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还有三个哥哥,为什么是他继承了唐国公的爵位?

如题所述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十一月二十四,北周都城长安,柱国大将军、少保、安州总管、唐国公李昞的嫡妻独孤氏为他生下了第四个儿子。时年五十二岁的李昞老来得子,大喜过望,为这个儿子取名“渊”,寄希望其长大成人后能够心性深厚、心思缜密,继续壮大李氏一门的荣光。

李昞,是西魏重臣、柱国大将军、陇西郡公李虎的第三子。李虎因追随西魏实际统治者宇文泰,数十年出生入死、屡立功勋,所以深得宇文泰信任,被授予西魏最高军事将领“柱国”之衔,与其他七人(包括宇文泰)合称“八柱国”。

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陇西郡公李虎去世。因长子李延伯、次子李真都在之前征战中于沙场阵亡,所以第三子李昞承袭了柱国大将军、陇西郡公的官职爵位。

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宇文泰侄子宇文护废黜西魏恭帝,扶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觉即位,建立北周。孝闵帝追念李虎当年追随太祖(即宇文泰,孝闵帝即位后追尊)的功劳,于是追赠他为唐国公。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唐国公李虎的嗣子、陇西郡公李昞从郡公晋封国公,得以世袭唐国公爵位。

李昞在承袭唐国公爵位前后,迎娶了同为柱国大将军的卫国公独孤信第四女为嫡妻。而独孤信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七女则嫁给了柱国大将军、随国公杨忠的嫡子杨坚。因此,李昞和北周皇室、及权势相当的随国公家族都有着亲密关系,这层关系对于他在仕途上的发展有着非同一般的助力,是非常重要的依仗。

李昞有四个儿子:李澄、李湛、李洪、李渊,除了李渊可以明确为唐国公嫡妻独孤氏所出外,其余三人都没有注明生母是谁,或者在有的史料中被一概记载为独孤氏所生。

不过李澄、李湛、李洪如果都是独孤氏所生,那么就不会出现最后唐国公的爵位被最小的李渊所承袭的情况出现。如果三个哥哥和李渊都是嫡子,那么在李昞去世后,一定是按照年级大小,来决定唐国公爵位的归属。

李渊的大哥李澄、三哥李洪都英年早逝,很早前就不在了,也许都没有成年,史书上也记载着他们没有后嗣。但是二哥李湛并没有早夭,平安长大,还生下了两个儿子李博乂、李奉慈。如果李湛是独孤氏所生,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李昞去世后,唐国公的爵位一定是由次子李湛继承,而不是四子李渊来承袭。

但是,北周建德元年(572年),五十八岁的李昞去世,遗留下的唐国公爵位却是由时年八岁(实际还不满六岁)的幼子李渊继承,次子李湛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李博乂、李奉慈并没有获得继承权。

所以,这里就可以得出结论:要么,李湛是李昞的妾氏所生,身为庶子,当然没有继承权。要么,李昞在迎娶独孤氏之前,另有正妻,生下了李湛(或许还有李澄、李洪),但是,这位正妻很早就去世了,而且家世也不如独孤氏那样显赫,为了与北周皇室及随国公家族保持密切联系,所以李昞将后娶的独孤氏所生幼子李渊立为嫡子,承袭了唐国公爵位,以其母家的势力,来保证李氏家族的显赫地位不被削弱和替代。

还有,李澄、李洪的早逝是明文记载在史书的,在李昞去世前,他们就已经不在人世了,没有和李渊竞争继承权的条件。而李湛的离世时间也没有确切记载,只是留下了他有两个儿子的史料。

也许,李湛也是独孤氏的儿子,但是在生下两个儿子后,年纪轻轻的也离开了人世,走在父亲李昞之前。于是,李昞去世时,只剩下一个八岁的幼子李渊可以承袭爵位,这就是李渊得以继承唐国公爵位的原因所在。

以上所猜测的诸项理由,在史书中都没有确切答案,最终还是李渊越过三个哥哥,承袭了唐国公爵位。李湛作为兄长,为何没有承袭唐国公,目前没有明确的资料显示是什么理由。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两个儿子身上,探寻到一丝丝讯息。

大业十三年(617年),时任晋阳留守的唐国公李渊在隋末大乱的局势下,起兵南下,准备夺取天下,追随他起兵的李氏宗族数不胜数,堂兄弟、堂侄如李神通、李孝恭、李道宗、李瑷、李道玄、李孝基等,都纷纷起兵响应,在李渊建立大唐、平定天下前后,屡建功勋、战功卓著,不愧同为柱国大将军李虎的后裔。

这些李氏宗王都是李虎的后代,李渊叔父们的儿子、孙子,和李渊本人血缘并非最近。李渊二哥李湛的两个儿子李博乂、李奉慈,才是李渊嫡亲的侄子。但是,这两个亲侄子,在李渊起兵夺取天下的过程中,全程隐身,没有立下半分功劳,坐享其成。

凭借宗亲身份,在大唐建立后,李博乂受封陇西王、李奉慈受封渤海王。但是史料记载他们兄弟“骄侈不循法度,伎妾数百,曳罗纨,甘粱肉,放於声乐以自娱”,数十年骄奢淫欲、荒纵不法,品性低劣、为人鄙视。唐高宗在位时,还特别下旨申饬他们:

“吾仇人有善且用之,况亲戚乎?王等昵小人,专为不轨,先王坟典不闻学,何以为善哉?”,几乎就差直接说他们烂泥糊不上墙。

所以,从这二人的为人来看,他们的父亲李湛,很大概率也是一个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不能承担延续唐国公世序的重任,所以其父李昞才下定决心,将继承权交予幼子李渊,指望他能够不复所望,维系李氏家门,发展壮大唐国公这一尊贵崇高的贵族门阀顶级世家地位。

最后,也是最简单的一种猜测:李昞的四个儿子,都是独孤氏亲生,但是在李昞生前,长子李澄、三子李洪早早夭亡,次子李湛在留下两个儿子后,也走在了李昞前头。所以,在建德元年(572年)李昞去世时,只剩下李渊这唯一的儿子。李昞便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不考虑李博乂、李奉慈两个孙子,直接让四子李渊承袭唐国公爵位,以符合礼法宗族传承的制度,这也是遵循了最符合礼仪的家族传承制度。

四十五年后,隋大业十三年(617年),第二代唐国公李渊在五十二岁的年纪举兵,并迅速自晋阳南下,攻克关中,随之登基称帝,建立新兴的帝国。

即位后,李渊追尊祖父李虎为太祖景皇帝,父亲李昞为世祖元皇帝,其余李氏宗族也一一晋封。这就是后世光耀千秋的大唐帝国的开端,李渊即唐高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9

李渊的父亲李昞一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李澄、李湛、李洪,以及李渊。其中,李渊是最小的儿子。可是,最终李昞把唐国公的爵位传给了最小的儿子,而没有传给稍长的其他三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史料对李昞前面三个儿子的事迹,记载得非常少。其中长子李澄没有后人,推测可能是早死了。三子李洪也没什么后人,大约应该也是早死了。不过次子李湛应该并没有死,因为他还生了李博义和李奉慈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后来都被李渊封为王。

不过,就算李澄和李洪早死,李湛还活着,李昞在传位的时候,也应该传给李湛。可为什么却没有传位他,而是传给了最小的李渊呢?

李湛的生平事迹我们并不清楚,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也全部不清晰。不过,我们从李湛的两个儿子的情况,大致可以推测出,李湛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史料上记载,陇西恭王李博义“骄侈不循法度,伎妾数百,曳罗纨,甘粱肉,放於声乐以自娱。其弟李奉慈亦荒纵”。也就是说,李湛的两个儿子都不成器。既然李湛教育出来的儿子这么差劲,相信李湛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我们再来看看李渊,看看他究竟有什么优秀的地方。

在看李渊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国内形势。

当时是北周,北周是在西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西魏是北魏分裂出来的。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其中东魏演变成北齐,西魏演变成北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北朝有多么的混乱和动荡。而且就算是北周,当时也是动荡不已。北周的奠基者是西魏的权臣宇文泰。宇文泰去世时,让他的侄儿宇文护拥戴自己的儿子宇文觉。宇文觉建立了北周,但是权力却在宇文护手里。宇文护为了掌控权力,杀掉宇文觉,立宇文毓为皇帝。接着,他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为皇帝。然后宇文邕又杀掉宇文护,自己掌控权力。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但是北朝,就算是北周,权力都非常不稳定。在权力的争夺中,实用的是丛林法则。谁的力量最大,谁的手段最高明,谁就能够掌控权力。而且就算宇文邕杀掉了权臣宇文护以后,他也没有绝对地掌控权力。西魏的时候,有个八柱国。这八柱国,身后还都有庞大的势力集团。其中李昞的父亲李虎,就是八柱国之一,唐国公,控制着陇西郡。而李昞的妻子,也是八柱国之一的河内郡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信是卫国公。由此可见,李昞一家人的势力,在北周是相当强大的。

既然李昞的势力强大,而当时各个诸侯都在暗中积蓄势力,试图有所作为。北周末期,同样是八柱国之一的杨坚,已经通过自己的运作,实现了改朝换代。因此,要说李昞没有这样的心思,肯定是不可能的。而要有把江山搞到自己家族手里的心思,就要选好接班人。或许在李昞那一辈上,不太可能实现改朝换代的目的。但只要选好了接班人,代代运作下去,自己这个家族要取得成功,还是有可能的。

有这样的心思,李昞就要选一个有能力的后人。为何最终李昞选择了最小的儿子李渊呢?我们就要看看,年轻的李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其一,李渊喜好结交朋友。人脉是打江山的基础。有人脉,有人拥戴,就意味着大家会帮你,拥戴你。李渊在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结交朋友,他也因此有很多朋友,这些朋友都很拥戴他。因此李渊为后期李家打江山,打下了一个极好的基础。这一点,是李渊的父亲李昞最看得起他的地方。

其二,李渊相貌不同凡响。李渊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叫史世良的人,对李渊说,他骨法清奇,将来必然大贵。而李渊自己对这一点也很得意,在看待问题上,从小就有很高远的眼光。既然李渊如此不同凡响,他的爹李昞在选择接班人的时候,当然要选择他了。

其三,李渊深得杨坚宠爱。隋文帝杨坚对李渊非常宠爱,李渊很早就是杨坚身边的千牛备身,相当于杨坚的贴身侍卫,杨坚的喜爱,肯定也是李昞把继承人位置传给李渊的重要原因。因为从北魏到西魏到北周到隋朝的历史进程来看,只有皇帝身边最亲近的人,才有夺取江山的可能。李渊和杨坚挨得那么近,他的可能性显然是最大的。

正因为李渊有这样的优势。因此虽然他年纪最小,李昞也把唐国公的爵位传给了他。

第2个回答  2021-01-18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李渊的父亲李昞,据记载有四个儿子,即李澄李湛李洪李渊。李渊行四。论长幼之序,却轮不到李渊继承父爵袭封。李渊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得到宇文泰的爱重,在宇文护未逼魏帝禅让时就去世,北周建立后,追封元臣功臣,李虎从陇西郡公被追封为唐国公,这是唐朝国号的渊源。李昞也不是李虎的长子,也袭封唐公。原因就是李虎父子分成两派,还有几位儿子出仕在北齐,互为敌国,李昞虽不是长子,继承父亲在北周的爵位顺理成章。李渊的子继父爵与李昞不同,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李昞娶独孤信的第四女为妻子,与周明帝、隋文帝是连襟。有人认为,李渊袭爵是因为三位哥哥早逝,来不及成人。但从记载看,李昞死于北周尚存时,572年,其时李渊才七岁,便当上唐国公,如果三位兄长都不在了,那么说明都是幼年而亡。又与史载自相矛盾。至少李渊二哥,后来追封为蜀王的李湛,生有两位儿子陇西恭王李博义、渤海靖王李奉慈,都活到唐高宗时代。由此可知,李湛没有早逝,并娶妻生子,后代昌盛,有七世孙李戡,以刻苦勤学才识广博知名。早逝的应该只是李昞的长子李澄和三子李洪。

      这就说明,李渊袭爵时至少二哥李湛还活着,不是没有竞争对手,李渊的上位,应该有二个原因,首先自然是兄弟内斗,但对于七岁的孩子来说,不大可能做出剧烈内耗的事,何况当时李昞的妻子独孤氏还在。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李渊是李昞的嫡子。没有记载说李昞有多少妾室,但官宦人家,妻妾成群是常事,也是身份的象征,作为功臣之后,武将出身,李昞不大可能只娶一个妻子,有记载称,元贞皇后即李昞的妻子独孤氏,只生下一个儿子李渊与一个女儿同安公主。

      这么说来,作为嫡子上位,李渊是毫无争议的,古人重宗法嫡长制,有嫡立嫡,无嫡才立长,长幼从来不是上位的最重要因素,嫡庶身份才关乎地位。这一点似乎可以从其他史料寻的证据,北宋时的《册府元龟》中就记载“高祖即元皇帝之世子,母曰元贞皇后”,说李渊是唐国公李昞的世子,独孤氏的亲生子,也就是说,李昞未死时,李渊已是当仁不让的唐国公顺位继承人,这也说明李渊上位的身份无可争议,应该就是嫡子。

第3个回答  2021-01-17

李渊的父亲李昞先后西魏、北周朝廷为官,但是李昞的父亲李虎却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封为唐国公,不过在李虎去世以后唐国公职位就被李昞所当,然而李昞一共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李澄、李湛、李洪,以及李渊,李渊也是最小的一位儿子,但是他的父亲最后把职位传给了李渊,却没有传给其他三位哥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李渊

谈到李渊我们就不得不说说他的历史,陈胜起义反秦时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们就能发现除了那时候的汉朝跟明朝是真正下层百姓建立的国家,其他的国家都是那些公卿世家在轮流当领导人。

李渊

但那时候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巧的事,因为古代的医学条件不完善,所以一个人得了什么病就很容易莫名其妙的离世了,所以那时候李渊的三位哥哥居然在父亲离世前先走一步了,这对李渊来说也算是一件好消息,因为如果还有一位哥哥在世那么唐国公就不是他当了,所以李渊继承唐国公爵位时,仅仅才七岁而已。

李渊

然而他的父亲也只有李渊的母亲一位妻子,但是也很有可能有其他的侍妾,不但历史没有记载李渊的三位哥哥的母亲,就连李渊是不是嫡长子也无从确定,所以很难判断他们是不是同母兄长,所以在572年时期李渊父亲就离世了,由于哥哥们都不在世上,而且还有两位侄子还小,唐国公的爵位也只能由7岁的李渊担任了。

李渊

而且李渊小的时候也非常受父亲的喜爱,而且小时候的李渊非常喜好交朋友,所以那时候就有很多的朋友爱戴他,也帮助了李渊后期打下李家江山有着很大的基础,所以说就算哥哥们如果没有历史的话,那么唐国公的爵位他也是有很大的机会,不知道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

第4个回答  2021-01-18

在中国古代宗室贵族们袭爵也是非常讲究的,按照宗法制度应该是嫡长子继承爵位,若没有嫡出的孩子,那么一般来说会由年纪最大的长子来继承爵位。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承袭了父亲李昞唐国公的爵位,当时的他只有七岁,他的上面明明还有三个哥哥,为何年幼的李渊会得以继承爵位呢?

李昞出身陇西李氏家族,他的父亲李虎早在西魏时期就是朝廷中的八大柱国之一,被西魏朝廷册封为陇西郡公。所以李昞在父亲李虎去世时承袭的爵位是陇西郡公。后来北周建立,因为李虎的功绩卓著,所以被追封为唐国公,而承袭爵位的李昞也成为了唐国公。

在李渊出生之前,史书中明确记载,李昞有过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澄、李湛、李洪。但是关于这三个人的记载却非常的少。李渊出生的时候李昞已经年过五十,李渊承袭爵位的时候李昞已经是个年近花甲老人了,难到他真的放心让一个七岁的小孩承袭爵位吗?为何不将爵位传给年纪更大儿子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李渊的生母,元贞皇后独孤氏。独孤氏的父亲独孤信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家族势力庞大。独孤信也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老丈人”,因为他的三个女儿都成为了皇后。除了嫁给李昞的女儿死后被追封为皇后以外,另外两个女儿可是实打实的皇后。独孤信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成为了北周的明敬皇后。而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了随国公杨坚,也就是后来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这个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独孤氏皇后。

李渊的母亲有如此之背景,可以说李家与独孤家是强强联姻。北周时期的门阀世家势力兴起,豪门世家大族之间联姻自然是少不了的。大家族通过联姻形成更加牢固的利益关系。独孤信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杨坚与李昞都是处于这样的政治目的。独孤氏嫁给李昞是嫡妻,而李渊就是李昞嫡出的孩子,这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的。至于李渊的三个哥哥是否是由独孤氏所生史书中记载也并不是很明确。

李昞五十多岁,独孤氏生下了李渊,说明独孤氏与李昞的年龄相差应该挺大,很可能独孤氏并不是李昞的原配妻子。所以李渊的三个哥哥即便是嫡出,也有很大的可能是李昞原配妻子所生的。如果他们不是独孤氏所生的孩子,那么李渊承袭爵位则更加的合情合理,母亲的背景强大,又是嫡子的身份,即便是年纪小,也能顺理成章的承袭爵位。

如果李渊的三个哥哥都是独孤氏所生,那么李渊袭爵的可能也会很大。首先关于李澄、李洪的记载实在是太少,很可能这两个孩子还没能长大就已经夭折,若是长大成人做出一番功绩的话,史书的记载不会这么少。另外史书中连二人的子嗣们都没有介绍过,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二人在还没有诞下子嗣之前可能已经死去了。

当然,史书中关于李湛的记载也不多,但是却有一些关于李湛两个儿子的介绍,这说明李湛已经平安地活到成年了。但他没有袭爵,而他所生的两个儿子也平安长大了,也没能袭爵,很有可能是李湛根本不是独孤氏所生的嫡子,所以压根没有袭爵的可能。又或是李湛英年早逝,没能活过自己的老爹,即便是想袭爵也没有机会。

李湛所生的两个儿子在李渊打天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贡献,但是在打下天下之后因为有着宗室的身份,所以都被李渊封了王,但是两人封王之后生活上骄奢淫逸,无视法度,做人更是卑劣不堪,就连李渊的孙子唐高宗都看不起他们,直接下旨进行申斥。不知道他们的父亲李湛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培养出这么不争气的儿子。若是父子秉性相同,都是无能之辈,那么李昞也不可能让李湛袭爵。

北周后期是个乱世,但也是门阀世家昌盛之时,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都系在承袭爵位的人身上,所以继承人的挑选需要慎之又慎。李渊与北周皇室、权倾朝野的随国公以及柱国大将军独孤氏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那个乱世,他这样的身份最适合承继爵位,即便是年纪小也没人敢轻易动他,他也能守护好李家的这份门阀贵族基业。

事实证明,李昞这次的选择是对的,四十多年后,赶上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率领着陇西的李氏子孙起兵,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终于成为隋末乱世最后的赢家,建立了大唐王朝。身为开国皇帝的李渊,自然会对先祖们进行追封,父亲李昞便被追封为世祖元皇帝。而李家也从陇西的一个贵族门阀集团一跃成为帝国的主宰,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由李渊开启,而选择李渊做继承人的李昞自然也是功不可没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