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最后孔融的死因却是不忠不孝,他的实力真与名声匹配吗?

如题所述

前言:"才疏意广终无就,已兆清虚西晋风"说的就是孔融。孔融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从小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深入人心,其实这就是在宣传儒家文化,可能单看孔融让梨这件事我们会觉得,孔融这孩子挺懂事,长大一定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但是就这样一个好孩子,最后死因确实不忠不孝,让人大跌眼镜。后世对孔融的评价有褒有贬,今天我们来客观的评价一下孔融这个人。

一, 孔融简介

大家对孔融的印象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孔融让梨是一个乖娃娃,二类是这人就是一个志大才疏的喷子,三类就是孔融才识过人,生不逢时罢了。

其实孔融确实是一个比较著名的喷子,而且敢喷曹操,要是有陈琳的才华或许也不至于被曹操杀死,但是他的文笔好像逊色于陈琳。作为孔子的后人,他的文化造诣也算是比较高,毕竟被称为建安七子,才华方面应该没有太多水分,因为曹丕都曾经赞扬过他,曹丕本身也是一个文学成就比较高的君主。

二, 孔融的正面史实

1. 北海为相

孔融刚入朝政的时候,是董卓控制着朝廷大权。董卓这个人比较心急,尚父没有当多久就着急着要把汉献帝撵下台,这个时候孔融还是虎门中郎将,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管好皇帝的警卫团。作为一个连曹操都敢喷的人,董卓算啥,于是看明白董卓的用意之后直接开喷。

按照董卓的脾气,今天孔融喷他,估计明天孔融就直接入土了,但是董卓不敢这样做,主要因为孔融可是孔子的后代,孔圣人的后代,这要是随便杀了天下儒生均心寒,那么董卓可能无人可用。所以董卓只能眼不见心不烦,把他送到北海。

北海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潍坊地区,那个时候古代只有黄河流域才算是比较发达的地区,往南往北都是偏远山区,山高皇帝远,意味着盗匪,特别是当时的黄巾军很多。不过孔融既然是孔圣人的后人,自然是教化人很有一套,很快就把参加黄巾军的人给教化回来,让他们读书习字,任人唯贤,收纳天下贤士,把北海治理的井井有条。

但是后来遭到了黄巾军的打击报复,被困在城中,于是孔融选择向刘备求援。当时刘备也没有啥名气,听到孔融请求自己援救,开心的不得了,立马派兵解了孔融的围。孔融选择让刘备救他,估摸着也是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自己遵从的是儒术,所以不可能找那些篡汉逆贼来救自己。

小结:孔融北海为相,确实将原来盗贼肆掠,黄巾军纵横的北海治理的井井有条,算是他政治上最大的成就,当时人还称其为孔北海,一时间受到天下士人的尊重。但是他请了刘备来帮自己,其实多少为自己埋下了祸根,这么一个刚直的人,受了刘备的恩惠,未来必定会为刘备说话。

2. 文学成就

被称为建安七子可不是浪得虚名的,他的文章非常之尖锐,和他的为人一样,比较刚强。文章的内容写的也是积极向上的,推崇儒术,宣扬用人举贤等等。连曹丕都夸奖他好像班固和扬雄一般有文采。

三,负面事实

1. 口出不孝之言

其实是他们自己对自己封建认知产生了怀疑,但是确实说出了大逆不道的话。当年不是说孔融让梨的故事多么感人,多么懂得谦让吗?成年后孔融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父母生孩子其实不是真的多心疼这个孩子,而是他们自己的生理欲望罢了,母亲其实就是一个容器。你能信这句话是建安七子,从小让梨的孔圣人的后人孔融说出来的吗?他一面是劝人遵从孝道,一面又出此言论,实在是让人觉得这人太虚伪了吧,一点道德观念都没有。估计孔子要是知道非要从棺材板里冲出来敲他几下。

四,死因

曹操给他安的罪名就是不忠不孝之人。说实话这个说法放在当时是没有说服力的,因为在天下人眼里这个人可是孔子的后人,而且学术成就很高,把北海治理的很好,为啥就成了不忠不孝,莫非是你曹孟德故意加罪与他?

1. 多次上谏驳斥曹操

这个人最大的性格缺点就是喜欢抨击别人,估计也是自持孔圣人后人,又有点学问政绩就飘了。当年曹操禁酒,为了剩下粮食,毕竟自己四处四处作战怎么可以少了粮食,于是出此政策。但是孔融这下可不愿意了,决定上书抨击曹操的这种做法。曹操的儿子曹丕娶了袁绍的老婆,他也要写信去骂人家曹操,说实话,这样的口无遮拦在官场上要不是看他是当时的学士,估计脑袋十个都不够掉了。

2. 言论有违伦理

我们说人是需要讲道理的,但是人在讲感情的时候最好不好讲道理,但是孔融就是典型的什么都要讲道理,就像上面提到的父母生子言论,这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不被认可的。虽然听他讲的好像有道理,道理是有,但是人性、伦理全无,那么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3. 政治立场有误

孔融这点还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他一直尊崇汉室,认为曹操和袁绍都是篡汉的逆贼,这点和他的儒家思想很符合。所以他一直都偏向于刘备,毕竟刘备也是刘家的后人,荀彧虽然也是维护汉朝,但是起码还是看得懂形势,正是因为处处与曹操作对,所以曹操更是容不得他。

小结:曹操开始不杀他,是因为当时孔融在学术界还是很有名声的,就算他骂自己,政治立场不同,也不好找理由直接杀了孔融。但是孔融竟然说出来大逆不道之言,所以曹操有了借口,直接将其全家抄斩。

总结:孔融的一生,文学成就是有的,政治成就是有的,错就错在和杨修一样,长了一个大嘴巴子,什么都想去说,最后祸从口出,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对于汉室,他是至始至终的忠诚,对于儒家学术,他是一个虚伪的推崇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7
我个人认为不匹配,人都是这样的,小时候还是好的,长大了,就被社会的黑暗给玷污了,然后沦落为黑暗的走狗。
第2个回答  2021-03-08
孔融的实力和名声根本不配,长大之后的孔融并不是小时候那样谦虚懂事,相反非常嚣张,到处得罪人,最后才被曹操杀死。
第3个回答  2021-03-06
我认为他的实力和名声是相辅相成的,这个故事的真假有待确定,这很可能不是他小的时候传出来的,可能是长大以后为了进朝廷当官营造出来的故事,而且当时让他死的人是曹操,所以罪名也有待考证。
第4个回答  2021-03-06
孔融的实力与他的名声是不匹配的,我们只是在课本当中学习到小时候让梨的故事,但是真实历史上的孔融却不是这个样子的他对自己的君主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忠孝应当被历史所唾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