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陈元光的故事?他是哪的人?

历史

陈元光——陈政之子,陈政死后,代领父职,接替了岭南行军总管之职,唐封开漳将军,民称开漳圣王(十四——五十五岁)。
 
唐初,闽粤之交发生“蛮獠啸乱”,“生民苦之”。总章二年(669),年方13岁的陈元光随父陈政将军奉诏南下,驻兵于古绥安县地(今云霄县一带),由此,谱写了以陈元光为代表的开漳先贤建漳创业的壮丽历史篇章,至今在海内外影响深远。为丰富开漳历史文化之研究,本文试述陈元光祖籍世系、祖父辈入闽前的活动情况,以供参考。

  一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公元657年二月二十六日出生,光州固始人。《固始县志》载:固始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豫皖两省交界处。南依大别山,与安徽省金寨县接壤;北临淮河,与安徽阜南县隔河相望;东部与安徽霍邱县毗邻;西部、西北、西南分别和淮滨、潢川、商城三县相连。史称“地域宽广,峰峦峭拔,控扼荆楚,襟带史淮,中州之势,是邑称首”。其建置沿革,可上溯到颛顼时代。颛顼时,固始县域属安国,《路史》记载:“高阳氏封子庭坚于安。”高阳氏即颛顼。夏、商时代,固始属蓼国地;西汉初年,置寝县,固始称“凤凰城”。《后汉书》载:东汉建武二年(26),光武帝刘秀封其妹婿大司空李通为固始侯,拜大司农,时“通与帝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固始称谓便由此而得之,至今已近2000年。

  固始地处中原南北要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兼具南北物产之丰饶。水运、陆路交通方便,人口资源丰富,成就了固始成为中原移民肇始地和集散地。固始,古来风俗敦厚,重教化,尚礼仪,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春秋以来,就有英雄豪杰、名流学士光耀中华,名垂青史。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祖父辈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谱牒记载,陈元光先辈世居光州故始地,为浮光陈氏,因此闽、台及海外陈氏祠堂多以“故始”、“浮光”、“浮光世泽”为标记。关于浮光陈氏的起源,我们可以从《百家姓书库•陈氏源流说》以及唐元和年间进士、户部郎中潘存实受陈元5世孙则黉所托为其《陈氏本源谱记》撰写的序文、大宋庆元间《陈氏族谱》、《云霄陈氏族谱》、霞漳陈氏世系等史料中综合看出,陈姓是黄帝8世孙舜帝后裔。《百家姓•陈姓汇纂》记载:舜在当天子之前娶了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居住在“妫”这个地方。舜死后,传位给禹,禹封舜的独生子商均到虞(今河南虞城县)。商朝末年,商均的32代孙遏父投附周围,担任陶正(官名),因制陶技术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姬昌的儿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为侯爵。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满,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陈氏。传到陈闵公53世,亡于楚,历时588年。传到陈孟琏,任固始侯相,为74世。传到陈实为81世。陈实,字仲弓,为太丘令,封爵颍川郡,德高望重,为颍川陈氏一世祖。传至陈霸先为98世。霸先,字兴国,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人,南朝陈的创立者,即陈武帝,建都建康(江苏南京)。陈国传到南朝后主陈叔宝,历5帝,33年,于开皇九年(589)为隋所灭。族谱记载,霸汉为太邱陈武帝霸先之族兄,生果仁,为99世,果仁先克耕为100世,克耕生三子:敏、敷、政,为101世。敏生元敬,敷生元扬,政生元光,为102世。又据清《光州志•忠义烈传》记载:“宋孝宗时加封陈元光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命有司春秋祀之。其系本于胡公满后裔,子孙以国为姓,遂易妫为陈。汉建武间,有祖孟琏者,为固始侯相,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由此可见,自汉以来,光州固始就是陈姓氏族繁衍传宗的定居之地,陈元光系出浮光陈氏的脉络也是清晰的。又因当年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87姓近万名将士及军眷,大都留在闽南一带,和当地民众和睦相处,世代相传,成为现在多数闽南人的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漳裔孙不断繁衍与迁徙,他们的后代甚至漂洋过海,遍布世界各地。所以,海内外陈氏开漳后裔,都尊称陈政为开漳始祖,陈元光为开漳二世祖。

  二

  元光曾祖父陈果仁,系陈武帝霸先族兄汝宁王陈霸汉之子,公元562年七月初五日出生,字育德,号月溪,因避隋初乱世,隐居在固始浮光山下。后出为大司徒,平寇战死浙江。宋绍兴二十年(1150)追封为忠烈王。元光曾祖母叶氏追封为衍惠贞烈夫人。

  元光祖父陈克耕,字犊,号介翁,公元598年正月初一日出生,自幼从军,英勇善战,屡建功勋,有“小王子”之称。父战死浙江后,退至光州固始界,就地隐蔽,以图再起。“克已自持,躬耕而食”,更名“克耕”。他组织训练乡里青壮年,维持乡土社会治安,使陈家军声名远扬。隋杨广称帝后,荒淫无耻,民不聊生,各地揭竿而起。陈克耕组织的固始义军,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壮大,成为一支反隋的重要力量。在隋末各地农民起义军争权夺利,互相残杀时,有人鼓动陈克耕自主为元帅,号召天下义兵抗击隋朝暴政,恢复陈王朝。魏氏夫人力排众议,认为“集乱民以御他寇,保身家则可;昧福祸而肆吞并则不可”。后来陈克耕毅然率部归顺唐王,辅助李渊、李世民兴唐开国,转战南北,攻上党、克临汾,立下赫赫战功,有开国元勋之称,被封为左玉钤卫翊府中郎将、怀化大将军。李渊特赐“开国元勋”,并赞曰:“伟哉陈公,命世之雄,为时所劫,尊以元戎。深知天命,不萃其躬,师徇霍邑,率众来同。威行冀北,名震河东,斩朱说李,困杜擒充。缉熙帝畿,不自为功,万世而下,人慕休风。”公元649年五月初二日逝世,享年52岁,敕葬河南光州铁翁峰(“七星拱月”墓地)。宋绍兴二十年(1150)追封济美嘉庆侯。

  元光祖母魏敬,字玉珏,号云霄,隋中书魏潜之女,河南汝宁人,公元599年正月十一日出生。自幼习文学武,聪慧刚毅,有文韬武略之才。18岁与克耕成婚,力劝克耕以5万精兵帮助李渊建立唐王朝。许天正《开国元勋陈克耕夫人魏氏墓志》载:“府君开国之功,魏氏劝戴之力也。”《固始县志•陈元光传说》载:魏夫人荣归故里后,居住安阳山北麓(今陈集乡)。在这段时间里,魏夫人办了几件大事:一是剿灭山寇,为民除害。安阳山在固始城东25里,属大别山余脉。由于战乱连年,教化不及,当时山上庙宇中聚和尚数百人,与盗匪勾结,不遵王法,施暴乡里。魏夫人查实后,表奏朝廷,征调府兵,分三路荡平巢穴,使地方安定下来。二是教文授武,培养爱孙。魏夫人对元光关爱有加,尽心培养。元光自幼聪颖过人,博览经书,贯通子史,少负胜名,13岁领光州乡荐第一,跟祖母的教督导是分不开的。三是居安思危,积蓄军备。魏夫人奉旨建立安山养马场,培育固始良马,并在陈集林场采伐木料,制造战船,于乌龙潭操练水兵。四是组织动员乡亲,发展生产。大力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使百姓衣食无忧。她关心百姓疾苦,深得朝野人心,享有崇高威望。本来,魏夫人完全可以在安阳山颐养天年,但国家有难,闽南频频告急,魏夫人送走儿子陈政远戍南方之后,第二年,又以71岁高龄,偕子挂帅南援。她率领固始58姓府兵8000余人,调集战船,出泉河,入淮河,转运河,直抵浙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行军至浙江江山县时,军中将士水士不服,瘟疫横行,病亡者甚多。魏夫人强忍着失去爱子爱孙及将士的巨大悲痛,统领大军,继续南下,辅助陈政息乱安邦。公元677年、678年,陈政夫妇相继病逝,魏夫人又强忍晚年丧子之痛,鼎力支持元光继承父业,建立郡治,鞠躬尽瘁。天授二年(691)魏夫人逝世,享年93岁。当时的漳州别驾许天正为魏妈撰写墓志铭。铭文记载了魏夫人临终时的安详镇定:“獠氛日远,生齿益繁。魏氏曰:‘三子俱亡,不意一孙克集功业,门祚将光大于南矣!吾年止。’命婢开镜,端容沐浴,整衣坐于后堂,宴诸僚佐,饮毕而逝。”陈元光以支孙承重,葬祖母于云霄竹塔半径山仙人峰,结庐守制,以报慈恩。守墓期间,陈元光回忆祖母的从小谆谆教导,以及祖母亲率授军解九龙山之危,协助创建漳州郡治等业绩,哀痛不已,深情地写下《半径庐居语父老》、《半径题石》等诗篇。“乔岳标仙迹,率玄扃妥寿姬。乌号悲岭海,鹤仰向京师……万里提兵路,三年报母慈。剑埋龙守壤,石卧虎司碑……”云霄竹塔村至今犹存“唐开国元勋夫人陈太祖母魏氏神道”碑。魏太夫人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平凡的女性,云霄人民尊称她为“魏妈”,并多处立庙祀之。

  唐天宝年间(742~756),陈元光孙陈鄷回乡重建将军府,并修建奶奶庙。《光州志•仕贤列传》记载:“陈元光孙陈鄷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访弋阳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后又奉诏人闽领漳州事。”固始将军府,因陈克耕父子授将军职位而得名,位于固始陈集乡安阳山西北、泉河东岸,面向安阳山主峰浮光顶。原建筑规模宏伟,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现存将军府——“陈氏将军祠”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房屋26间,分正堂、厢房、前房等。祠联:“闽粤千秋歌圣哲,乡祠百代祀将军”。正堂塑陈元光像,上方匾额“威震闽粤,尘净东南”,楹联“开闽数十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烟不绝祀将军”。两侧厢房分别奉祀陈克耕、魏敬、陈政、司空氏。2004年,被批准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将军府前一弯池水,名曰“月牙塘”。月牙塘东南不远处是浮光陈氏“七星拱月”祖茔地,陈元光先辈安葬于此。奶奶庙亦称“云霄庙”,位于安阳山顶,面向东南。安阳山也称“浮光山”、“大山老顶”、“浮光顶”,主峰419.4米,与云霄将军山的高度425.9米基本相等。“常有浮光缭绕,飘光逸霞,为固始八景之一”。相传,当年魏夫人携元光登上老顶,极目远望,风光无限,仰天赞叹:“此灵山也,百年之后当葬于斯。”后来风云突变,岭南烽烟屡起,魏夫人及陈政、陈元光等开漳先贤入闽后再也未能返回故里。陈鄷代祖父遂太祖母心愿,也在情理之中。奶奶庙历经千年,今又修葺一新。站在庙前广场,心潮澎湃,感叹万千。魏太夫人以古稀之年,万里赴戎机,建功立业,仙逝他乡,其懿行美德,自当垂范后世。宋绍兴二十年(1150)追封为济顺昭德夫人。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曾为之题词曰“巾帼英杰”。

  元光伯父陈敏,字一时,中郎将,怀远大将军;二伯父陈敷,字一贯,右郎将,云麾将军。公元670年,陈敏、陈敷奉命率援军入闽,行军万里,日夜兼程,至浙江江山县病故。至福建之浦城,元光堂兄元敬、元扬亦染病而亡。浦城县志记载有唐墓葬群200余座,其墓主人大概就是当年入闽增援的将士。

  陈元光之父陈政,字一民,号素轩,公元616年九月十五日出生。年轻时以良家子弟从征,常年驰骋疆场,攻克霍邑、临汾等地,转占山西、河东等地,帮助李家建立唐王朝,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总章二年(669),泉潮间“蛮獠啸乱”,闹得闽粤一带民不聊生,请求朝廷派兵平定啸乱。54岁的陈政,由于刚毅果断,谋事谨慎持重,被任命为朝议大夫,兼任征讨大军的最高军事长官,统率3600名府兵,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将校,前往绥安县(今云霄一带),修建城堡,垦荒拓土,安营扎寨,平定啸乱。陈政统率的中原府兵,经淮河,入大运河,取道江浙,过浙江、福建交界处仙霞岭,沿浦城、建阳、南平、古田、仙游、惠安抵龙溪。隔年,“结筏渡柳营江”,攻占盘陀岭(汉时称“蒲葵关”),进入云霄平原,屯兵于漳江之畔云霄火田地域,并“作宅于火田村居焉”。陈政将军在云霄的8年,是艰苦卓绝的8年,“百凡草创,备极劳瘁”。他平定啸乱,惩办首恶,恩威并施;他披荆斩棘,开屯建堡,建立“唐化里”,安顿流离失所之众;传播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为建立漳州郡治进行了早期准备。这次行动,巩固了唐王朝东南边陲的安定,维护了大唐疆土的统一,并把中原文明传播到了遥远的南方。公元677年四月十五日,陈政积劳成疾,带着无限的遗憾病逝于火田住所,享年62岁。许天正为他撰写生平事迹,泉州刺史曹秉亨为他撰写墓志铭。次年,陈元光母亲司空夫人辞世,享年62岁。元光奉敕葬父母于云霄将军山东麓。    1300多年过去了,闽南百姓感念陈政将军的恩德,为他立庙祭祀,馨香俎豆,香火不绝。陈政墓园至今保存完整,朝拜者络绎不绝,已成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8月,又以陈政墓园为历史文化信托,建成占地86公顷的将军山公园。云霄,已成为海内外开漳后裔寻根认祖的“开漳祖地”。

  综上所述,陈元光先辈们在当地的历史条件下,秉承儒家文化精髓,忠君、爱国、惠民,为江山统一而前赴后继,始终如一。他们以报效国家,维护社会安定为已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人物,“戍土卫疆功勋卓著,一门忠烈万古流芳”,他们的历史功绩和地位应予以充分肯定。

  〔陈耀国:福建省云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云霄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1-11
陈元光是河南省潢川县人。
陈元光籍贯光州(今潢川县)有历代文献记载,并有祠堂家庙为佐证
陈元光籍贯光州人及陈元光和其家人在光州世代活动的事迹,历代地方志、皇家敕文制诰等历史文献中有大量详实、明确的记载,足以环环相扣的印证陈元光是光州(今潢川县)人。
特别是《潘存实:开漳陈氏源流序》《全唐文》《宋会要辑稿》《(宋代丞相周必大)文忠集》及《光州志》关于陈元光光州人和光州弋阳城诸多陈氏家祠、庙宇的记载,有重要史料价值。
例如,《潘存实撰:开漳陈氏源流序》《全唐文》《宋会要辑稿》《(宋代丞相周必大)文忠集》等唐宋史料显示:则黉公,字子章,乃光州之世家也;宋廷诏敕光州弋阳城西弋阳三神祠庙额“威惠”;宋孝宗加封陈元光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光州城有司春秋祀之;明代光州北城儒学东恢复祭祀陈元光的广济王祠,并有祭田七亩,在南里九甲行粮;陈元光三十六世孙陈烨,于万历初为光州守,民感其德,以烨配祀广济王祠。
《宋史·艺文志》显示宋代光州志修过三次,明清又多次续修,《光州志》修编达十多次。今天流传的清代多个版本的《光州志》实际上是宋代以来志书的沿袭流传。从现存历代《光州志》看,陈元光及其子孙、后世的陈酆、陈咏、陈章甫、陈烨等几代人的事迹,也在《光州志》多个章节篇目中都有明确的、大量的记载。这是宋代以来直到清光绪年间光州地方志流传有序的记载。这些内容在历代《固始县志》古籍中从来没有记载过陈元光及其家人只言片语。
三、对比光州、固始县历史文献证实:陈元光籍贯光州确定无疑。
地方志是官修信史,是一方百科全书。纵观唐、宋、明、清,陈元光籍贯及其事迹在固始县是从来没有任何记载,而在光州今潢川历代都有记载和传流。对比光州、固始县,陈元光籍贯光州确定无疑。
历代地方志对于陈元光籍贯光州人或弋阳人及其立传记载,有关史料可谓数量可观,历历在目,斑斑可见。
(1)顺治十七年《光州志》陈元光传
顺治十七年《光州志》卷之九《人物考(上)·乡贤》陈元光:
“唐 陈元光 光州人,字廷炬。风姿卓异,博览经书。年甫十二,领光州乡荐第一,遂从其父政,领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父薨,代领其众,任玉铃卫翊府左郎将,会广寇诸蛮陈谦、苗自成等攻陷潮阳,守帅不能救,公轻骑平之,诏进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十年,上疏请建一州于泉、潮之间,以控岭表,乞驻刺史以主其事。时宰相侍从裴炎、娄师德等以为非公不可,遂可其请,俾建漳州漳浦郡邑于绥安地,仍世守刺史。州自别驾、县自簙尉以下,听自注用。由是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未几,蛮寇潜抵岳山,公往讨之,步兵后期,为贼所殒,民哭而祀之。事闻,诏赠官赐,谥忠毅、文惠。宋孝宗加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有司春秋祀之。三十六世孙陈烨来为光州知州,表扬先德,士民为立广济王祠于学之左。”
(2)康熙三十一年《光州志》陈元光传:
唐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生于显庆二年二月十六日,丰姿卓异,博览经书,总章巳巳年,年甫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遂从其父政领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父薨,代领其众,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会广寇诸蛮陈谦、苗自成等攻陷潮阳,守帅不能救,公轻骑讨平之,诏进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上疏请建一州于泉潮之间,以控岭表,乞注刺史以主其事。时宰相裴炎、娄师德、裴行立、狄仁杰等建议,以为非公不可,遂可其请,置建漳州漳浦郡邑于绥安地。仍世守刺史。州自别驾县自簿尉而下听自注用。乃注部典马克君之子仁数人为司马等职。仍效巡守之典,奏立行台于四境,四时巡逻焉。由是,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未几,蛮寇鸱张,潜抵岳山,公往讨之,步兵后期,为贼所殒。百姓闻之,如丧考妣,为像其体貌,祀于绥安溪之大峙。先天元年,事闻诏赠官赐谥忠毅文惠。宋孝宗加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有司春秋祀之。其先本妫姓,,胡公满之封国,周敬王之季移于楚,其国为属县,子孙以国为姓,易妫为陈,汉建武间,有祖名孟连者为固始侯,薨,葬于浮光山之山麓,子孙因而留家焉。后三十六世孙陈烨来为光州守,表扬先德,士民为立广济王祠于学宫之左。
(3)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陈元光传
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五十六《忠义列传》陈元光:“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生于显庆二年二月十六日。风姿卓异,博览经书。总章已巳,年甫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遂从其父政,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父薨,代领其众,任玉铃卫翊府左郎将,会诸蛮陈谦、苗自成等攻陷潮阳,守帅不能救,元光轻骑讨平之,诏进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上疏请建州于泉、潮之间,以控岭表,乞设刺史以主其事。时大臣裴炎、娄师德、裴行立、狄仁杰等建议,以为非元光不可,遂可其请,俾建漳州漳浦郡邑于绥安地,仍世守刺史,州自别驾、县自簙尉而下,听自注用。乃辟部曲马克君之子仁数十人为司马等职,仍奏立行台于四境,以时巡查焉。由是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未几,蛮寇鸱张,潜抵岳山,元光往讨之,步兵后期,为贼所殒,百姓哀之,肖其象以祀于绥安溪之大峙。先天元年事闻,诏赠官赐,谥忠毅。宋孝宗时,加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命有司春秋祀之。其系本于胡公满,后子孙以国为姓,遂易妫为陈,汉建武间,有祖名孟连者为固始侯,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元光三十六世孙烨来为光州守,表扬先德,士民为立广济王祠于学宫之左。(节旧志。)”
(4)光绪十三年《光州志》陈元光传
光绪十三年杨修田繤《光州志》卷之五忠义列传陈元光:“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生于显庆二年二月二十六日,丰姿卓异,博览经书,总章己巳,年甫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遂从其父政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父薨代领其众,任玉玪卫翊府左郎将,会诸蛮陈谦、苗自成等攻陷潮阳,守帅不能救,元光轻骑讨平之,诏进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上疏请建州于泉潮之间,以控岭表,乞设刺史,以主其事。时大臣裴炎娄师德行立。狄仁杰等建议以为非元光不可,遂可其请。俾建漳州、漳浦郡邑于绥安地,仍世守刺史,州自别驾县自簿尉而下听自注用,乃辟部曲马克君之子仁数十人为司马等职,仍奏立行台于四境,以时巡察焉。由是,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未几,蛮寇鸱张潜抵岳山,元光往讨之,步兵后期,为贼所殒。百姓哀之,肖其像以祀于绥安溪之大峙。先天元年,事闻,诏赠官赐,谥“忠毅”。宋孝宗时加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命有司春秋祀之。其系本于胡公满,后子孙以国为姓,遂易妫为陈。汉建武间,有祖名孟琏者,为固始侯,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元光三十六世孙华(烨)来为光州守,表扬先德,士民为立广济王祠于学宫之左。(节旧志)”
陈元光为光州人或弋阳人,不光《光州志》有的记载,历代《汝宁府志》《河南通志》《河南新志》同样有记载:
(5)雍正《河南通志》陈元光传
景印文渊阁版《钦定四库全书•史部(二九三)• 地理类•河南通志((卷六十三、七十六)•光州 》之《陈元光传》载: 光州 唐,陈元光,字廷炬,光州人,年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总章间从父政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政卒代领其众,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会广寇诸蛮陈谦等攻陷潮阳,元光……垂拱二年,疏请建州治于泉潮之间,以控岭表,......,未几,蛮寇鸱张,潜抵岳山,元光轻骑以往,步兵后期,为贼所殒。百姓如失怙(死了父亲—笔者注),特立庙祀之。事闻,诏增秩,谥忠毅。
(6)康熙元年《汝宁府志》陈元光传
进士、弘文院编修、河南按察副使莱海等撰康熙元年《汝宁府志》卷十一《人物·忠节》陈元光、陈酆传:唐,陈元光,字廷炬,光州人,风姿卓异,博览经书,年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为贼所殒,百姓如丧考妣,立庙祀之。事闻,诏赠品职,赐谥忠毅。乾道四年(宋1168年),加封显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有司春秋祀之。……
(7)民国十八年《河南新志(通志)》陈元光传
民国十八年刘景向等纂《河南新志(通志)》卷之十五《人物·忠烈·陈元光(传)》: 陈元光,字廷炬,唐光州人。总章间,从其父政领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政卒,代领其众,任玉钤卫翊府左郎将。会广寇诸蛮陈谦等攻陷潮阳,元光率轻骑往平之,诏进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疏请建州治于泉潮之间,以控岭表,设刺史主其事。宰相侍从裴炎、狄仁杰等建议以为非元光不可,遂可其请。由是,方数千里无桴鼓之警。未几,蛮寇鸱张,潜抵岳山,元光轻骑以往,步兵后期,为贼所殒。百姓如失怙恃,立庙祀之。事闻,诏赠秩,谥忠毅。
第2个回答  2011-07-20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显庆二年(657年)农历二月十六日生,河南光州固始人(今河南省固始县)。自幼聪颖好学,博通经史,喜读黄石公《素书》,熟谙《太公》韬略,十三岁领乡荐第一。唐总章二年随父归德将军、岭南行军总管陈政率府兵平定了闽粤边陲骚乱。陈元光治理漳州二十五载,实现了“北距泉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惊,号称乐土”的安定局面,唐先天元年武则天赐其“忠毅文惠”谥号,以智勇双全、知人善任享誉闽粤,使泉潮间“几疑非人所居”之域告别炎荒,走向文明。唐追封他为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禄大夫、中书左丞临漳侯,谥忠毅文惠,颍川侯;宋追封开漳主圣王,加谥忠毅文惠王、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明追封昭烈侯、威惠开漳主圣王;清追封高封祀典开漳圣王。
第3个回答  2011-07-20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唐朝前期河东人(今山西)。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 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