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强迫症》

如题所述

强迫症性格缺陷心理治疗法
a、抛却完美法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杰维。伯恩斯曾说过:过分追求完美,是取得成功的拦路虎,使自拆台脚的坏习惯!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经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忧虑,导致创造能力和其他心理的削弱,使自己的能力,人际关系和自尊心等心理行为扭曲,导致不合逻辑的思考问题方法,轻者陷入强迫性格缺陷,严重者易患强迫症。
b、顺其自然法强迫症性格缺陷者减轻和放松减轻精神压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凡是顺其自然。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他没有关好;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遗漏些也无妨。
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情绪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那样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一直得努力,症状会消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4

一时间,强迫症成了一种时髦的流行病。如果你没有点强迫症,好像就落伍了。

但是,得了强迫症真的好吗?强迫症患者的世界,你真的懂吗?是不是处女座就一定更容易得强迫症?怎样才能从强迫症中走出来呢?读完这本书,你会找到答案。

本书的作者叫弗兰克·拉马涅尔,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也是法国强迫症治疗领域的知名专家,他擅长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帮助很多病人从强迫症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在这本书里,作者先介绍了强迫症患者身上常见的行为表现,帮助我们建立对强迫症的正确认知;然后作者阐述了强迫症的形成原因,带我们了解哪些人更容易得强迫症;紧接着作者给出了打败强迫症的方法,你会发现战胜强迫症,找回轻松自由的人生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本期的解读,将会遵循这个顺序进行。

首先,我们要对强迫症患者常见的行为表现有所了解,才能建立起对于强迫症的正确认知。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要把东西摆得整整齐齐的、钱包里的钱要按金额大小排好顺序,就觉得自己得了强迫症,但这些行为和真正的强迫症患者的行为比起来,其实只是小巫见大巫。那强迫症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先从医学角度说起。医学方面认为,强迫症是一种属于焦虑障碍的精神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指脑海中不由自主出现的一些想法、画面和冲动,它们会让你感到焦虑和痛苦。比如,如果你总担心自己背后有鬼,不断想象鬼怪的样子,把自己吓得心惊胆战,双脚发软,这就是一种强迫思维。

强迫思维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不适感,为了消除不适感,让自己舒服一些,强迫症患者就会做出强迫行为。比如,你担心背后有鬼,就会出现不停回头看,一直贴着墙站着,或者和别人一起走路的行为。这就是强迫思维为了减轻你的焦虑而催生出来的强迫行为。而强迫症就是由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共同构成的。

因为二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以很难在一篇文章甚至在一本书中描述所有的强迫症表现,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强迫症患者身上最常见的行为表现。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强迫症患者的表现是 反复清洗 。反复清洗强迫症患者会反复地清洗自己的身体,比如,每天要洗200次手,洗80次头,洗10次澡,并且每次洗澡都要用光一整块香皂。过度清洗往往会导致他们的皮肤裂开、流血、溃烂,但是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停下来。因为如果停止清洗,他们就会觉得自己非常脏,全身都是灰尘和细菌,会立刻生病死掉。

除了反复清洗以外, 反复检查 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强迫症患者的表现。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走出家门没几步,心里就开始嘀咕,我有没有锁门呢?好像锁了,又好像没锁。一般人这时可能会看下时间,如果上班要迟到了,就直接去上班。但是反复检查强迫症患者,不管是不是要迟到,都一定要回去检查一下。他会先拿出钥匙用力地转三圈,然后再猛拉几下把手,确定门是真的锁好了,打不开了。可是当脑海中再次冒出“我有没有锁门”这个念头时,他还是会再回去检查确认。这样反复检查多次,往往需要几个小时之后,才能出发。

说完了反复清洗和反复检查,我们再来看最后一种常见的强迫症患者的表现,就是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强迫症患者要求每一件东西都完美、有序,没有损坏。为了保持完美,他们会用2个小时刮胡子;用半天时间洗碗;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不能有一毫米偏差;日程安排要精确到分钟;读书时必须阅读每一个字,等等。这导致他们效率低下,拖延症严重,对待身边的人也很严苛,令人难以忍受。

反复清洗、反复检查、完美主义就是三种最常见的强迫症患者的行为表现。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除了这三种常见表现,强迫症还有多种多样的行为表现,比如什么东西都不能扔,必须要保留起来的 囤积强迫症; 出门前必须做很多仪式性行为导致迟到的 迟到强迫症 ;一做事情就要数数的 数数强迫症 等等。

更为复杂的是有的患者患上的是单一类型的强迫症,有些患者患上的是多种类型混合在一起的强迫症,我们无法列举和描述所有的强迫症表现。

不过,通过对三种常见表现的描述,已经能够让我们了解,得了强迫症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强迫症患者的世界充满失控和痛苦。

平时我们看到要把东西摆得整整齐齐的、钱包里的钱要按金额大小排好顺序,这些行为并不能算是强迫症。因为做出这些行为的人其实只是有强迫型人格。但强迫型人格并不是病,只是人格的一种。

因为有强迫型人格的人也会有追求完美、苛求细节、固执刻板、控制欲强等表现,所以人们常常会把强迫型人格和强迫症混为一谈,但其实 强迫型人格的人日子过得要舒服得多。因为强迫症人格的人内心的逻辑是自洽的,自我是协调的,他的行为虽然有强迫行为的倾向,但这样能够给他安全感和掌控感。

而强迫症患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只能在强迫思维的驱使下不断地去做一件事。强迫症让他们丧失自由,影响他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不堪。

因此,你的行为是否会让你感到痛苦,是我们判断自己是强迫型人格还是得了强迫症的重要依据。

总结一下,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临床表现,强迫思维是脑海中不由自主出现的一些想法、画面和冲动,它们会让你感到焦虑和痛苦。强迫行为则是你为了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不适感,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或者躲避灾难,而做出来的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强迫症表现有三种,第一种是反复清洗,第二种是反复检查,第三种是完美主义。有很多人会做出类似强迫症的行为,但并不是得了强迫症,而是具有强迫型人格。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内心是否感到痛苦。

在建立了对强迫症的正确认知以后,我们来看强迫症是怎样形成的,哪些人更容易得强迫症。

我们知道疾病的成因往往是多重的,并且是有概率的,很少存在单一的因果关系。比如,吃饭时间不规律、总是暴饮暴食、总是吃油炸或者烧烤的食物、精神压力过大等原因都会增加患胃病的风险。同样,强迫症的成因也是错综复杂的,但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强迫症的成因大体分成两种,一种是生理成因,一种是心理成因。

一、生理成因

首先,决定一个人得强迫症概率的是基因。人口学研究显示,遗传基因相似度越高的家庭成员,患强迫症的概率越接近。比如,一项针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相似度有87%,如果其中一个人患了强迫症,那么他的兄弟姐妹患病的概率也是87%。而异卵双胞胎的基因相似度是47%,如果其中一个人患了强迫症,他的兄弟姐妹患病的概率则只有47%。因此,如果你的家人中曾有人患上强迫症,那么你患病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

除了基因以外,一些脑部神经的损伤也可能会引发强迫症,比如,癫痫、脑肿瘤、脑外伤、脑内伤等。研究人员分别拍摄了强迫症患者的大脑和正常人的大脑,对比之后发现,强迫症患者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机能和正常人有所不同。但是当患者被治愈后,异常的脑部机能就会重新恢复正常。作者在临床治疗中也发现,每两个患舞蹈病的人中就有一个也同时患有强迫症。这里要解释一下,舞蹈病就是一种脑部神经系统损伤的疾病,患者会伴有极快的、不规则的、无目的和不自主的运动。由此可见,如果你的大脑神经受到损伤,患强迫症的概率也会加大。

还有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某些强迫行为是动物本能行为的再现。他们观察了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发现一些动物,像猫咪,会不停舔毛进行自我清洁,清洗强迫症患者的行为和动物的梳洗行为相似。

还有一些动物,像松鼠,会囤积大量的食物预防饥饿,囤积强迫症患者的行为就和松鼠的行为类似。这些行为是动物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产生的先天行为模式,而强迫症患者则通过不断重复这些行为,满足自己的生存渴望。

以上是强迫症的三个生理成因。首先,基因决定一个人得强迫症的概率;其次,脑部神经损伤可能会引发强迫症;最后,某些强迫行为是动物本能行为的再现。

说完了生理成因,我们再来看心理成因。强迫症的心理成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之所以会得强迫症是因为一些难以忘记的精神创伤。弗洛伊德曾经发表过一篇对强迫症患者的治疗记录,记录中的患者叫“鼠人”。鼠人总担心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父亲身上,即使在父亲去世后,这种担心仍然一直困扰着他。强迫症最严重时,他曾经尝试用刀去割自己的喉咙。在为他治疗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发现,他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强迫思维是因为在五岁时曾被父亲当众责打过一顿。这件事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创伤,让他感到恐惧。

为了抵抗恐惧,他的脑海中产生了一种替代性想法,那就是他可以随时惩罚父亲,掌握父亲的生死。但是在意识层面上,这种想法又令他感到痛苦,好像自己真的做了什么伤害父亲的事情一样。所以他构建出一个信念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只要他能够控制自己的想法,就能保护父亲的安全。替代信念和信念系统不断纠缠加强,最终导致他患上了强迫症。

除此以外,“强迫症软件”被激活也会引发强迫症。有些人自我责任感和控制欲过强,又过于追求完美和害怕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导致他们形成一种错误的、武断的认知方式,当他们用这种认知方式来评估信息时,就会做出错误的应对。作者把这种错误的认知方式叫做“强迫症软件”。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安装了“强迫症软件”,如果我们的生活一直很平静,这个软件就不会被激活。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激活软件,就会引发强迫症。比如,对于自我责任感过强的人来说,如果得到晋升当了领导或者有了孩子变成父母,他就会感到肩上的责任变重了,“强迫症软件”让他不断夸大责任感,导致出现完美主义强迫症。

再比如,对于害怕不确定性的人来说,如果亲人因病去世了,他可能就会觉得生活中有很多病毒,一不小心自己也会被传染,为了避免生病,他会开始进行反复清洗。还有一种特殊事件也会激活强迫症软件,就是怀孕,研究人员观察了59位患有强迫症的母亲,发现其中有39位都是在怀孕过程中出现了强迫症表现。另外,紧张情绪也是激活“强迫症软件”的重要因素。

好,以上我们介绍了强迫症的生理成因和心理成因。我们知道了,强迫症的生理成因有三种,分别是基因、脑部神经损伤以及动物本能行为的再现。强迫症的心理成因有两个,第一个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强烈的精神创伤;第二个是发生意外事件,激活“强迫症软件”。

了解了强迫症的成因以后,就可以对症下药,治愈强迫症。在最后一部分,我们就来说说怎样打败强迫症,重新找回轻松自由的人生。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知道,强迫症的成因错综复杂,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因此想要治愈强迫症就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因为药物治疗需要在精神科医生诊断后指导用药,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我们主要来说一下怎样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

认知行为疗法由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两部分组成。

首先,在认知层面,采用理性情绪疗法改善强迫思维。理性情绪疗法就是用正确的信念代替引起强迫症的错误信念。比如,对于一个认为如果不反复检查电磁炉,可能就会引起火灾的强迫症患者,要用不检查电磁炉也不会着火这个信念来代替他脑海中的错误信念。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作者拉马涅尔医生会通过提问一步步去引导患者评估灾难出现的概率。

比如,对于前面提到的这位反复检查强迫症患者。

他先问患者“你在经营餐厅的9年间一共使用了多少次电磁炉?”患者回答“4320次”,他又问患者“每次使用后都检查电磁炉吗?有多少次忘记关掉?”患者回答“一次也没有。”

接着他又问“电磁炉持续加热引起火灾的概率是多少?”患者回答“1/20。”这时,拉马涅尔医生说:“也就是说,如果不检查电磁炉,它持续加热并引发火灾的概率是1/4320*1/20=1/86400。那么再来想象一下,什么情况下电磁炉持续加热会起火呢?”

患者回答:“如果电压超过负荷或者短路,断路器坏了的情况下会着火。”拉马涅瓦医生又问:“那断路器坏掉的概率有多大?”患者回答:“因为断路器是新的,所以可以假设坏掉的概率是1/100。”

因此,拉马涅瓦医生总结道:“可以说电磁炉一直开着,导致电压超过负荷,而断路器也发生故障导致起火,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是1/8640000。你觉得概率为1/8640000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吗?”患者回答:“当然不大。”

通过这样渐进式的提问,拉马涅瓦医生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其实夸大了发生火灾的可能性。用正确的观念替代了错误观念后,患者检查电磁炉的时间越来越少,最后完全摆脱了反复检查强迫症。

说完了认知层面,我们再来看行为层面。在行为层面,拉马涅瓦医生会采用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来改善患者的强迫行为。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就是把患者暴露在强迫症状刺激下,然后通过练习阻断强迫行为。

比如,如果一个人总是担心家里的煤气会爆炸,就让他在不检查煤气的情况下离开房子,然后让他描述自己停止强迫行为会带来哪些可怕的后果,最后用煤气并没有爆炸的事实缓解他的恐惧。通过反复练习,打破他脑海中的错误连接,进而停止强迫行为。

书中还提到拉马涅瓦医生的这么一个治疗案例。一位患者有怕脏的强迫症,她家住在六楼,而且没有电梯,但是她每次扔完垃圾都必须上楼去洗手,洗完后才能去上班。因为怕脏,她不能在外面上厕所,也无法忍受在公共游泳池游泳。强迫症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

在为她进行治疗时,拉马涅瓦医生先用手摸了自己的鞋底,然后让患者去摸他的手,被患者拒绝了,患者认为摸过鞋底的手很脏很恶心。拉马涅瓦医生就转而去摸了一张白纸,然后让患者也去摸这张纸,一开始患者非常抗拒,但在拉马涅瓦医生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下,她尝试用手指尖触摸了白纸,发现并没有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反复进行了几次这样的治疗之后,患者逐渐可以做到和拉马涅瓦医生握手,用手摸自己鞋底,甚至用手摸灰尘。最后,这位患者在拉马涅瓦医生的帮助下走出了强迫症,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由此可见,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强迫行为。

你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改善强迫行为。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以治疗反复清洗强迫症为例来进行说明。

在治疗开始时,你可以先尝试从外面回到家以后不洗手,然后用指尖去触碰家里的一个小摆件,但是之后不能擦或洗这个摆件;习惯这个行为后,提高一下难度,尝试在不洗手的情况下,把整个摆件握在手里,之后还是不能擦或洗这个摆件;成功以后,再提高一下难度,尝试穿着在外面穿的衣服坐在家里的椅子上,然后不擦椅子;当你已经可以随意坐在家里的任何位置时,再提高一下难度,尝试邀请一位朋友来家里做客,之后不做任何清扫;慢慢累加到邀请几位朋友到家里做客,并允许他们使用你的卫生间,之后不做任何清扫。这样从易到难地一次次提高暴露程度,一点点减弱不适感,当你能够完成所有目标时,就证明你已经阻断了强迫行为,成功摆脱了强迫症。

好,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了治疗强迫症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我们主要介绍了怎样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在认知层面,可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来改善强迫思维。理性情绪疗法就是用正确的信念代替引起强迫症的错误信念。在行为层面,可以采用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来改善强迫行为,通过逐步提高暴露程度,由易到难地进行反应阻断练习,让自己彻底摆脱强迫症。

下面,我们简单回顾全书内容。

得了强迫症真的好吗?强迫症患者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哪些人更容易得强迫症?怎样才能从强迫症中走出来?

《走出强迫症》这本书里就使用了大量临床案例,来介绍强迫症的常见症状,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了强迫症的成因,并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给出了治疗方法。我们介绍了书中的三个重点,强迫症患者常见的行为表现;强迫症的成因;打败强迫症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强迫症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是脑海中不由自主出现的一些想法、画面和冲动,它们会让你感到焦虑和痛苦。强迫行为则是你为了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不适感,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或者躲避灾难,而做出来的行为。

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表现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反复清洗,第二种是反复检查,第三种是完美主义。很多人也时常会做出类似于强迫症的行为,但并不是得了强迫症,而是具有强迫型人格,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你内心是否感到痛苦。

强迫症的成因很复杂,有生理成因,也有心理成因。生理成因包括基因、脑部神经损伤以及动物本能行为的再现。心理成因包括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强烈的精神创伤和发生意外事件,激活“强迫症软件”。

因此,想要治愈强迫症就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双管齐下。药物治疗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从认知和行为两个层面进行。

在认知层面,采用理性情绪疗法来改善强迫思维。理性情绪疗法就是用正确的信念代替引起强迫症的错误信念。在行为层面,采用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来改善强迫行为,通过逐步提高暴露程度,由易到难地进行反应阻断练习,让自己彻底摆脱强迫症。

很多强迫症患者会对自己的病症羞于启齿,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让你明白,你只是生了病,不需要对那些不由自主的精神现象和行为负责。只要放下负担,积极治疗,强迫症就能够痊愈。希望你能早日走出强迫症的折磨,享受自由的生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