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资料

只要猴王的资料

1961年10月18日,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第一次观看浙江省绍兴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10月25日写了《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郭沫若并以他与毛泽东特殊的文字交情,将此诗呈献给了毛泽东。

这时,毛泽东也观看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剧,见到郭氏的七律后,他也诗兴大发,于1961年11月17日挥毫写下《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钓棒,王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毛泽东的这首和诗,据郭氏说:“我在1962年1月6日在广州看到,是康生同志抄示给我的。”[1]读了毛泽东的和诗后,郭沫若当天即用毛诗的原韵,又和了一首十律:

赖有睛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

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

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

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16
14*猴王出世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

三、教学建议

1.这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讲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检查他们对内容的掌握情况。

2.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可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和查字典解决。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中有些词句,要想全部弄懂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如“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3.课文比较短,语言精练,节奏感强。要让学生充分朗读。教师还应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感受祖国文化之灿烂,语言之丰富优美。如课文中的“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的动作描写突出了胆小猴子丰富而又复杂的个性;“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移”,把众猴找到了“安身之处”的欣喜若狂的心情和“顽劣”的“猴性”,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4.对于“西游记”故事,学生大多并不陌生。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非常鲜明的人物形象,备受儿童喜欢。学完课文后,可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把从书中读到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的西游记故事,讲给大家听。在进一步体会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同时,激发学生课外读好书、读成本的书的兴趣。

5.下面的词语解释,供教师备课时参考。

名曰:名字叫做。曰,叫做。

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围一圈的长度。

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耍子:玩。

石碣:石碑。碣,石碑。

瞑目:闭上眼睛。

造化:福气;运气。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的。

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四、参考资料

西游记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用幻想形式来反映社会矛盾的巨著,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全书共一百回,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写孙悟空花果山称王和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和唐僧的身世;十三至一百回,写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所经历的八十一难。这部带有童话色彩的神话小说,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的、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地府的统治者,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
第2个回答  2007-04-12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
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
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
终,则天地昏�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
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
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
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
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
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
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
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
阴阳交合。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
故曰“人生于寅”。
第3个回答  2007-04-15
田地

参考资料:西游记

第4个回答  2007-04-12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