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升入高中打算学文,想问一下高中生活和学习各科的方法,希望可以详细一点,不要复制,我数学不好。

如题所述

语文,看看高考题及就行了,听课的话和睡觉差不多。我们同学的语文老师就只讲语文卷子,一周两张,正课随便讲讲。记得写周记。
另外我们老师的变态作业给你说下,每周一篇作文,额外的,课上的不算。每天四条成语解释,每周两篇诗词阅读理解,准备材料给大家讲。每天读一章红楼梦,两天写一次内容概括。
数学是门很奇怪的学科,一上高中立马学(我们教材)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算法,概率,解三角形,数列,杂七杂八的,立体向量,圆锥曲线,大概是这样吧。
数学记得一定要写作业,不能因为我可能会做或者我不会做就不做作业,这样等到高二你会后悔的。简单题要做得快,准,中等题要理解每一步的意思,可以拿一个本子专门记录习题中的经典试题,做一步写一步为什么,还有不要照着答案抄,记得一定要自己算一遍,高考中有很多题的计算也是难点。难题就要综合应用,靠自己吧,不会就算了。函数很重要,因为他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思想,到了高中数学思想很重要,不掌握思想很难解决问题。函数的知识点有很多尤其是老师在讲某个函数模型,研究它的性质时一定要体会方法,掌握并应用它。参考书一定要买,除非你在重点班,当然也可能有其他原因,至少在我们这边,重点班里有的东西都不教,但高考考这些。(当然我们这边分很低了,不买的大有人在,买的也就是抄抄答案)有些比如对勾函数,点差法,一阶数列,更甚如(1-t3)(1-t4)的化简都是书上没有的,就要靠广泛的做题总结以及积累。立体几何一般般了,会做概念题就行了,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因为我见过的立体几何体高考都能用立体向量做,这就变成了纯算的题,没难度。解析几何要体会方法,注意结合平面几何的经典结论像张角定理呀什么的,遇到看不懂的答案就观察他的思想方法,从方程到函数再到方程,设而不求什么的,一定要亲自算的。三角函数是基本功,我学的时候很难学,才考了59分,100的卷子。除了掌握基本的模型以外,弧度制的理解,三角函数的来历,诱导公式的应用,三角函数的变形,图像,后面还有解三角形。还有记得总结规律,1+-cosx和1+-sinx,cos2 x+sin2 x,以及1的转变,总之有很多公式要背。减少背公式可以用-sin代替sin自己推,tan用那两个除等等,总之别被混了。平面向量是工具,一般不考大题的,会用就行了。数列很难,最难的就是数列了。要记得什么变倒数,整体套用等差或者等比公式,整体变形凑齐n,一阶二阶,以及一些常见数列的解法,总复习的书上应该有的。还有什么迭代法,累加,累乘,裂项(2个分数的,三个分数的,1.2.3+2.3.4的还有毛毛的很多)倒叙相加,错位相乘,够了吧。
英语背单词要记牢,不仅要背书上的,还要背课外的,买一本单词书吧。英语作业我从来没有写完过,一般都是做选择完型作文,阅读全蒙,因为我的词汇量小的可怜,阅读有一半看不懂···别学我了自己多本单词吧,语法我觉得好像没什么,把作业上的易错题总结一下就一大堆了。
文综不多说了,我学理综的,政治我完全看不懂,总之高一好好学政治吧,我们高一时一周一节政治课,吃饭睡觉玩手机的到处都是,因为会考不考,生物也一样。我的地理历史都不错,一直都在前头。地理的话一是要看地图,现在随便给我一个地方稍微有点特色我就知道他在中国或者世界的那里,计算题就要绕脑子了,我也没法说,自己硬扣吧,不会的不要放过老师,人文地理要被大量的答案,已备利用,有题些书上是没有的,要广泛的看资料,看书,学校有图书馆最好了,我们家父母上学时留了一些地理书我都看了,受益匪浅,记住不要以为看闲书就是娱乐,这也是学习,网络小说除外,我就是看了一本自然奇观,然后考试就出了骷髅海岸的气候特点,送分呀,说道气候,要明确不要生搬硬套,要知道为什么这个维度是这个气候,气候的成因是什么。基本完毕了吧。
历史的话就是背书了,我听说好多文科状元都是把书背了6.7遍才行的。很恐怖,我一般都考试前突击一下···。多读课外书是很有好处的,看看纪录片频道,中央10,还有什么杂七杂八的人文频道最好了,(其实最喜欢看纪录片频道啦)
数学忘了个导数,导数掌握基本方法就行了,文科的导数应该不难,我们这边就是求导然后分类讨论就没啦。不要在方法上深究,大学会学的,比如现规定一个无穷小量不等于零,之后为什么就把它忽略了??等于零了??这些都是大学教的。(一般都是想不到的,不要太在意)
纯手打的,给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7-22
顺其自然
第2个回答  2011-07-22
52. 数学三:应对题海战术的方法——阅读例题和心算解题。

  在今天中国的应试教育中,“题海战术”是最流行的学习方法。时至今日,几乎所有有志向的中国学生,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都不得不从小学到高中,十多年如一日地承受着其他国家学生无法想象的海量习题和没完没了的模拟测试。
  很多教师、家长、学生都认为“题海战术”是不对的。但为什么明知是火坑,大家还要往里跳呢?因为根据长期的经验,要在考试中得高分,题海战术和其他方法比,确实是更有效的方法。在我国现阶段,分数和文凭常常是评价一个人能力的主要标准。因此,学生都竭尽全力试图在考试中谋取高分,即便是使用明知错误的方法——题海战术,也在所不惜。
  然而,题海战术常常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经年累月地起早贪黑学习,长时间处在睡眠不足的状态下,带上近视眼镜的平均年龄也越来越小。学习本来是轻松有趣的事,但题海战术让学习变得单调烦味而又十分累人,学生可能会逐渐形成厌学、厌师等不良心理。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应付完考试后,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将所掌握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题海战术不仅损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损害学生的创造力。历经题海战术洗礼后的学生,尽管能在考试中获取高分,但却大多思维僵化,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虽高分却低能。
  但是,在短期内,应试教育体制与题海战术,是中国教育界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作为学生,如何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轻松应对?如何在题海战术中生存呢?
  要解出一道难题,学生需要依次拥有四方面的能力:①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概念;②掌握基本运算技巧;③建立题目和知识间的类比关系;④掌握常用解题技巧。
  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不一定可以很快就拥有。对于不同的知识,不同的学生可能需要长短不一的时间来提高和完善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完毕之后,就给学生布置习题,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如果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能力不足时,就难以快速高效地完成习题。学生无法做出习题时,不应只是一味对着题目苦苦思索,而应该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在哪方面还有不足,根据自己的不足,使用适当的方法提高相应的能力之后,再来做题,就会事半功倍。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就是这个道理。
  ①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概念。数学上的某个知识点,可能是为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某一类问题而引入的,但与具体问题不同的是,数学知识更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是概括了一大堆问题后,抽象出来的产物,并以一系列的符号、公式或定理作为数学语言上的存在。学生要理解相关知识点,就需要在大脑中构建合理的知识图式,把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联系起来。
  数学的学习进程中,在最初阶段,将教材快速阅读一到两遍,重点阅读概念定义和公式结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同时形成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这一两遍快速阅读,相当于是预习,应在教师正式讲解之前一两个月就实行,因为有些概念,从开始接触到能有概略的理解,常常需要在大脑中存在并酝酿一定的时间。在阅读之后,如果能辅以同学间的讨论或父母老师的点拨,效果会更好。这样等到正式学习时,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和定义了。
  ②掌握基本运算技巧。数学公式或定理本身其实就是运算法则,因为常用而被概括出来,在公式和定理的引入、证明和推导中,包含了一系列最基本的运算技巧,是需要学生掌握得非常熟练的。
  在数学学习的中间阶段,在对教材的快速阅读中增加阅读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对公式进行抄写。当公式抄写了七八次后,可一边抄写,一边在心中推导公式,根据公式之间的联系把所有知识贯穿为一个整体。这些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对基本运算技巧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同样地,这些学习措施也需要在老师正式讲授之前完成。等到老师讲解时,就可对已经预热的知识起到归纳和补充作用,同时还能解答一些存在的疑问,基本的运算技巧也就了然于胸了。
  ③建立题目和知识间的类比关系。知识是由一些有代表性的具体问题抽象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再回到实际中去解决更广泛的具体问题。但具体问题千变万化,学生必须要有能力在具体问题和知识原理之间建立正确的类比关系,选择和组合相关的定理和公式,列出相应的算式,才能解出题目,否则,即使对相关定理和公式已熟练理解和掌握,也不一定就能解出具体题目。
  常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你问学生基本的概念和公式,他对答如流,解一些只需要运算或变换的题时,他也能轻松完成,但在解实际应用题时,他却列出错误的等式,甚至有时连式子都列不出来,这就是因为学生还没有能力在知识和题目之间建立起正确类比关系的缘故。
  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呢?这里我介绍一个方法:“读题而不解题”。在学习数学的中期阶段,可在快速阅读中,增加阅读例题但不去看具体的解法,或者增加阅读课后习题。这种只看题但不看解法,也不去解题的做法,可能有些人会认为没什么用,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心理学家蔡加尼克曾设计过一个实验:她给实验参与者布置了22种任务,一半任务让参与者顺利完成,另一半则中途打断,让参与者停下来去干别的事情,允许完成和不允许完成的任务的出现顺序是随机排列的。做完实验后,蔡加尼克要求他们回忆刚才都接受过哪些任务。结果,参与者对中途被打断的任务记得更牢固。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本性有一种追求完整的倾向,任务被中断使人们感到“不完整”,为了体验完整的感觉,人们会不时出现“将任务完成”的想法,从而使得记忆效果更好。
  只读题而不解题,大脑可以了解知识的应用范围和要解决的问题,在心理上有一个准备,但是,大脑没有得到解法,也被抑制去思考解法,于是形成“不完整”感,从而产生“将题解出来”的渴望,从而自发形成一些对接下来学习有帮助的联接。在下一遍的阅读中,再增加阅读例题的解法,就会对解法有更深的感悟,以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就更容易在知识和题目间建立类比关系,从而正确解答出题目。
  ④掌握常用解题技巧。教材中介绍完相关知识点后,会有一些例题作为演示。但一些复杂的难题,常常需要组合多种解题技巧和多个公式才能解出。另外,尽管数学题目从表面上看是千变万化,但其实可以归为几个大类。最初做习题时,对于表面有差异但其实是同类的题目,学生会觉得遇到的是新问题,要用的解法是新的解法。但在熟练掌握知识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和解法,其实是大同小异的。
  这种在学生大脑中从杂乱无章到归纳有绪的感觉,并不是在老师对各种解法详细讲述并归类之后,学生就可获得的,而是需要学生在接触大量的题目解法之后,老师再进行归类,学生才会恍然大悟。这就是题海战术流行的原因。然而,接触大量的题目,并不一定需要长年累月地用笔和纸来完成习题,学生也可以直接阅读习题和解法,或者可以“心算解题”。
  在数学学习的后期,学生选择的阅读内容可以是教材上的例题,也可以是带有解法的例题集,在阅读例题时,同时阅读其解法。如果有看不懂的解法,在这一题做上记号,跳过此题继续往下看。在第二遍以后的阅读中,重点阅读带有记号的难题。对于没有记号的题目,则是在上一遍中已经看懂了的,在这一遍看的时候,可以试图用“心算”的方式去解题,如果不能,再略看一下解法。对于不带解法的习题,也可以在一边阅读时,一边在心里构思如何解,若解不出来,就做个记号,跳到下一题,等到全部阅读完毕后,再回头去攻克带记号的题目。“心算解题”时,不需要演算出详细的运算和数值,而是在心理构建出解题的思路即可。
  学生用纸和笔演算习题时,全部心思都放在当前这道题上,做下一道题时,又沉浸在下一道题中,忘了刚才做过的题。因为每道题都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不容易看出题和题之间的关系。而在阅读习题和心算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习题和解法,就更容易看出题和题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某些题归于一类。归类完成后,看到同类的题目,只需要在心里稍微一惦念,就可想出解法,甚至看题之后,根本不去想解法,因为知道肯定会做,于是直接跳到下一题。因此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精力,接触到比题海战术更多的习题,同时更能对各种习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整体的认识。
  但是,仅仅是阅读解题和心算解题,而不在纸上实际动手做,是不行的,这好比仅仅在大脑中构思一篇文章,却不把它写出来,是难以提高作文水平一样。所以,在每次阅读习题和心算解题之后,可抽出一两道步骤较繁的难题,在纸上写下解题答案。大脑内的思维常常有点天马行空,而写在纸上的步骤,则必须规范严谨,前后一致,简省得当,使其他人一看就能明白。这些都需要通过亲自动手练习,才能慢慢达到。
第3个回答  2011-07-22
进入高中知识的难度和广度都加大了很多,必须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制定学习计划,才能事半功倍。要学好语文,一定要广泛涉猎,你可以利用暑假这段时间多看一些文学名著和余秋雨、、毕淑敏等名家的散文;学好英语关键还是要多读多背,培养语感;学好数学,既要多解题,还要及时反思、总结,找到某一类知识的基本解题思路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文一定不能读死书,要多关注社会。高中期间的学习会非常辛苦。一定要坚持和自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