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如题所述

“陋室”不“陋”的原因在《陋室铭》文中已经给出: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原因:
1、居住环境优雅;
2、居住者品行高尚;
3、生活情趣高雅。

一、《陋室铭》中该文中类似体现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句子有很多,例如:
1、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往来无白丁。 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二、文章赏析: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三、知识扩展: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17
作者认为只要有高洁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即使居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又有什么关系?
因为自己的品格,所以陋室不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17
屋子破陋可是如果住的人品德高尚,乐观豁达也就会“贫不改其乐”,所以就不会觉得屋子破陋,觉得跟住在豪华的屋子里没什么两样。 孔子是很提倡这种德行的,并且上文提到的那些人都是孔子认为品德高尚的人。
第3个回答  2020-04-17
从居室环境的清幽雅致,交往人物的高雅脱俗,生活情趣的清雅安适三方面进行描写。陋室特征:雅(不陋)。
第4个回答  2020-03-20
那里环境优美,居住的人品行高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