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鲏的生态特征

如题所述

鳑鲏属系小型鱼类,全长约30~100mm,个别种超过150mm。体呈侧扁形,体较高而薄,体高约为体长的1/4~1/2;体厚(最宽的左右轴)约为体高的1/3.头和尾部均短小,其各自长与高度之比几乎相等。体背缘薄而外突,腹缘略厚而无棱。口呈亚上位、端位或亚下位,口裂狭小,止于鼻孔后缘垂直线上,腹视呈弧形。唇简单,无乳突,上下唇连于口角。口角无须。
鳃孔上角略低于眼上缘水平线,鳃盖膜连于峡部。背鳍起点在体中央,部分基底与臀鳍基底相对。腹鳍与背鳍相对或稍前。胸、腹鳍长度相当。尾鳍叉形。肛门位于腹鳍基和臀鳍起点间。本亚科鱼类系杂食性,以水藻、浮游生物、碎屑等为食,消化管较细,其长为体长的1.0~10.0倍,随种类、个体大小有变动。
雄体较雌体小而低,吻部具珠星,背、臀、胸鳍的鳍条延长。生殖期婚姻色鲜艳,体侧有绚丽发亮的纵行彩虹条,其粗细长短既显示性别又有种级特征。雌体具有产卵管,不同种类长短不一。因此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鳑鲏为小型鱼类。最大个体成体可达6cm左右,绝大多数种类为40~50毫米。体极侧扁而高,体色鲜艳,尤其是每当生殖季节,雄鱼艳丽的体色配上珠星,更具吸引力。而雌鱼在生殖季节拖着一条长长的产卵管,在雄鱼的陪伴下更显得别具一格。
鳑鲏平时生活于静水水体,水草茂盛的环境中,喜群游。杂食性,食物为水草、高等植物的叶片、藻类、沉淀的有机物、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枝角类等。多数种类性成熟年龄1龄,最长寿命为4~5龄。产卵期在4~6月,5月中旬最盛,分批产卵。
中华鰟鮍体色鲜艳,尤其是每当生殖季节,性成熟期的雄鱼体色鲜艳,臀鳍呈红色,有的边缘呈黑色,身体在眼光照耀下呈现出美丽的色彩,所以也是大家喜欢的原生观赏鱼。
中华鰟鮍鱼分布于海河、黄河、长江、瓯江、闽江、九龙江、晋江、珠江和西江等水系,尤其喜欢生活在淡水湖沼中的浅水处,有水草的地方,聚堆群居,摄食硅藻及其他藻类、碎屑,少量的枝角类和桡足类。到了产卵季节,雄鱼颤抖着展示自己的艳丽以吸引雌鱼。两条鱼会结伴同游,互相追嬉撕咬,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它的繁殖习性十分奇特,必须要有河蚌才可以繁殖。中华鳑鲏鱼和河蚌称得上是至爱亲朋,双方互为其后代的养母。中华鳑鲏鱼1龄性成熟,绝对生殖力203~312粒。繁殖期的中华鰟鮍鱼有领地观念,会互相追逐争夺河蚌,但不会大鱼吃小鱼。一旦发现河蚌,雌鱼腹部垂下长长的产卵管,将卵产入蚌腮或外套膜内,中华鳑鲏鱼的受精卵在蚌壳内无忧无虑地生长发育,直到孵化成幼鱼。
河蚌在收养中华鳑鲏鱼后代的同时,也把自己的子女托付给了中华鳑鲏鱼抚养。当中华鳑鲏鱼从河蚌身旁游过时,由于水的振动刺激了蚌,它就把大量的钩介幼虫从出水孔排出来,钩附在鱼体的鳃或鳍上。鱼体由于受到钩介幼虫的刺激,便很快形成一个个被囊,把幼虫包裹起来。于是这个幼虫便开始它的寄生生活,直到能独立谋生为止。
繁殖期为春季到夏季。卵产于蚌壳中。到了产卵季节,鳑鲏常常雌雄相伴,在水中寻找河蚌的栖息场所。一旦发现河蚌,雌鱼就伸出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孔中,把卵产在河蚌的外套腔里。鳑鲏鱼的受精卵在蚌壳内无忧无虑地生长发育,直到1个月后孵化成幼鱼。
饲养时要注意水温不要太热,最好不要超过30度。它的食性很广,可以刮食藻类、水草,以及人工饲喂的米饭、面条、蛋黄、面包屑也吃;最有营养的吃食当然是鲜活的红虫、小蚯蚓、面包虫(撕开后获取虫浆)。单独的一只中华鰟鮍鱼置入鱼缸,它会感到孤单恐惧,乱闯乱撞,但成群的则胆大的多,可以来回巡游。它们性格较温顺,能够和各种鱼混养。中华鳑鲏鱼的繁殖是饲养其最棘手的问题,由于其特殊的生殖习性,必须在其生殖期间要养一只河蚌在缸中。若空间狭小,无论性别物种年龄,该类群一定会相互厮杀到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