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生该如何面对社会就业压力?

如题所述

就业难 难在哪儿——就业岗位:“僧多粥少”

  就业岗位“僧多粥少”无疑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大困难。有人说:都是扩招惹的祸。此言听来偏激,细想却不无道理。从全国范围来看,2003年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当年扩招的67万人连同原有的学生基数,使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12万人,增幅达30%。而2003年全国就业岗位需求与2002年基本持平。这就意味着212万名毕业生将争夺与前一年144万名毕业生同样数量的就业岗位,其压力之大不言而喻。

  有关专家估计,2003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也就是说在2003年将有64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到2004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75万。

  具体到贵州省来说,今年贵州省内外毕业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共69790人,比去年增加13302人。其中,省外本科毕业生5690人,比去年增加142人;省内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31790人,比去年增加7849人;省内毕业研究生449人,比去年增加159人;省内中专毕业生38000人,比去年增加5453人,如此迅猛的毕业生人数增幅与社会的缓慢需求形成强烈反差,而与往年持平的就业岗位则让这万余名学生处在一个尴尬的夹缝中。

  从2003年1月20日举行的首场大中专毕业生“双选会”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距招聘会开幕还有两个小时,前来竞聘的学生就已经排起了数百米的长队,4万余名毕业生将招聘现场挤得水泄不通,每一个招聘展台前密密匝匝的全都挤满了人,有的热门职位甚至吸引数百人前来竟聘,几十比一、乃至几百比一的机率,让应届毕业生高呼:“找份工作太难了!”

  “僧多粥少”的情况可让大学生们尝到了没跨出学校就先遭遇挫折的感觉。

  就业瓶颈:观念未改

  扩招导致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岗位的缺乏虽然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有专家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引起的。

  据了解,贵州省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等都有比较高的要求。记者在贵州师范大学校园内,随机采访了10名同学,其中,有7位同学期望月薪能在2000元-3000元之间,5位同学希望能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工作,而其中3名外地的同学则无一例外地表示一定要留在贵阳工作……

  一位就业指导老师说,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使得他们忽视了需求量最大的基层岗位,这无疑是自绝就业门路。

  而劳动就业局的有关人士也告诉记者,大学生们天天都在说求职难,其实社会急需的岗位也有,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做罢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很缺乏工作经验,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打出了“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字样,所以今天我们更鼓励“先就业、再择业”。大学生如果想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放低标准、轻松应试。

  就业人才:素质有所下降

  除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外,高校大规模的扩招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进而引起毕业生素质相对过低,就业困难。

  据了解,1999年扩招以后,即使高考分数不是很理想的也有机会被高校录取,而在扩招前,上大学的每科平均成绩一般为90分(150分制)左右。由此可见,大规模的扩招虽然让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但生源质量却大打折扣。一些高校教师抱怨道:“有些基础差的新生完全听不懂大学所开设的课程。”

  记者还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贵州省高校英语的过级率也有了相应的降低,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通过英语四级的扩招前约为40%,而扩招以后仅达到20%左右,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学生拿不到英语四级证书,能拿到英语六级证书的更是寥寥无几。而有没有英语过级证书是许多用人单位考核学生成绩好坏、能力强弱的起码标准。可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就业难也就情有可原了。

  陆同学是一名大四的学生,1999年以低于本科线数10分的成绩“捐资”进入某高校就读,基础不牢、底子较差让她根本无法跟上大学的学习进度,一路红灯挨到了大四。尽管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她有机会进入正规大学攻读学位,可没有像样的成绩单、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没有一张能证明自己的证书……让即将面临就业的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全力准备6月份的英语过级。她说,不管今后怎样,一定要在离开校园前通过努力证明自己。

  对此,许多高校教师发出呼吁,大学门槛降低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已是当务之急。

  专家、用人单位谈就业症结——专家:合理引导、注重能力培养

  针对目前激增的就业压力和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专家指出,从就业方向的合理引导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着手,是缓解扩招后就业压力一种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面对空前膨胀的就业压力,不少意气风发的学子们从内心深处还是觉得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为的就是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真的从基层做起,那还读什么大学。

  一位教育界的老前辈指出,这种思想是不可取的,到基层的目的不是“吃苦”,而是“锻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一方面带去了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基层;另一方面,对于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还有一段距离的大学生而言,基层正好是磨练大学生意志、丰富大学生社会阅历、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精神的好地方。

  大部分专家都认为,在目前严峻的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应该尝试着改变择业观念,摒弃留恋大都市、害怕吃苦的心态,到基层去发挥才干、锻炼自己。

  用人单位:注重上岗能力

  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高峰来得如此之早,似出意外,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各地风风火火举办的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会,每个会场都引来了数以万计的学生。

  作为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方,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什么特点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息息相关。与广大毕业生满怀希望地四处投简历相比,一些招聘单位却对厚厚的简历有些冷淡,他们更看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因此,“没有工作经验”就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道门槛。

  某文化传播公司负责招聘的主管说:“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立刻上手的人。如果明天就让你上班,你能立刻为公司产生效益吗?”看来,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强否,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记者在省内各高校采访时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现在距离毕业还有5个月,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协议的不到20%,而在这20%的学生中,就有90%以上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他们利用假期有目的地到心仪的单位实习,当单位需要招聘人才时,他们自然就“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陈同学是贵州大学数千名毕业生中的“落实”工作较早的一位。去年年底他就与一家广告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我从小便喜欢广告设计,从大二起便在这家公司实习,老板早就把我当正式员工对待了”,陈同学话虽不多,却道出了他获得这份工作的真谛。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苏同学却没有这样幸运,虽然就读的是名牌大学,可缺少工作经验让他在一次次的应聘中败下阵来。他不无懊恼地说,早知道这样;应该在好好读书的基础上,多进行社会实践,丰富知识面、开阔眼界。

  纵观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虽然大学生就业难趋势确已凸显,但毕业生们也切勿焦虑过度竟至精神萎摩,害怕就业、逃避竞争,而应该把握好自己的心态,作好应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性格、能力综合起来考虑,要依据自己特长和爱好找准定位。当求职过程中碰到坎坷,甚至走一些弯路时,也要对可能带采的挫折做好应对的准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8
首先是锻炼良好的心理素养,抗打击能力,出了社会可能好多都跟学校不一样了,要能吃苦,不怕丢面子,敢于向别人请教。其次就是自己的专业素养了,这个是吃饭的本领,必须过硬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3-28
多学知识才更重要。大学生是没技术就没地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