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国画的基本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 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 似之间”的感觉。中国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 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 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 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 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 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 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 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 趣。中国画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 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 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 》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 “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 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 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 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 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 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 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 、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 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 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 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 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 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 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 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 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 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 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 ,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 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二、 执笔 执笔式: 中国画的执笔法。是用四指着笔,小指不着笔而附于无名指的后面,与油画的执向笔和素描的执铅笔不 同。油画笔和 枕腕、悬腕、悬肘 铅笔都是用三指着笔的。为什么用四指而不用三指着笔呢?一个原因是中国画所用的毛笔是锥状体,四指着笔时,笔管下垂,国 画多用中锋,而向下垂直的笔锋,恰好容易出现中锋。而三指着笔,叮出现偏锋,象油画及铅笔画,还 需要使用偏锋,可见执笔决定于画种是什么。另方面,国画与拓法有密切之关系。国画强调用线及写法,因此画法及书法用笔有相通之处,所以一般 国画常常称作写而少称作画。握管执笔的高低,要责所画的是工笔还是写意。工笔画执笔则要偏低,写意画执笔则要高,而且要悬肘 运笔。篇幅不大的小写意画,多采用悬腕运笔即叮。一般笔管五、六寸长时.工笔画不能低于离笔管最 下一寸的地方,写意可在二寸至三寸的地方,因为写意画的运动速度比较大一些。枕腕在作工致的人物画、或画人物的面部五富细微处,必须枕着碗来画,即把腕靠手桌面 上,这样指头也得 以稳定,以描绘其精细处。 悬腕与悬肘: 悬脱是把手腕的部位离开桌面而是起来,其旋转的幅度比枕腕大,运动的轴心转到了肘部。一般画较大 篇幅时,是立在案前画的,这样就是悬肘作画.运动的轴心在肩,旋转度又大于悬腕。就一张画讲,常常有一些地方写意,需要站着悬财画,而有一些点景处,如房屋、舟车、人物就要坐画 ,有的还需要枕腕来画。而画写意的花卉、兰竹等作品时,常常是悬肘站画,一气呵成,可得挥洒自如 ,随手应心之妙。清石涛《画语录》:"画受墨,果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初学者,笔不应心,悬腕 和悬肘,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逐步做到纸、笔、心、手相一致。 三、立意 意存笔先: "意存笔九,画尽意在"一语,出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他赞扬顾恺之的人物画所作的评语说 明画者的意图,包括着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光,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 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了,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这句话还说明构思一 经成熟,下笔后才能“意在笔先”,“不滞于手,不凝户心一”,"画尽意在,象应神全"。胸有成竹宋代苏东坡看到文与可所画的竹子,十分赞扬,他分析其竹画得好的原因是"故画竹先得成竹于胸中"。 这句话和意存笔先一样,成为我国的两句名言,既可以指导绘画,也可以指导人们的其它行动。中国画 所凭借的材料是毛笔和宣纸,假定没有成竹在胸,用笔稍存迟疑停滞,就会造成笔致气韵不调畅,水墨 溢出,如立意未周,又会使意境不显豁,便会影响观画者领会作画者的主旨所在。 宋文同墨竹 意境: 作画应有引人入胜的意境,而画中意境不是任何画家都能达到的。其原因是画家笔下所表现多是一般的 境,没有强烈的感染力,没有使人历久难忘之境。意境是艺术化了的境界,比现实更吸引人,更具备理想的高度。作者通过对自然与人物的加工,把观者 从画外引入画内,再从画内引到画外,启发了人们无穷的回味,抒发隽永的通思。做到这一点,一方面 依靠作者本身的修养,另一方面能否在生活中发现最具有画意的契机,也是非常重要的。意匠脑子中对画意有了初步的腹稿,到表现在画面上,并非可以一激而就的,这其间还要经过一番意匠的功 夫,即过去所说的惨澹经营。(唐代杜甫诗《丹青行赠曹将军副:"意匠惨法经营中"。)意匠是加工手 段,从初步设计到剪裁组织,包括布局安排,笔墨效果等,也都要经营周密。可见如果有了好的意境, 没有充分的意匠经营,还不见得可以达到成功,而经过意匠经营的,即使未能达到予湖之效果,经过了 这一反复,也会比初作逐步完善起来。 南宋 梁楷 李白行吟 迁想妙得: 顾恺之这句原话是"不待迁想妙得也",意思是善于传神,可不必依靠想象联想而得到。但从前人记述中 ,顾消之的画,正是善于发挥迁想妙得之妙用的,他只是说运用到精熟的程度时,可以灵活的运用,达 到不期而自得的程度。在这里顾他之使用了"迁想"两个字,对艺术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艺术的升华,就是来自基 于生活的想象和联想,这一联想越丰富越广阔越好,这样才能使内容和思想性开拓得更为深还。宋代画家李公磷,画李广射追骑,引箭未发而人已堕马。黄庭坚对他的构思十分赞赏,认为这样更可表 现李广的英威,而有先声夺人之妙。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李自行吟图》.他并未见过李白其人,他从 生活中接触到的诗人为印象.再从李白的诗句和生平发挥其联想.他抓住了李白灵感突来的瞬间.真可 与罗丹所塑造的《巴尔扎克雕像》相媲美、这幅作品我曾在日本东京博物馆数次观赏过。无论从李白的 气质和用笔之简练、墨气之灵活淡雅上看来,都是属于表现李白画像中的第一流作品。 借墨如金"李成作画,借墨如金"。此语出自《古今名画记》。这句话遂成了褒扬落墨认真的一句赞语。作画应该 态度认真,要做到象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说的"翰不虚动,动必有由"。好的画要做到笔少意多,用简练 的笔墨,表现出丰富的画意来。据《图绘宝鉴》记载:'郭信善山水,得李成惜墨法,气象清旷。"则又 从“泼墨法”发展为用淡墨破染的“惜墨法”了。 四、用墨 水墨画: 《清代张庚帼朝画征录》说"画.绘事也,古来无不着色,且多青绿金粉,自王洽泼墨后,北苑继之,方向 水墨"。可见国画中有一种单用水墨而不用色彩作画的形式,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这大概与一些唐代画 家开始追求恬淡的画境与适于发挥水墨效果的纸张发展有关。在宣纸上调剂燥湿浓淡比在绢上方便,用 微妙的墨色变化,无论湿笔点染或干笔被擦,部叮表达画家的襟怀清致。象宋代的山水画家米诺;人物 画家梁楷等,已经把水墨的效能,发挥到相当的高度。宋元以 唐 王维 雪溪(传) 来,水墨画几乎占据门馊位置,不断开辟着水墨艺术的新领域,电彩画反而处于次要的位置。水墨画时能起于既批山水诗人又批画家的王维,托名为王维所作的《山水决》中说:·'夫画道之中,水 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即以水墨画作为表现自然最得心应下,又最理鳗而高尚的形式。水墨与颜色相比,可收到多姿多采的墨趣,其层次之乡和意外之变化都是任何色彩所难F凑效的,所以张 彦远认为,""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又说,'金故运墨两五色具,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则物象乖岁。因此前人“墨为诸色之母" 严格讲,既称水墨画,应是一点颜色也不着的山水,花鸟画,象米芾的山水和徐渭的花卉等,在古人的 作品中,极为多见。但也有略施淡彩的中阿画,人们也概称之为水墨画的。学习水墨画的重唤例;极为 明显,因为相对来说,设色在国画制作上.终归处属于辅助的手段,很难想象,没有坚实的笔墨垠本功 .而单凭色彩会成为一个典型中国画家的。即使从_11笔重彩画家,也应精深手笔墨之变化,在此基础 上,追求颜色之变化,尤其在学习的步骤上,应以先采币J后八逐步入手为宜。 墨分五色国画传统上有墨分五色之说:"'运墨内五色具"。主要是说明墨的从浓到谈有五个色阶的差别。像吉了1 、2、3、4、5、6、7七音控节寻声,形成整个音如一样.这样才能浓淡分明,画出色调层次,不过墨的 音符从靠水来调节罢人过去对墨的五色,意见很不一致,现列表如下,供读者参考: 第一说 黑浓湿干淡 第二说 浓宿焦退埃 第三说 焦浓重淡清 第四说 浓 次浓 淡 次淡 最淡 还有用墨,浓、湿、干、淡、白作为墨的大彩。五色是概数,是形容层次多的意思,所以不要拘于怎样 办法,我们只要认识到用墨由浓到谈要有墨色层次就行了。 墨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水的变化,墨的干湿度也就是水的干湿。所以画什么效果,当没有把握时,最好通 过试纸试一下再画,这样实践久了,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了掌握果法之变化,亦盯试做各种浓淡干湿 的练习,以对笔头的水份能够控制自如。
采纳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22
白描 是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画法。有 单勾 和 复勾(双勾) 两种。以线一次勾成为单勾,有用一色墨,亦有根据不同对象用浓淡两种墨勾成。复勾则光以淡墨勾成,再根据情况复勾部分或全部,其线并非依原路刻板复迭一次,其目的是为加重质感和浓淡变化,使物像更具神采。复勾线必须流畅自然,否则易呆板。物象之形、神、光、色、体积、质感等均以线条表现,难度很大。因取舍力求单纯,对虚实、疏密关系刻意对比,故而白描有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的特点。中国古代有许多白描大师,如顾恺之、李公麟等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白描多见于人物画和花鸟画。 (一)单勾:用同一墨色的线勾描整幅画的叫一色单勾。用浓淡不同墨色勾成的,如用淡墨勾花,浓墨勾叶叫浓淡单勾。要求线描准确流畅、生动、笔意连贯。 (二)复勾:先以浓墨全部勾好,再以浓墨对局部或全部进行勾勒叫复勾,多以加强所描物象的精神和质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