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最差十城 如何应对雾霾天气

如题所述

大概只能调整心态了吧,转一篇文章:)

《大霾赋》作者:贾旭波

又到赏霾的好时节……
抬望眼,看霾横无际涯、浩浩荡荡,衔远山而吞寰宇,真乃洋洋大观也。
惜世界,看似精彩,实则繁芜,我们为了顺应环境而四季倥偬,为了利益而分秒必争,宠辱难忘、忧谗畏讥,陷入人世的迷津,哪还能够真正体会人生的玄妙。
唯有霾,能够隔绝凡世的侵扰,还我浑然天成的本真,还能保持与自然的相融,而非疏离尘世,去品尝茕茕而孑立、唯形影相吊的孤单。

所以霾,是极好的!
有好事之徒将雾霾并立,甚至以雾比作霾,其实是底蕴太浅,只能欣赏到雾之轻薄,而体会不到霾之博大。
与霾相比,雾倒像是不识大体的雏女,生发无时、辗转无度,或朝来、或夕至,欲展风姿、极尽妖娆,却又变幻无常让人难以捉摸徒增烦恼。且雾又经不得风雨、见不得阳光,倒像极了小家户的丫头,略加注目立刻就逃散了。若此时有人于雾中放浪形骸、卸掉伪装,必于疾风劲吹烟消雾散时,露出破腚,抓个猥亵的现行。
雾,还会半里不同度、十里不同天,往往是半城溟濛半城焕,若此时东西城的人通电话:喂,您那儿天气好吗?扣下电话后必然伸出中指,这小子不地道,明明不在本市还撒谎,看,连天气都说错了。

霾则不然,因为霾身具巾帼之英姿、皇室之气派,不偏袒、不娇柔、不造作,纵跨千里而不改其形,横越两季而不变其宗,铺天盖地、遮天蔽日,这等气魄与豪迈,哪是雾所能比拟的。
只有有识之士方知霾的好处,若有人讨论京霾的厚重、沪霾的淡雅、穗霾的清秀,却浑不知这正是霾的优点,善于入乡随俗,巧施威压,却绝不展露峥嵘,颇契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此乃天地之态、圣人之心,非厚此薄彼也。

霾,就好像情人脸上的面纱,只有懂得霾、理解霾、喜爱霾的人,才能真正的爱上她,既懂得霾天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的玩闹,也可以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静谧。那些想借一双慧眼,要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就越容易纠结、焦虑,反而更加的看不清楚。
况且霾,大抵是和区域、性格有关的,也只有北方的霾才培养得出北方汉子的豪迈与战天斗地的情怀。霾,已经成为他们人生的一部分,无霾不欢是真实的生活写照,如同烧刀子白酒,要的就是烧心烧肺那股劲儿,这远不是江南所能想象的,只有真正经得起打击与挫折的人才能够品位和享受。

南方的霾也不是不好,但是不再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而是悄悄的变化了。大抵,江南的霾是由北方传过去的吧,纵然带有那么一丝底蕴和醇厚,也被江南的温柔所软化所消磨,再没有了曾经的势头和勇力,恰似北方的丈夫娶了江南的媳妇,也就变得温文尔雅了起来。
霾,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她并不仅仅呈现在我们面前,而是深入到我们的身体里、灵魂里,她不需要纵情高歌,不需要尽情欢唱,只裹挟着深深的芬芳,轻轻在心底荡漾。
霾,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会的,不以霾喜、不以霾忧,才是赏霾的正确心态,或有大惊小怪者,言及新购口罩若干、医院效益大增几何,实乃市井之徒也,惟以利重,唯与利争,蝇营狗苟,何配看此风景,徒增笑柄。

赏霾,实乃是件雅事,有道是言行源于智,才智源于心,斯是唯心,方能无惑。赏霾时不必拘于何时何地,而重在诚其心正其义,先徐徐吐出肺部沉浊之废气,然后轻轻的用口鼻同时吸入,略停,三咂其舌,令霾与口腔味蕾充分接触,复呼出,再深吸,由口至喉,再由喉入肺,才能品尝霾之细腻与幽香,并得到灵魂的感悟与升华,兼有吸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之奇效。
老饕们自然知道如何去品尝,也带有个人的偏好,例如喜欢乡村的霾,多带有泥土、粪肥和炊烟的芬芳,喜欢城市的霾,掺杂有尾气、粉尘和工企的复合式馨香,不同城市自然有所不同,甚至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也有很大的差异,这都需要去用心认真细致的分辨和品尝。
至于那些不懂行的,体会不到霾之美妙,或有挑三拣四的;或于霾中狂奔猛吸的;或于黎明霾之最浓处赶早儿且歌且舞的;甚至喜欢自创一些味道,如那些不论什么霾都点燃一支香烟而沾沾自喜的;那些喜欢站在路边摊儿或烤肉炉旁边蹭味儿的,都属于下品,老饕们是不屑于和他们为伍的,这样的做法失去了霾本身的意蕴,他们寻找的就不再是享受,而是刺激了。

不过会品霾依然还算是中级水平,会赏,并且能够将心得体会转变为文字流传千古,才是真正大咖们的做法,此法已延续数千年矣,古人典籍诗词中早有记载。
《千字文》开篇的八个字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说的正是霾的威力无穷,天地都变得玄黄一色、浑然一体、无边无际、充塞宇宙,正是有这样的大格局,才被当成经典,并成为最佳的儿童启蒙读物。
而最早关于霾的诗是诗经里的《终风》,曰:“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就是说一个美貌的少女对霾的思念,她感叹:整天刮风都有霾啊,你还会顺着我的心意来,如果不相往来,就只能深刻的思念。

诗经可以算是中国民间诗歌的开山之作,所以情感表达比较直白,后世文风渐改,例如辛弃疾同学的创作角度明显不同,他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是说霾大到连看剑都需要挑灯才能看清楚的地步,要想看到号角连营,那就只能在梦里了。
可见诗词也是有境界的,中国人的文学,最喜欢的就是似是而非、遮遮掩掩,欲见而又不见的境界,有那又在灯火阑珊处的妙处,霾里看花方显格韵高绝,委婉惆怅、扑朔迷离,具有朦胧的美感,又能表达强烈的情感,从而迸发出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这是“霾,I love you”或者“霾,我爱你”此类浅薄词语所无法表达的。

以下几个同学都深得其髓,把这种感觉演绎的很好很到位。例如李清照同学,她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说的是在霾的天气里迷路,一个人找不到家的感觉,把一个小女儿家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可是霾天并不应该表现的那么凄切,路总也是有的,或因李清照是一个女孩子,而且身世又略显坎坷,有这样惶惑的想法也无可厚非。
与之相比,李煜同学是这样写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表达了对春花秋月的强烈不满,昨夜东风,又将仅余的一点点希望吹散,对故国霾的记忆,在明亮月光的映衬下,就显得更加不堪回首。
这样写固然是极好的,可是也有容易跑题的嫌疑,想获得满分作文之誉是不太容易的事情。另外一部分同学写作内容更加扣题,其创作手法也更为写实,只是在遣词造句方面稍有欠缺,因此略作调整。较有代表性的有杜牧同学的:“江南四百八十市,多少楼台烟霾中。”孟浩然同学写:“冬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霾声,叶落知多少。”还有马致远同学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喜霾兮下,咫尺犹如天涯。”本来最后两句是跑题了的,但是稍微一做指点并调整,感觉就有了。
至于杜甫同学写的其中一首诗就太过直白了,他写:“好霾知时节,当冬乃发生。”缺乏赏霾的意境,就实属下品了。
李白同学的诗就算了,他虽然写出“日照庐山生紫霾,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作,但是错误的理解了霾的发生机理,也未得霾之深意,考虑庐山地处中华大地之中南部,且于大山深处,所以领略不到霾之意境也是可以理解的。该同学近期似乎沉迷于占卜解谜,所做藏头诗数量甚多,但其学术水平大大下降,不知何故,而且李白同学并未站出来予以说明,真是奇之怪哉,又不宜越俎代庖或妄加干涉,长此以往,高考恐怕是无望了,惜之惜之。

诗词又有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区别,个人认为,特别是刮风天,豪放派的诗风与霾更配哦。复读生曹操同学写:“腾蛇乘霾,志在千里,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老同学嘛,从霾可以联想到颐养天年,是可以理解的。杜甫同学痛定思痛新作的一首诗感觉不错,他写:“痛饮狂霾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很好很好,心有戚戚,情有不甘,将年轻人不适应社会心态不稳定的苦闷描写的淋漓尽致。
当然最有前途和希望的是年仅16岁的周翔宇同学,他写:“极目青郊外,烟霾步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唯有以霾入手,方能有中华之崛起的雄心壮志,才能肩负天下之重任,所以老师们一致认为他日后终将成为一代伟人。

鄙燕雀无志方知鸿鹄之高远,出污泥不染方显芙蓉之清洁,霾极大时,才能体会天地广阔、唯我独尊的豪迈,不经霾的考验,无法评判人的志向和骨气,故孔老夫子在山川上见识过遮掩大江的霾以后,才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言浅意深,望向窗外,恰是好时节,佳霾极是难得,岂容轻易辜负。需同时打开心灵与生活的门窗,让霾来得更猛烈些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