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如题所述

许多中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课堂里,往往会犯同一种错误,即把某人的作品安在另一人身上,或者把某人所在的朝代弄错,造成张冠李戴现象。因此,本文就如何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进行探讨。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应借助于《中国历史朝代表》(《中国历史朝代表》以下简称《朝代表》)。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自己的看法,望方家斧正。
  一、熟记《朝代表》
  我刚接高一语文课时,在课堂上遇见过这种情况,我提出问题,找三名学生回答,回答的结果是不同的。我的问题是:陶渊明是什么时期的诗人?甲同学回答:北宋。甲同学的回答显然是错误的。乙同学回答:东晋。乙同学的回答是对的。我接着问乙同学:你能否说一下与陶渊明在同一时期的名人或名篇吗?乙同学回答:不能。我又对丙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丙同学回答:陶渊明是东晋田园诗人,《归去来兮辞》是他的代表作。和陶渊明同时期的名人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他的作品《兰亭集序》,和陶渊明同朝代的有西晋的“竹林七贤”。丙的回答令我很满意。我问丙同学:你怎么记得这么准确?丙同学回答:我很喜欢历史,《朝代表》背得很熟,各个朝代的名人名篇我都记得很清楚。
  丙同学思路清晰、记得扎实准确并且能广泛地联系,不仅仅是喜欢历史的原因,更主要是对《朝代表》记得娴熟而且能够灵活运用。我从中得到一点启示:丙同学喜欢历史,所以重视《朝代表》,能准确地回答问题。如果让不太喜欢历史的学生也能把《朝代表》重视起来,那么,他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不就很容易了吗?所以,我的观点是:要想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首先要借助《朝代表》,并且要熟记《朝代表》。所谓对《朝代表》的熟记,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去记忆,而是让学生相互联系地去记忆。记住每个朝代的分支、每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的位置(谁先谁后)。最后达到不用看《朝代表》也能在头脑中清晰地反映出哪个朝代在《朝代表》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把《朝代表》定格在记忆之中。学生头脑里有了这个《朝代表》做基础,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既觉得很有趣味,又能学得准确、扎实。
  二、科学利用《朝代表》
  科学利用《朝代表》是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重要方法。1.找出位置。(把《朝代表》写在语文笔记本的第一页上。)让学生先把学过的文学常识拿出来加以对照,看看哪些名家、哪些名篇著作出自哪个朝代。然后加以归类,每个朝代共有多少名人、多少名篇、多少著作。它们在《朝代表》里处于哪个位置上。比如,《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学生们马上就能在《朝代表》找到它的位置。还能找到时间与之大致相同的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再如,《楚辞》:屈原创作的诗歌体裁,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学生们就知道屈原是处在《朝代表》里战国的位置上,在战国这个位置上还有《庄子・逍遥游》、荀况《劝学》《孟子》《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散文。2.放进位置。在语文课堂里,学生们随时就会学到新的知识,如果与《朝代表》相关,就得马上把新出现的名人名篇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即把新学到的知识放进位置里。比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选自《史记》。《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然后让学生们把作者司马迁和《史记》放进《朝代表》的相应位置上――西汉。再如,“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一个汉乐府,一个北朝乐府。让学生们把它放进《朝代表》里相应的位置上――汉朝和北朝。3.脱离《朝代表》演绎练习。俗语说:熟能生巧。学生心无杂念,记忆力好,思维不混乱,只要对《朝代表》反复练习,就能日久扎根。作为语文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学过的古代名人名篇集中起来,穿插提问,经常提问,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把笔记本上的《朝代表》深深地镶嵌在自己的脑海之中,那些古代的名人名篇就会经常地在学生们脑海的《朝代表》里进进出出走来走去。他们的眼前就会经常出现孔子漫步春秋、庄子逍遥战国、太史公秉笔西汉、太白诗吟李唐、苏轼豪放北宋、关汉卿元朝鸣冤、施耐庵明修《水浒》、曹雪芹清唱红楼等情境。
  三、认识并融合《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学生背熟《朝代表》后,教师就应该有必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情况。也许在掌握《朝代表》之前,学生们对“上古”“先秦”这两个词汇很陌生,不知道“上古”“先秦”是个什么历史感念。掌握《朝代表》之后,学生们对它们的解释就会顿开茅塞豁然贯通。尽管这样,教师还得要向学生们解释清楚《朝代表》和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关系:
  1.《朝代表》是具体的,它涉及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里的人物和著作都是具体的。比如,《资治通鉴》: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光,北宋史学家;文学划分是笼统的,它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式样。比如,“上古时期”:专指神话传说。“先秦时期”:专指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再如,“两汉时期”:专指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魏晋南北朝时期”:专指诗歌。“唐宋元时期”:诗词曲。“明清时期”:小说。
  2.《朝代表》是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学划分的依据;中国古代文学划分是建筑,它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学式样在各个历史时期分布的情况。二者缺一不可。
  四、学习《朝代表》旨在借助语文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和学生们讲清楚,我们学《朝代表》背《朝代表》,主要从文学常识角度看问题,旨在对语文教学有帮助,并不是像学习历史那样详细地了解历朝历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比如商朝:只讲我国出现了甲骨文――最早的文字,有了文字,我们的文学才有了延续即可。如果再讲什么青铜器、武王灭商等就跑题了。再如,周朝:周朝分西周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主要是《诗经》(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孔子、老子;战国时期主要是诸子百家散文著作。如果我们再讲什么“井田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那就把语文课堂真的变成历史课堂了。作为教师,治学要严谨,师德要端正,课堂上不能漫无边际东扯西拉,否则就会失去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了,切忌把语文课当成历史课来讲。
  五、借助《朝代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必要性
  借助《朝代表》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必要性:能大大增加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兴趣。学生都愿意学知识,但是枯燥无味地死学、干干巴巴地背诵,对他们来说就是味同嚼蜡。《朝代表》虽小,可是却具有无比的魅力。它像一根线,挂满了千千万万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里面都会有学生们所喜爱的东西。在学生们眼里,这些知识点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真迹,是真正的知识,不掺杂任何虚假的成分。(来源:网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