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是怎样的人?

如题所述

晏子是春秋时齐国的名臣,他足智多谋,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被委任为东阿地方长官。只任职三年,就有好多人四处告状,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包括其手下和身边左右的人,都告晏子治理东阿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齐王召见他说,我也无可奈何,虽然我知道你有本事,但众怒难平,只有罢免你了。晏子很严肃地立下军令状,保证能让齐王在全国听到晏子的好名声。三年后,果如其然,齐王很高兴,大宴群臣,就要提拔重用。这时,晏子向大家说,过去三年,我尽全力为老百姓做实事。修路筑桥,动用民力,整顿社风,那些懒惰的人怪我劳民伤财,那些行为不轨的人不喜欢对他们整顿;因为审理案件时不听权责打招呼,他们来东阿,我也从不迎来送往,搞超规格接待,他们对我意见很大;身边左右的人、还有亲戚里道求我帮忙,我总是公事公办以致他们得不到好处,也非常反感我。整整三年都是这样,谁会有好名声呢?后来三年,我万事不管,一心对上迁就,忙于应酬,也不搞什么实事,身边的人有要求,我都尽力设法满足。三年下来,天下人都说我是一个好官。其实,前三年要惩罚我,那正是我应该受到表彰奖赏,现在要提拔我,正是我应该受到惩罚呀!同一个晏子,在同一个地方工作三年,因为作法和效果截然不同,前后评价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实在令人深思。
首先,晏子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干部考核完全是自上而下,由职位最高的齐王一人说了算,“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作为现代的领导干部,与晏子一样,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所不同的是,晏子作为旧时代的官吏,他代表的是君王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全然不顾老百姓;而现代的领导干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老百姓,全然没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对干部的评价,就能以之为鉴,从我们的干部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既不能让少数人定了终身,又不能因为为群众做了事情而误了真正的好干部。要准确考核一名干部,必须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彻底打破由少数人说了算,而应由群众,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说了算。
正常情况下,民意测验得票最多的一般是群众公论好、受欢迎的,但也绝不能唯票选人定政绩。做人和做事是两码事,前三年晏子光做事不管“做人”,而后三年光琢磨“做人”而不去做事,结果前三年“票少”,后三年“票多”,做的事多,得罪人多,“不合格”、“不称职”也就多了;不做事,当好好先生,同流合污,没有不利的名声,既轻松自在,又能重用提拔,只苦了百姓群众,得“优秀”票当然不少。那么怎样才能解除这一怪现象干扰?就在于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听真话,听逆耳的话,听反对的话,即使反对意见是少数,也决不可轻易否定,只有深入群众,看是不是真正体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事实说话,分析社会议论和群众的话是不是一回事,这就决不会被假象所迷惑,决不会被那些恶意散布的流言所蒙蔽。
其次,对干部的行为,要多方位,辩证地看,不能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的干部所作的不同的工作,不可听一面之辞或受众口一词的影响。比方说评价独断专行、作风不民主,实际上有可能是事业心、责任感和开拓进取精神强或对下属要求严格。有的因为环境过于困难而工作难见成效,这就要同德才平庸、不思进取区别开来;有的是改革过程中因某些政策界定不明,造成了工作失误,这就要同干部自身素质区别开来;
另外,第一年反映晏子有问题,应该马上跟踪考察,真是不行,没有本事也没有做正事,政绩也没有,早就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肯定其优点,可以让他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以适得其所。很值得我们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19
旷世奇才-晏子
晏子,身高不满五尺,形貌丑陋,却是一个在春秋时期闻名天下的思想家、外交家,被司马迁称为"不辱使命,雄辩四方"的人物,历任三朝,是齐国能够在春秋时期称雄天下的旷世奇才。
晏子之才,首推他的雄辩。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对他很不服气,有意当面羞辱他。楚灵王问晏子:齐王派你出使楚国,难道齐国就没有人了吗?晏子答:齐都临淄有七、八千户人家,人们举起的衣服都能够遮住太阳,挥掉的汗水像下雨一样,城里的人比肩接踵,怎么能够说没有人了呢?楚灵王说:那怎么派你这么个矮人出使楚国呢?晏子答道:齐王任命使者,各有侧重,贤明的人派他到贤明的君主那里去做使者,愚笨的人派他到愚笨的君主那里去做使者,我是个愚笨的人,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宴会开始了,楚国的一位下大夫说:齐国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以与楚国抗衡。为什么在称霸中原以后竟然昙花一现,再也不能领袖诸侯,反而来向我楚国结盟呢?晏子从容而对曰: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抗争,国力都受到影响,就连你们楚国也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了吗?我到你们楚国来,是正常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你怎么不懂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呢?
在晏子的质问之下,下大夫无言以对,红着脸退到一边去了。身旁的上大夫很不服气,又发问了: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一个靠玩弄口舌吃饭的说客罢了。单单凭借口舌而没有什么实际的本领,不是欺世盗名吗?晏子答道:我听说秤锤虽小,能压千斤;纣王虽勇式绝伦,却是亡国的罪人;我虽然矮小丑陋,但是作为使臣却不会被人羞辱,你说不是吗?几位上大夫在晏子的雄辩面前自知不是对手,都不再言语了。
作为千古名相的晏子,其进谏的智慧,也令人叹为观止。
在景公的时代,刑法严酷,犯点小罪,就要被砍去双脚,致使全国到处都是断足的残疾人,百姓对此早已怨声载道。晏子一直想劝说景公改变刑法,但是一直没有成功。正好有一天,景公为了显示自己关心臣子,觉得晏子的家在市场附近,狭小又吵闹,想给他换个宽敞的新住宅。晏子说,我不能搬家,这家宅是先人住过的,我与这里有感情;二是我靠近市场可以了解商业行情,再说买东西也方便。景公十分叹服,也很感动。问他:你靠近市场,知道什么东西贵贱吗?晏子立即答到:踊贵而履贱。踊是断足之人穿的鞋子,履是健康人穿的鞋子,踊贵而履贱了,那齐国成了什么景象了呢。景公猛然醒悟,立即下令减轻刑法。
晏子一个小小的智慧,改变了一个国家的重要法律。
当时齐国有古冶子、公孙接、田开疆三位大将军,三人功高盖主、狂妄自大,把景公不放在眼里。景公一直想着除掉他们,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借口。晏子为景公想了一个办法,买了两个硕大无比的桃子送去将军府,说让三位将军自己定夺,功劳最大的两位吃桃子。古冶子恰好不在,公孙接和田开疆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就一人一个吃掉了。古冶子回来,听说了这件事情很生气,他所建功勋比他们大得多,他觉得这是对他的羞辱,随拔剑自刎了。另两位将军看到古冶子死了,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立即拔剑自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是晏子一手导演的借刀杀人、兵不血刃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晏子,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厚的遗产。他的思想深度,他对国计民生的洞察入微,都是后人难得的财富。
景公到牛山去游玩,北望齐国都城而哭曰:我有这样辽阔的国家,可是我早晚得有一天要死,真令人悲伤呀。陪同他左右的艾孔、梁丘据也都跟着他哭起来。而晏子却在一旁独自发笑,景公很不高兴。晏子说,如果历代贤能的君主,永远守着君位,那么,您现在还能做国君吗?做梦的君主我见到了一位,阿谀逢迎的大臣我见到了一对,所以我发笑啊。
晏子在陪同景公到麦丘游览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者。老者说,希望您长寿,希望您不要得罪百姓。景公说,如果说百姓得罪君主还有可能,哪里有君主得罪百姓的说法呢?晏子说,桀、纣是得罪了君王还是得罪了百姓呢?是被君王杀死的,还是百姓杀死的呢?
景公如梦方醒,将麦丘赏给了老者作为封地,感谢他给了自己忠告和智慧。
尤其那广为人知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千古名典,更是晏子给我们留下的伟大智慧
第2个回答  2007-04-19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中,作者史马迁记载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外交使者,他就是公元前6世纪齐国的晏子。有关晏子的故事在中国流传很广,下面是他出使楚国的故事。

一次,晏子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子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

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

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人多极了,仅都城就有上百条街道,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遮住太阳;人们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样。大街上人们肩靠肩,很拥挤,怎么说齐国没人呢?”

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

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这次出访之后,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最有才能,最善于辩论的人。现在他又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

有一个官员建议说:“等晏子来的时候,我叫两个士兵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的是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当。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正在饮酒的时候,两名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

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偷了东西。”

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都很会做贼吗?”

晏子从席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有一种埴物,长在齐国就可以结出很好吃的果实,长在楚国,尽管它的枝叶看起来与长在齐国一样,但结出的果子却很难吃。之所以会这样,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学会了偷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啊?”

楚王听了晏子一番反驳,苦笑着承认说:“我本来是想取笑你的,反而被你取笑了,我真佩服你。”

类似上面晏子使楚的故事还很多。晏子凭自己的智慧,在谈笑之间,挫败了一些国家有辱齐国国格和晏子人格的阴谋,他的声名也越来越大,成为著名的外交家。
第3个回答  2007-04-20
我认为他是个很有才的人!!!!!!
第4个回答  2007-04-20
很聪明,很会随机应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