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宋襄公所言的“君子之战”,就是他所谓“仁”,谈谈看法(6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7-16
宋襄公的仁义大旗
  说到那位高举“仁义大旗”的宋襄公,许多朋友也许并不陌生。他治国不得贤才,他治军不得精兵,他尊王没人响应,他攘夷缺乏实力,他外交没有同盟,他作战无法取胜,他越想护旗越被砍旗,连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那面“仁义大旗”都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被敌人夺走了。在后人的心目里,宋襄公沦为了一个尴尬凄凉的,可怜而又可笑的角色,独自徘徊在历史的夜空中,成为世人时而想起时而挖苦的对象。
  假如公正的作一个评价的话,宋襄公其实是一位非常有贤德的领导人。他早年深受传统政治文明的熏陶,接受过以“礼乐”为核心的良好的君子式教育。当他做世子的时候,就曾向君父宋恒公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与能干的庶兄公子目夷(子鱼),因此得到了“让国”的贤名,深得国人的欢心与拥护。和“兄弟阋墙”反目成仇的郑庄公不同的是,宋襄公即位后,非常倚重他的哥哥目夷,任命目夷为宋国太宰总理国政,出征时为宋国司马统率全军。宋襄公谦和有礼,标榜仁义,兄弟和睦,君臣团结,而又深孚民望,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混沌乱世之中,犹如一股明亮的清泉流淌于干涸山涧的泥土之上,犹如一只美丽的夜莺在漆黑之夜独自鸣唱。“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厥声,濯濯厥灵” 这首记载在《诗经》中的殷商颂歌,激励着宋襄对先祖王业的光荣与梦想。
  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非常器重宋襄公,视其为“重信守义”之榜样,曾经把齐国世子姜昭继位之事拜托给了宋襄公。
  公元前642年的春天,五块陨石带着火焰划过天际坠落到宋境,湖泊之中的六只鹢鸟逆飞过宋都。这些怪异的事情,使宋人议论纷纷。宋襄公寻问来访的周王室内史叔兴,此事到底主何吉凶?内史回答道:今年鲁国将会有大丧,明年齐国将会发生动乱,君公你将可以得到诸侯的拥护。”宋襄公听后非常得意,内史退下告诉别人道:“君公这话问错了,这些都是自然之事,并非吉凶之事,吉凶由人不由天,我不敢违逆君公。”
  公元前643年,管仲与桓公果然相继去世了,齐国五公子并立,各占宫殿一隅,相互厮杀,齐国举国五分,路上行人断绝。宋襄公认为这就是上天送给他的那个机会,遂以齐桓遗命为号召,首倡义兵,领导诸侯联军护送公子昭回国。当宋国大军两败齐师,浩浩荡荡进入齐都临淄的时候,宋襄公一生的荣誉与事业达到了一个顶峰。从此,这位可爱可敬的自以为得到“天命”的宋襄公更加踌躇满志飘飘然了。
  在春秋时代,宋国是仅次于齐国的富裕国家,这一次又成为了战胜国,在政治军事上大出了一回风头,维护了国际道德规范。宋国领导人在烈国中爵位最高,是仅次于周天子的公爵。宋襄公觉得自己有资格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他迫不及待的想使宋国完成从经济强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全新一代的国际秩序维护者。
  正如同许多政治人物的通病一样,宋襄公也非常钟情于一些虚无缥缈的政治理论,非常痴迷的推出了一些看上去似乎很美的政治旗号,意图引导天下,而又不知道如何真正的引导天下。这种从宋襄公身上遗传下来的慢性而又持久的政治顽症,像传染病一般传染着以后的执政者,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变异出各种复杂而又玄妙的症状,以至于患者自己都忘掉了病原体来自于哪个时代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宋襄公不单纯是一个历史人物,宋襄公恰恰是一种历史现象。
  在这种“专务虚,不务实”荒谬的政治思维的指导之下,宋襄公便理直气壮的堂堂正正的擎起了所谓的“仁义大旗”,带领着宋国“拔苗助长”的殷商后裔们走向了“辉煌”的复兴之路。同时这种虚脱的“以仁去力”“以仁去智”“以仁去实”的所谓的“仁义”理论,也将成为宋国与楚国争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