[email protected](谢谢了,尽快叭).0回答社戏的课外习题.1回答《潘多拉之心》杰克和白兔子艾丽丝的几集.0回答有没有月莲黑化文,结局必须是喜文.0回答80浙江农林和大学哪个比较好?金陵科技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呢?.0回答想知道: 金华市 从浙江师范大学到岭下朱五工业区怎么坐公交.2回答爱丽丝学园和守护甜心的文文.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其他回答 共5条
自己找去 回答者: 980013017 | 四级 | 2009-9-26 20:17 | 检举

自己找去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09-9-26 20:43 | 检举

自己找去吧,孩子 回答者: 冰凌梦凝 | 三级 | 2009-9-27 20:15 | 检举

为什么戏不好看但是在最后一节说难忘呢?

双喜和阿桂是什么性格的?

概括10~12段 回答者: 丽丽撒 | 三级 | 2009-9-28 18:56 | 检举

二、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者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2.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练习说明

一、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二、夏夜行船、月夜归航在写景叙事上都非常精彩。夏夜行船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所感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月夜归航中“我”的心情与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所见: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

所闻: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月下归航写了众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欢畅。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