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述《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情节,3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走一步,再走一步》,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父亲找到了他,激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亨特信心大增,一步一步地爬下来,终于脱险。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一小步再走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无论困难有多大都能闯过来。

第一部分(1~13),冒险。写“我”跟着小伙伴们爬上了半山腰的一块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写“我”恐惧地伏在石架上,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石架。

第三部分(23),感情。写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道理。通过“我”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感情到一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8



前一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关系,家家户户几乎闭门不出。昨天中午的时候,我在窗边看到楼下已经有人出来散步。其中有一对年轻的夫妇,丈夫蹲在地上扶着孩子,孩子双手抓着一个婴儿推车,母亲张开双臂蹲在不远处。小孩子应该是刚刚学会走路,腿脚还不够稳,胆子也不够大,他慢吞吞地,几乎一步一停顿地推着小车朝妈妈走,距离还差一米左右时,他大概是觉得自己很厉害以至于信心猛增,竟然松开小推车要跑向妈妈,最后还是年轻的妈妈往前伸出了双臂接住了他。明媚的阳光铺洒在地面,这是最近一段时间我看过最温馨的画面。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长大成人,时间推着我们朝前走,不回头都不知道我们已经走出了好远。我突然想到了初中课本上读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它节选自美国作家亨利·亨特的《悬崖上的一课》。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一个体弱多病的男孩亨特在朋友的起哄下攀上了“悬崖”,最后由于胆怯不敢下来,父亲赶来叫他回家,男孩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接着一步爬下悬崖,最终安全落地。这次经历影响了男孩的一生,此后每当他再遇到一个看起来遥不可及、无法成功的目标时,他都会想起这次经历带给他的成就感,并在它的鼓舞下一步步达成自己的目标。

当年读《走一步,再走一步》没什么太大的感觉,而今时过境迁,突然之间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简单的故事却会给我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以下是我重读这篇文章后的两点感悟。

人生的智慧藏在平凡的生活当中

面对困难,人们一般会做出三种反应,一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撞南墙不回头,另一个就是忐忑不安,止步不前,还有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接着一步到达彼岸。我们管第一类人叫作勇气和固执的人,第二类人是懦弱和谨慎的人,第三类是具有勇气且谨慎的人。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亨特一开始是第二类人,他在好不容易登上“悬崖”后,认为自己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对死亡的恐惧赶走了他对自己的信心。亨特尚且年幼,在他眼里,从悬崖上下去相当于让他“一步”到达地面,他深知自己手脚短小,不可能做到。父亲出现以后,在他的指导下,原先的“一步”被拆分出了许多“小步”,亨特就这样一小步一小步的爬下了悬崖。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放到亨特的例子上,则是把“千里”分割为无数“硅步”。无论是成就一件事,还是瓦解一件事,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民间用浅显易懂的俗语概括了这个道理,“一口气吃不成个胖子,饿一顿也不会成个瘦子”。当我们树立一个目标是,自己与目标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被看作为一个整体。整体越具有挑战性,我们就会越觉得不可能完成。

如果我们把整体分成几个部分,把这几个部分又分为几个组织,把组织再分为几个单位,一个单位接着一个单位的完成,那么达成目标便指日可待。生活一直在用它的方式向我们展示这个道理,那就是从我们被孕育的那一刻起,身体在一点点变大,双脚要一步步走路,说话需一个字接着一个字才能连贯成句。“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事,它被当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然而,就是这种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小事中,蕴藏着最能打动我们心灵的力量和启示我们的智慧。

昨天的仰望变成今天的俯视,人生就是在一阶一阶攀登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亨特记忆中的“悬崖”不过是个距离地面六十英尺的高地而已。年幼的他把这块高低看成了一座大山,他觉得自己不可能爬到山顶,也不可能安全的下到地面。当他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步步回到地面后,这次经历也是他对“不可能”的一次战胜。

把亨特的例子放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六岁的我们会把高地当作悬崖、会把九九乘法表看作最难的数学题、会把老师的一句责骂当成是晴天霹雳。十八岁的我们以为考不上大学就误了一生,以为暗恋的人不喜欢自己就会痛苦一辈子。二十五岁的我们以为工作任务完不成生活便糟糕的不行……我们的烦恼、担忧随着我们的成长一直在变化,而那已经过去了的,回头看竟然是那样微不足道。

我读小学时,课本上有这样一篇课文,它的名字是《科利亚的木匣》。由于战争的关系,五岁的科利亚不得不和家人远走他乡,临走时,他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放进了一个小木匣里,埋在距离家门口十步远的地方。四年后,九岁的科利亚回家找寻,他走了几次十步也没有找到,后来在距家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步子在不知不觉中变大了。这是一件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事,不去特意注意,它也就没什么值得特别注意的。

但是,结合亨特和科利亚的例子后,我们会发现一个点,那就是“过去”。面前的挑战会过去,曾经产生的认知也会“过去”,随着时间的推进,新的挑战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新的经历也会让我们产生新的认知。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呢?这世上每个人的悲喜都是不相通的,也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各人有着各人的忧愁。

当我们身处黑暗时,哪怕前方看不到光明,那就脚尖顶着脚跟向前走,走一步,再一步,只要是向前的,那就一定有走出去的那一日。一颗种子从萌芽到开花结果,一个婴儿从蹒跚学步到跳跃狂跑,一本小说从立意开章到完结成部,谁不是一点点、一步步、一字字“攒”成的呢?苦难再苦,难度再难,它还能暂停时间不成!只要时间不停,那么一切就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会成为我们继续向前的勇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