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故事让我明白了什么道理

如题所述

孔融让梨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拓展资料:

孔融让梨故事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31

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其中,不乏有很多优秀的思想文化。在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儒家为中华民族后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更是深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心、烙印在中国人的灵魂之上,可以说,中国人民到现在的许多做事准则、伦理道德、价值三观之构建统统都深受儒家、孔孟之影响。

“孔融让梨”之美誉传承后世

提起孔融之前,董仲舒是不得不介绍的一位儒学大家,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进统治思想在汉王朝被推举成诏,成为汉王朝历代皇帝治国理政之新篇章,董仲舒的“天人相与”与儒学的神学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在董仲舒的推动下,让儒家学说有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后世美文“孔融让梨”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董仲舒去世后约300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横空出世,孔融字文举,鲁国人,他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孔融在世时有诸多成就,他的一生性好宾客,性格豪爽洒脱,非常喜欢饮酒,一句“聚四海宾朋、宴八方来客”用来形容孔融再好不过了。

孔融是儒家学说有力的推动者,是儒学鼻祖孔子相传的20世孙,在其众多传世作品之中有着很多儒家学说的影子镶嵌,孔融的性格品德也深受其影响,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对孔融这个人进行仔细研究,作为典型,曾经的“孔融让梨”这一记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故也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孔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家学渊源,是 孔子的二十世孙。汉献帝即位后,孔融曾任北海相,故人称“孔北海”。后来因为抨议时政,言辞激烈,触怒曹操,为其所杀。

据说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众人听后,无不啧啧称奇。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世说新语》,后来广为流传,人们大都孔融具有谦恭好让云云。

“孔融让梨”被当作美国小学的反面教材

所以,从小受教育思想与国人并不同的西方人则对这件事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美国的一所小学教材将“孔融让梨”之典故编写进其中,当地教师在与学生讲述了这中国典故之后通常会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讨论过程中,大部分美国学生却认为,年幼的孔融能做到如此谦让固然使好事,但是孔融年仅4岁,是否要过于讨好他人而失去自我个性呢?

美国学校的学生们进一步讨论认为,不论是孔融那样的4岁小孩,还是成年人,都会有自己的私心的,是人就有私心,而又因为小孩的对世界的认知、价值观等还远远没有形成,年仅4岁孔融却能那样圆滑世故的为人处事让在场所有人皆大欢喜,通达人情,这完全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


而且他们更倡导勇敢展现自我,表现实力。用实力赢得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去谦让别人,这对他们来说是生存的法则。这在美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规则里,确实是一种常态。因此,他们崇尚该出手时就出手,该表现时就要表现,对于孔融让梨所呈现出来的中国价值观并不感冒。

由此看来,儒家思想走向世界之路还是任重而道远的,要向中华文化被世界接纳,其实这更加需要我们这年轻一代的不断奋斗、不断努力,将更多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德推向世界,让儒家思想走向全球。

“孔融让梨”是作秀还是美德

而“孔融让梨”是作秀还是美德说到底还是两种价值观的差异造成的。众所周知,西方文化倡导表现个人主义,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发挥人文主义思想,更加喜欢个人解放,绝不偏重于集体的力量,而中华传统文化更加偏重于“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不出风头不当出头鸟,永远要顾及到集体的利益,为集体服务,这就让中西方的教育也受此影响而侧重点不同。

中国文人或名人很喜欢找机会表白自己对穷苦人的同情,从高人一等的角度去渲染这种居高临下的悲悯,无非是彰显自我道德优越感,那些富人搞捐款时总爱同时贬低穷人的人格和智慧,那些批评他人伪善的人总爱表现自己的超人道德境界,这些都让中国社会非常难形成真诚慈善的氛围。

相比之下,美国人讲究实证,总爱通过实验论证一种行为的真正动机和效果,对于孔融让梨这个典故也有过经典论证。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名为约翰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其实,在我们今天看来,让梨就跟公交车上让座一样,仅仅是一种礼让,而不是义务。我们不能说仅仅因为年龄比哥哥小,就非得把梨让给他不可。古时候的礼教之所以提倡孝、悌、忠、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人为提出的,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问青红皂白,单方面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弟弟对兄长尽悌,臣民对皇帝尽忠,妻子对丈夫尽贞。

因此对于孔融的解读也就呈现了两极化趋势。中国崇尚“集体主义”而反对“个人主义”,所以对孔融的故事多加推崇,认为他是我们“恭谦让”的提现。西方文化则恰恰相反,这就造成了“孔融让梨”这一国学经典被美国学生当作反面教材的原因了。

说到底,“谦恭礼让”是一种美德,它的影响力仅仅停留在儒家文化圈,这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要想让它成为全球的普世的价值,还是任重道远的事情,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努力、奋斗,如果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壮大,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假以时日,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理念完全可以引领世界潮流。

第2个回答  2015-07-02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孝亲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很多家长都用此故事来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谦让.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9-27
孔融让梨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第4个回答  2018-11-19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故事之一.他告诉人们要学会孝亲敬老,懂得尊重.不要自私自利.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统美德故事.很多家长都用此故事来教育自己年幼的孩子要懂得谦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