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公德意识,法制观念

如题所述

一、指导学生阅读读本,形成公德意识、法制观念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特别是小学生,认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尽是些个人小事、私事,不值得一提。殊不知这些看起来是个人行为的小事,却关系到许多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公民公德水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社会风貌和文明进步程度。怎样从事这方面的教育呢?我首先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讲公德、守法纪》读本,提出自学提纲:1、什么是社会公德?人们在生活中为什么要讲公德?2、我们身边的哪些事与公德有关?3、什么是法律意识?人们为什么要遵纪守法?4、讲公德、守法纪是不是小事?5、讲一个不讲公德、不守法纪造成危害的事例。6、你打算怎样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读本内容,在书中画、批、注,分小组讨论,利用班队会汇报讨论结果,课后写心得体会。这样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而且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明白了:社会公德是大家都要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涉及所有人的利益。法律不仅是约束那些坏人的,同时也是保护好人的。只有知法懂法,才能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候,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这样,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公德意识、法制观念。
二、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公德意识、法制观念
在学习《讲公德、守法纪》教育读本的过程中,我不但指导学生读懂读本内容,组织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召开主题班会,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1、学习《做讲公德、守法纪的好少年》第一讲之后,我布置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做一件与社会公德有关的小事。并说出自己的感想,这样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会,增强了学生的公德意识,懂得了讲公德、守法纪的良好社会环境要靠每一个公民来创造,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2、学习《举止文明、礼貌待人》第二讲之后,在班上听不到粗鄙话了,取而代之的是“请、你好、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几句最常用的礼貌用语。我还指导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编小品节目,批评不文明的行为,通过表演节目,同学们认识到:只有大家都行动起来,讲公德光荣,不文明可耻的社会风尚才能形成,那些不讲公德的行为才会被唾弃。
3、“六一”前在班级、学校举行了书法、绘画、歌舞、小报和小制作比赛,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书法、绘画、审美、编辑、表演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热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还培养了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好品德。
4、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工厂、农村,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召开“夸家乡”主题队会,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建设好家乡贡献一份力量的公德教育。
5、请公安局、交警队的叔叔阿姨上“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法制大课,增强了学生的公德意识、法制观念,懂得了不遵纪守法、不注意交通安全造成的危害,认识到每一位公民在公共场所的言行举止是否文明,关系到国家的形象。“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只有人人都遵纪守法,才能形成一个美好的社会大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