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被收录在哪里?

急用

  《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赋诗》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扩张自己的势力,大举剪除异己,特别是对其构成威胁的兄弟。曹丕在逼死了萧怀侯曹熊之后,又准备对临淄侯曹植下手。后虽经其母卞氏多次劝阻,曹丕没有立即杀掉曹植,但仍以七步成诗来为难曹植,以作定罪。可是,才思敏捷的曹子建(曹植,字子建)居然出口成章,七步之内即吟出了《斗牛诗》:“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一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虽惊,却以“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为由,又以《兄弟》为题命曹植“应声再作诗一首”。曹植略加思索,应声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首感人的七步诗使曹植避免了杀身之祸。
  有关七步成诗的事,陈寿的《三国注》及裴松之的注释均没有记载,《曹子建集》中也没有收录。最早的记载见于《世说新语·文学》中:“文帝尝令河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一作“鼓”)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此诗之妙在于以萁豆喻兄弟,因而使曹丕“深有惭色”,其广为流传也在于此。这诗何时被简缩成《三国演义》中的四句,不得而知。明朝冯惟讷的《古诗纪》里,六句与四句两首皆被录入,但他认为均非曹植所作。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陈思王集》只收录了四句的,而清人沈德潜的《古诗源》则只收录了六句的。不过,似乎四句更为人们所传诵。
  七步诗影响深广,以至到了现代,还影响了两大文豪鲁迅和郭沫若,他们都有七步诗的拟作。
  鲁迅先生在为1925年当时北京女师大风潮撰写的《咬文嚼字(三)》一文中就引用了丕植相斗的事,并说:“据考据家说,这曹子建的七步诗是假的,但也没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来活剥一首,以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鲁迅先生的这首拟作诗讽刺犀利,入木三分,以豆喻北京女师大校长杨荫榆及其党羽,以萁喻当时遭难受迫害的进步学生,正可谓是反其意而用之。
  郭沫若先生也曾根据《世说新语·文学》里所收的那首六句诗,作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他进一步解释说:“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觉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说,不正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不难看出,郭沫若先生的反作也受到了鲁迅先生拟作的启发。
  鲁迅先生的“活剥”,剥出了某些人的丑态;郭沫若先生的反作,却作出了调和,一席上珍,一作田中肥,皆大欢喜。(杨程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03
《七步诗》最早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
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全诗为: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第2个回答  2007-07-03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但是没有被收录到曹植的文集中,因为这是一个古老相传的典故,至于真实性,很难说啦。
第3个回答  2007-07-04
世说新语
第4个回答  2007-07-04
[求]方正CM777N-G1电路图.
第5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5
《七步诗》,出自《世说新语》,传说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但此诗是否系曹植所作,至今仍有争议。
《七步诗》
【魏晋】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期曹魏诗人、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是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dàn),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的宠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