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书的内容包括哪些

如题所述

徽州文书
B 添加义项
?
被称作“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的这批“徽州文书”,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在徽州屯溪大规模面世的20万件从宋代到民国的文书档案,它们包括:交易文契、合同文书、承继文书、私家账簿、官府册籍、政令公文、诉讼文案、会簿会书、乡规民约、信函书札等。
基本信息
书名
徽州文书
作者
周向华
ISBN
9787212036379

定价
38.00 元
出版社
安徽人民出版社
开本
16开

基本简介
徽州文书
由于这些徽州文书批量大、品相好、跨时长、种类全,“跨越近千年历史,涵盖几乎全部文化领域,恰恰为人们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村社会实态,准备了不可多得的极为典型和丰富的资料”,堪称神州罕见。无论是作定量定性分析,还是做连续性追踪考察,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正是由于这批徽州文书的发现,才诞生了徽学这门崭新的学科;正是由于对于这批徽州文书以及后来又相继发现的10多万件徽州文书的整理和研究,才使得徽学不断兴盛,直至成为与藏学、敦煌学鼎足而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
梁启超说过这样的话,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家帝王将相的家谱,是一部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历史。在这些正史的宏大叙事中,只有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景,没有普通民众的点滴记录。这种缺少普通民众在场的历史,是苍白的、单调的。那么,要了解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就要搜集民间文书,从买卖契约、账本、家谱、书信、收据、分家文书等资料中,窥见民间的历史记忆,复原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民间社会生活。
历史文化
古徽州所属区域包括现安徽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江西婺源六县。被誉为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发现——徽州文书,是古徽州遗存的民间历史档案,主要包含地权赋役文书、宗族文书、商业文书、官府文书、社会关系文书、教育与科举文书六大类。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史和经济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据黄山市文化部门最新调查统计,现存徽州文书不少于50万件,黄山市本地收藏的18.5万余件。随着抢救、整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新发现的徽州文书数量还会增加。

徽州文书
明代安徽徽州地区的文书材料,包括官府文告和私人契约等。徽州位于安徽南部,东连浙江,南接江西,在明代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此处经商人数多,活动范围广,资本雄厚,居于当时各商人集团之前列。徽商的发展以缙绅势力﹑宗法土地制及宗法势力为后盾,而商业资本又促使宗法制和缙绅势力更加强固,也促进了文化的发达。徽州地区的文书契约材料存留至今的较多,散存于安徽﹑北京﹑南京﹑天津等地一些图书馆及科研单位,大多属私人和官府的文书契约。其中官府文书是封建政府为控制人民﹑征敛赋税﹑收取税课而颁发的文告和绘制与编发的图册﹑簿籍﹑表帖等,如明朝的户帖﹑清册供单﹑鱼鳞图册﹑催征税粮条鞭长单﹑审图小票﹑审定户由﹑归户册等。私人的文书契约多属程﹑汪﹑胡﹑供﹑苏﹑吴﹑王﹑谢等大户的文件,有的为原件,有的是抄存件,如收租薄﹑祠堂帐﹑官册簿﹑置产合同簿﹑祠会文书租底﹑分家薄﹑分家合同等等。这些文书对研究明代土地关系﹑土地买卖﹑租佃关系﹑雇佣情况以及当时地主财产支配和农民的生活状况都极重要,有助于深入研究明代徽州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租佃制度﹑地租形态﹑土地占有关系﹑商业资本的发展,以及商人的缙绅化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状况﹐通过对徽州地区的典型剖析,也可进一步了解明代社会史的部分真貌。
史料价值
徽州文书是历史上的徽州人在其具体的社会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切身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它是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劳动、社会交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的最真实、具体的反映。其大规模的发现并获得确认最初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事,当时就发现有近10万余件,其数量之多,研究价值之大,曾被誉为是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第五大发现,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极大影响。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徽州文书》(第一辑)共10卷,影印了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伯山书屋”和黄山市祁门县博物馆所藏徽州文书4000多份。第一卷至第五卷收录了“伯山书屋”藏黟县文书2000多份,第六卷至第十卷收录了祁门博物馆藏祁门文书2000多份。这些文书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发现的,涉及的内容广泛,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史料价值。

徽州文书
(第一辑)所收录的徽州文书,是徽州社会历史的综合反映,所涉及的面是非常广的,内容极为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田地、山场、房屋等的大小买卖文约、招承租约,也有宗族文书、立议合同书、乡音字类、风水图册、各种日用类书等,所涉内容近乎包括了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间交往及习俗、信仰等各个方面。
该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的归户性。徽州文书得自于民间,从该书编辑者所写的各户文书“寻获记”可以看出,该书所收录的各户文书,或是编者自己亲自到农户家中收购,或是通过小贩收购,是真正来自于民间的藏品。从文书内容来看,文书都是老百姓对自己所关心的事情的实录,是货真价实的民间档案。更为难得的是,编辑者从收购、典藏到整理,有意识地保存了文书的归户性,使一家一户的文书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该书收录了“伯山书屋”藏黟县文书十户、祁门博物馆藏祁门文书五户。其中环砂程氏文书是分量最重的一户。此户文书总计1300多份,最早的为明朝宣德四年(1429),最晚的一份为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时间跨度达500余年。此户文书也是到目前为止祁门县博物馆馆藏归户文书中最多的一户文书,对研究一个宗族,一个村落,甚至对研究徽州宗族政治、经济、社会制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二是收录的范围扩大了。目前人们已知的徽州文书大多集中在祁门、休宁、歙县,尤以祁门最多,而黟县的文书极少。该书首次将这么多的黟县文书公之于众,弥补了已知徽州文书地域分布上的不足。
作用价值
是进行中国传统社会多维实态研究的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就经济史领域来说,文书涉及土地制度、家庭财产、商业活动等诸方面,有助于深化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例如,过去研究土地制度,往往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家族规约,对土地产权进行静态的分析。实际上,在土地买卖过程中,买卖双方除签订契约外,卖家为了证明自己对这块土地拥有产权,还要将上手契(这块土地历次交易的契约文书)交给买家。所以,这些保存完整的文书,生动地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土地产权的变动情况。就社会学研究而言,所收的家族文书,涉及宗族祠堂、分家析产、处理纠纷等内容,是研究民间社会的重要资料。此外,这批文书对研究民间法、民间习俗以及民间书法等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将这些民间历史记忆资料善加利用,可以大大地丰富历史内涵,拓展历史研究的空间和深度。
安徽省文化部门已拟定从现在2008年10月,将完成徽州文书目录的整理和文书拍照,2009年12月前编纂完成《徽州文书的总目》,并同时陆续影印出版《中国徽州文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