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是什么"有哪些主张?具体内容是什么?分别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就是关于亚里史多德,米郎开基罗,粕拉图等人的...谢谢

  古今中外哲人对“美是什么”的追问和回答可谓是五彩缤纷、光怪陆离,我们不妨就中外美学史做一个简单的鸟瞰式的回顾:
  让我们先看一下西方哲人的追问和理解:毕达哥拉斯说:“美是和谐”;苏格拉底说,美即有用; 亚里士多德说,美在“秩序、匀称、明确” ;中世纪的神学家们认为,美在“上帝之光”; 布瓦洛认为,美与真、善的相统一; 鲍姆嘉通认为,美在于完善 ;休谟认为,美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博克认为,美是物体的属性 ;狄德罗说,美是关系;康德说,美在于自由的鉴赏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柏格森说,美是意志的充分客观化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克罗齐说,美是成功的表现;立普斯认为,美是移情;布洛认为,美在距离;桑塔耶纳说,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贝尔说,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对美的本质的追问,是对人类审美现象的终极意义的哲学探寻,历代哲人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可惜“美是一项最难以捉摸的特质,它是那样的微妙,以致看起来好像是在快要抓住它的那一刹那间又给它逃跑了”。(1)
  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正式提出与探讨,始于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别开生面的对话,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在对话中,他区分了“美本身”( 即“什么是美”)和“美的事物”(即“什么东西是美的”)。一般人(包括希庇阿斯)在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只是列举美的事物,如 “美的小姐”、“美的母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之类,而没有涉及“美本身”。他认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但拨乱却未反正,关于“美本身”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论,最后他只好宣布:“美是难的”。
  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是在《斐德若篇》中提出的:如果在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2)“美本身”是使这无数美的事物成为美的事物的根据,是无数美的事物共有的本质。
  由此,柏拉图“美是什么”的严肃提问和“美是难的”的庄严回答,开启了西方美学史对美的本体的探索和美的本质的追问的艰难历程。可以说,两千多年来的西方美学史就是不断重答柏拉图之问的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22
柏拉图认为,探求美需要从美的现象到美的本质进入,“美”存在一种从有缺陷的“相对美”到“绝对美”的过程,即由物质到精神到“理念”之中的美,这就是柏拉图的美学核心。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说:“一个对象是美的,如果它的形式被判定为我们表象这一对象时所感到的快乐的根据。”他认为,“判断某一对象是美还是不是不美”,应该“借想象力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与不快感”。然而他所推进的却是美学的知识化、体系化。
尼采主张遏制过度的科学主义,用审美化来制止毫无满足的人类贪欲。他认为,“审美价值立足于生物学价值”,“动物性的快感和欲望的这些极为精妙的细微差别的混合就是审美状态”。这种本能的理想化显然过于偏颇,由此开始了一种动态的体验式美学。他同时认为,美的本质可用“日神”与“酒神”即“梦”与“醉”两个范畴来概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