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扎心的故事,探讨原生家庭桎梏何时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纪伯伦《先知·论孩子》

纪伯伦的这首诗,曾遭受很多人质疑,为什么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我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管理、教育他,然后,在现实中,大多数父母就打着“爱的旗号”,说着“为你好”,对孩子横加干涉,根本不考虑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我们把孩子据为己有,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做攀比的工具 ……我们真的是在爱孩子吗?那真的是爱吗?

生活中,我们见了太多这样的例子:

你怎么这么笨,辛辛苦苦教了你这么多年,成绩没有一点起色,你看隔壁的***,学习成绩那么好,人见人爱;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妈妈这一辈子就这点愿望,你一定要比妈妈强;

妈妈小时候条件不好,成绩不好是受了家庭条件的制约,你看你,条件这么好,要啥有啥,你能不能争点气,下次考试超过*** ……

爱究竟是什么?是陪伴?是控制?是给予?是索取?是理解?是比较?

爱是对人或者着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 我们对孩子就是因为有感情,才会这么做吗?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词 “原生家庭”。

说到原生家庭,我们必然要提起这样一本书,《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是一本扎心的书,看完心很痛,书中列举了太多原生家庭的创伤,那些场景似曾相识,无比真实,或多或少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过。

以下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论述

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带来了哪些桎梏,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

面对原生家庭的桎梏,我们应该怎么做,是代际轮回还是成长涅槃?

01什么是原生家庭?什么是新生家庭?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就是指父母的家庭,儿子和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新生家庭指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原生家庭父母的言行态度,随时随地都在影响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态度影响。

有一期《朗读者》请来了作家麦家。麦家现场分享了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一位中年男子,一位中年作家,一位中年父亲,情深深意切切的写了一封《致儿子》的信。

麦家的儿子麦恩,从初二开始,三年的时间,没有走出过家门,仅仅是吃饭上厕所,开一下门,不与人交流,每天把自己关在房内,麦家想尽了一切办法想帮助孩子,但是于事无补,不由得使麦家想起了 自己的原生家庭 。

麦家从小生活在农村,父亲对他非常的严厉,经常责骂,毒打他。慢慢的他与父亲产生了隔阂,他发誓再也不喊他父亲,连续17年不和他说话。他写信写给母亲,回家带礼物,没有父亲的份,全是给母亲买的,他拒绝和父亲交流……

曾几何时,麦家的父亲,该是多么的痛苦?麦家对父亲有着深深地仇恨。

何止是麦家,连董卿谈起她的原生家庭、谈及他们各自的父母时,他们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几多无奈,几多怨恨,而又几多愧疚。

董卿的父亲从小到大几乎从不鼓励夸奖董卿,无论董卿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反而对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抱着挑剔的眼光。这份过于苛刻的严厉,忽视了她内心的感受和对爱的需求,导致她感受幸福的能力极差。

我们的父母,他们爱孩子,很爱很爱,可是或性格使然,或迫于生活,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往往使我们倍感压力,甚至会受到伤害。

原生家庭的影响可以伴随一生,父母的教育以及表达交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在孩子心里埋下的种子,随着时间流逝很有可能会生根发芽。

02原生家庭带来了哪些桎梏,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扎心地故事,无一不在控诉原生家庭。

① 父母有自己的原生家庭,孩子在不断组建新生家庭,新生家庭的父母也成为了孩子的原生家庭。

父母也曾经是孩子,他们曾经生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无论好还是坏,他们都深受影响。

故事《一脉不相承》中,明玉是茉莉的母亲。

明玉的妹妹对茉莉说“你母亲从小到大都很会念书哟,高中想考北一女,可惜失常了,分数让也你外公很失望。你母亲想重考,你外公不答应,说女生没有挑选的资格,没人把钱花在栽培女儿读书上。你外公给两条路走,看你妈要认命一点去念其他学校,还是趁年轻早点嫁人。

茉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她的前半生像傀儡一样,母亲要她往左,她不敢往右。当茉莉取得优异成绩的时候,家里举办了庆功宴,哥哥柏宥虽然没有茉莉考的好,但是却成为了父母炫耀的对象。

茉莉把眼前所有人事收入眼底,偷偷希冀着,父亲待会儿就会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只要父亲一句话,她就可以忘记过去七八年间,她拒绝的那些游玩邀请、被明玉没收的课外读物、被关在家里的寒暑假—当然,也包括她这七八年挨过的棍子。只要父亲一句话,她的伤口会好的。

茉莉的父亲始终没有说出这句话。明玉家里重男轻女,明玉的弟弟上了大学,而成绩优异的明玉却早早嫁为人妇。这一幕又上演在茉莉的原生家庭中。茉莉要上博士,明玉却说,女孩子上什么博士,年龄都多大了,还是早早嫁人吧。茉莉听从了母亲的建议。

茉莉牺牲掉人生的许多可能,尽力满足母亲的要求。这过程中,茉莉不断受着明玉的影响。茉莉有了女儿小叶,直至小叶作弊事件发生,她才明白小叶正在复制她的路,小叶也在勉强自己来取悦茉莉,不知不觉中,小叶的四肢也绑上了绳线。

② 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别人的孩子是轻装上阵,而我们的孩子背负着一座大山前行。

故事《人子与猫的孩子》中

眼镜仔是一个吓坏的孩子,常常被家教老师打,没有一点自信心。

眼镜仔的妈妈一个箭步上前,扫了眼镜仔两个耳光,清脆的巴掌声回响在客厅之中,伴随着高八度的谩骂:“你怎么可以这么不成材啊!你爸的同事都在问你准备得怎么样,我哪好意思说,我的儿子在台北市可能找不到好学校念。”

眼镜仔的妈妈对他寄予厚望,因为爸爸的同事中,经理的女儿考上北一女,董事长的儿子考上清华大学 ……,这些比较的话语时时回想在眼镜仔耳中。

眼镜仔的父母是一种操控性父母,他们争强好胜,在意别人的评价,唯恐落后与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十全十美的,只要更加努力,就不会比别人差。

网上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对女儿要求很严格,几遍女儿已经考上美国名校的博士,目前还是诸多指责,、一次争吵过后,女儿问妈妈“妈妈,我是不是永远没法让你满意?”,妈妈说“难道你自己觉得做的很好吗?”

在孩子越来越优秀的时候,父母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父母还会找到新的参考对象来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这真的是为了激励孩子?为孩子好吗?

我们的孩子是善良的,她没有拿我们去和其他父母比较,假如孩子对你说:我们班***的父母都是博士毕业,你们为什么才大学本科?***的家很有钱,为什么我们家没有挣那么多钱?***的妈妈年轻漂亮身材好,为什么妈妈你这么胖,还满脸是斑?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下,我们能承受得了这种比较吗?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们的孩子?

③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环境造成了女性地位的低下,不由想到了《82年生的金智英》

眼镜仔的妈妈是家庭主妇,又不喜外出,也不热衷社交,她能说心事的伙伴就那么两三个。 她的存在价值,是肯定,还是否定,主要交由丈夫来决定。 然而丈夫给的期望太沉重,她一个人难以承受。眼镜仔的爸爸下班回家,妈妈会像支火箭般从客厅冲出去,笑脸盈盈地站在玄关,给丈夫脱下外套,接过他手上的公文包,柔声问:“吃饱了没?”“要不要给你放洗澡水?”

等到夫妻俩前后进入主卧室,吵架声来了。“你到底是怎么教小孩的,一个月跟我拿那么多钱,却连个儿子都搞不定?我跟你郑重警告,我不会让他去读那些没听过名字的学校。他没考好,干脆送他到美国。

在《怪兽都聚在一起了》故事中,蔡汉伟的妈妈遭受了同样的待遇,她会受到汉伟爸爸的质疑,孩子为什么学习成绩上不去?

汉伟的妈妈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上有其应尽的义务,男人的义务是在职场上拼命,给家庭带来稳定、丰裕的收入,女人的义务是打造一个令所有成员都心悦诚服的家。人人站在自己该立足的位置上,像颗拧紧的螺丝钉,社会这部机器会运转得良好。

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才造成了眼镜仔的妈妈、汉伟妈妈、金智英这种生活在底层的人物,她们一切以丈夫为上,把培养好孩子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誓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而这,不仅伤害了孩子,也伤害了自己,让整个家庭都伤痕累累。

03面对原生家庭的桎梏,我们应该怎么做,是代际轮回还是成长涅槃?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希望孩子是幸运的,可以在童年就被治愈,而不要活成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我们将从以下三点详加论述:

首先,生命的开始,我们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乐 ,最后我们的期待却无限制地扩张开来,于是伤害就无可避免,我们也失去了凝视孩子的初衷,曾经在某个时刻,我们光是触摸小孩柔软的掌心就满足不已,慢慢地,我们忘记了最初的模样。

我们带着原生家庭的印记,带着父母给我们的期望和伤痕继续前行,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我们活成了我们曾经最讨厌的样子,而孩子们活在了他的新生家庭中,而孩子们又成为了下一代孩子的原生家庭。

跟明玉不同的是,茉莉不想走上一样的路,她决意给小叶剪断所有束缚。

我们是不完美的小孩,因为我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期待。

他们是不完美的父母,因为他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期待。

其次,我们过多的把过错归疚于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 岂不知,我们这样做的同时,也推开了我们的责任。我们拒绝成长、我们痛恨有这样的原生家庭、我们羡慕别人的原生家庭、我们自卑、不自信、自我价值感低……岂不知,这样的状态已经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伤害。

我们受到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断地在自己的家庭中扮演受害者、施害者、拯救者的角色,并自如的切换,玩着这种自欺欺人的游戏,并乐此不疲。

原生家庭决定不了一个人的一生,只要你愿意,是要代际轮回?还是成长涅槃?都是你说了算。

这一生很短,所以让我们好好相亲相爱,去吸取对人生有益的部分,去掉那些对人生成长不利的部分。

最后,父母是我们的原生家庭,而我们又成为了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需要不断地给到孩子高的自我价值感、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才是我们当前的重中之重。

真正无条件的爱,意味着我们不会忽略父母这份最重要的工作,愿意为之学习和改变;无条件的爱不是溺爱,而是任何时候都愿意理解、倾听、帮助孩子成长,无论他一岁,三岁,十四岁,还是二十岁。

孩子们真正看重的是和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们需要被重视,需要和父母单独相处而不被打扰的时间,需要和父母建立一生的亲密关系!

最后,总结一下:

爱不只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行为方式。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如何学习如何给予孩子正确而无条件的爱。作为孩子,我们需要忘却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因为不忘记,我们会始终背着一座大山前行,会不停地抱怨、愤恨甚至伤害自己。

我们可以拼尽全力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越变越好,但不能逼着孩子按照我们的期待和目标前行。比起负责孩子的人生,孩子们更想看到的是父母过好自己的一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