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要回答我

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奇货可居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头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天经地义

公元前518年夏、郑、晋、宋、卫、曹、邾、腾等诸侯国的大夫在黄文聚会。这些大夫们在商量如何安定周朝王室。会议期间,大夫们又互相拜访,请教。

一天,郑国的子大叔去会见晋国的赵简子。赵简子就向子大叔请教什么叫“礼”的问题。子大叔就介绍了先大夫子产的学说。子产早就说过:“礼,是上天的规范,天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子大叔说:“我认为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准则,是老百姓生存的依据。”赵简子极为赞赏他的见解。

许多诸侯国的大夫都来请教子大叔了。子大叔对大夫们又说:“先五都推崇‘礼’,所以我们要终生记住,一辈子奉行。”

成语“天经地义”从“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演化而来,是指不可改变的真理或理所当然的意思。

投鼠忌器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南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为是献帝射的,都高呼“万岁”,曹操得意地站到献帝前接受欢呼。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要拍马刀砍曹操,刘备忙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事后,关云长问刘备为什么不让杀曹操,他说:“投鼠忌器,他身边还有献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老鼠靠近器物,用东西砸老鼠又怕砸坏老鼠附近的用具。现常用来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手进行。

脍炙人口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
(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
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
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
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
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
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
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
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
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
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
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
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
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
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
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
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
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
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
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
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
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
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
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
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
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
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一网打尽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
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藉
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
利的,他就安心下来。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
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丕郑问他有什么事
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们的血,吃
他们的内呢!”丕郑不大相信。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丕郑听了,大声
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之流,对天发誓说:
“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这么一来,丕郑就相信了,跟着丕郑
这一伙人密谋了。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请他准备回来。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
都签了字。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
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
都一网打尽了。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
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
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
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
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
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
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
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
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拙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
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
称他有内助之贤。

三折其肱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
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
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
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
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
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所以
“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
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
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
“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
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
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
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三令五申

春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23
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也有许多
成语典故跟这一时期的人物有关,除了
以下故事,你还知道吗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 .荆轲出发时,太子及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壮地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上车离去,头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义无反顾的决心.燕太子丹曾与秦王政一起为人质,两人同甘共苦,但随着泰国的势力日盛,便对燕国开始轻视.燕太子丹怨恨秦王政不念友情,傲然无礼,与鞠武共谋报复秦王之事.鞠武劝太子丹西约三晋,南连齐楚.而太子丹认为这乃长久之计,不如找人行刺秦王.鞠武推荐田光,田光说自己已老,不能胜任,他推荐荆轲后自刎而死.太子丹与荆轲纵论天下形势,再三请求荆轲担任刺杀秦王的重任,荆轲答应了.太子丹于是尊荆轲为上卿,派其出使秦国,乘机刺杀秦王政.荆轲到了秦国,买通秦王宠臣中庶子豪嘉,以得秦王在 咸阳宫召见.荆轲献呈燕国地图,展开地图时,卷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去.秦王急退, 匕首将秦王衣袖划断,秦王所佩之剑长,惶 恐之中未能拔出,绕殿柱而跑,荆轲紧追不舍.群臣惊愕,不知如何是好.秦王绕柱奔逃,将长剑移至背后,拔出,猛刺荆轲,断其左腿.荆轲负伤,便 将匕首掷出,未中.秦王又击了荆轲八剑.荆轲倚柱长笑,大骂秦王,后被杀.
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渡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再起,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仍下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用他自己的话说乃"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学习中转站 .3.
.4. 煮酒论英雄
申无守大喜,方知庄王并非庸主
,庄王果然一改过去的做法,罢歌舞,亲政事,任用贤臣,诛杀奸佞,选拔良才,国人为他的所作所为欢声高呼.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开始听政.周匡王王年(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伐陈,宋,与晋师战于北林(今河南新郑),掳晋大夫解扬,晋师大败而返.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春,楚庄王率军攻郑,夺取郑国的栎(今河南禹县).于是郑国转而成为楚国盟国.夏,楚庄王召集郑襄公,陈成公会盟于辰陵(今河南淮阳县西),郑,陈表示依附于楚国.后来,郑叛楚与晋结盟.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率军攻郑.楚军包围郑都.经过3个月的围攻,终于破城.郑又向楚投降言和.六月,晋军出发救郑.晋军到达黄河岸边时,知道郑已与楚媾和,中军统帅荀林父想率晋军还归,但副帅先榖不听从他的命令,独自带着中军渡过黄河,与楚军作战.经过一天交战,晋已溃不成军.楚军取得胜利后,楚庄王命令在黄河边上祭祀河神,修建先君神庙,报告战争的胜利,然后回国.楚庄王的霸权由此建立.

年不鸣,一鸣惊人."
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楚穆王死,其子旅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开始即位的几年,不问国事,终日于宫中饮酒嬉戏,并下令:有敢谏劝者斩.大臣申无守问他说:"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一连3年不飞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答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3年不鸣,一鸣惊人."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
下面全部是晏子的

晏婴(?一前500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貌不足识人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桔生淮北则为枳

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所犯何罪?”“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晏婴面对着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回答者:baogong2004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12-6 13:14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分为“春秋”、 “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 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右图)
《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 还要注意“道”“德”相长。
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易》、《诗》、《礼》、《乐》、 《尚书》、《春秋》等 “六经”。
孔子享年73岁,死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5、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孙武,是春秋未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
《孙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因此被称为“兵学圣典”,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商战、体育等领域。
《孙膑兵法》是另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时期的孙膑所著,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齐将田忌与齐王赛马屡败。孙膑教田忌改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败一场;再用自己的上等马、中等马分别与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对阵,田忌胜二场,总比分2:1,田忌胜。“孙膑赛马”是一个很著名的策略。
、战国时期开始后,各个诸侯国都和周王一样,自称为王,其中的七个强国号称“战国七雄”,他们展开了“兼天下”、“一宇内”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盛行“钟鼓之乐”。近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乐器。
在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有一套大型编钟,最为珍贵。这套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400余年,现在仍能以准确的音调、优美的音色演奏古今乐曲。(右图)
、中国古代第一个享有盛誉的名医,是春秋战国后期的民间医生扁鹊 。
、扁鹊精通各种医术,又总结前人方法,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战国争雄激烈之时,也是百家争鸣鼎盛之际。
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为中国西部的一个诸侯国,疆域较小,国力不盛,始终被中原诸侯鄙视。但自从实行了商鞅变法后,国势蒸蒸日上,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 秦王赢政,开始亲理朝政,经过短短的17年,灭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
、秦灭六国后,赢政称“皇帝”,意即“德过三皇,功高五帝”。
为尽快改变春秋战国500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种混乱,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币制,使用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第2个回答  2007-04-19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奇货可居

战国时候,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做生意。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路上他发现一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昭王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当时,秦赵两国经常交战,赵国有意降低异人的生活标准,弄得他非常贫苦,甚至天冷时连御寒的衣服都没有。吕不韦知道这个情况,立刻想到,在异人的身上投资会换来难以计算的利润。他不禁自言自语说:“此奇货可居也。”意思是把异人当作珍奇的物品贮藏起来,等候机会,卖个大价钱。

吕不韦回到寓所,问他父亲:“种地能获多少利?”

他父亲回答说:“十倍。”

吕不韦又问:“贩运珠宝呢?”

他父亲又答说:“百倍。”

吕不韦接着问:“那么把一个失意的人扶植成国君,掌管天下钱财,会获利多少呢?”

他父亲吃惊地摇摇头,说:“那可没办法计算了。”

吕不韦听了他父亲的话,决定做这笔大生意。他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吕不韦立即到秦国,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最宠爱的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吕不韦给华阳夫人送去大量奇珍异宝,让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嗣子。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史称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孝文王在位不久即死去,太子异人即位为王,即庄襄王。

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十二个县作为封地,以十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庄襄王死后,太子政即位,即秦始皇,称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权倾天下。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直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现在退回去等于两头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考虑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己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天经地义

公元前518年夏、郑、晋、宋、卫、曹、邾、腾等诸侯国的大夫在黄文聚会。这些大夫们在商量如何安定周朝王室。会议期间,大夫们又互相拜访,请教。

一天,郑国的子大叔去会见晋国的赵简子。赵简子就向子大叔请教什么叫“礼”的问题。子大叔就介绍了先大夫子产的学说。子产早就说过:“礼,是上天的规范,天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子大叔说:“我认为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准则,是老百姓生存的依据。”赵简子极为赞赏他的见解。

许多诸侯国的大夫都来请教子大叔了。子大叔对大夫们又说:“先五都推崇‘礼’,所以我们要终生记住,一辈子奉行。”

成语“天经地义”从“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演化而来,是指不可改变的真理或理所当然的意思。

投鼠忌器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南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南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南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中鹿的是金比箭,以为是献帝射的,都高呼“万岁”,曹操得意地站到献帝前接受欢呼。关云长实在看不下去,要拍马刀砍曹操,刘备忙暗示他不可轻举妄动。事后,关云长问刘备为什么不让杀曹操,他说:“投鼠忌器,他身边还有献帝呢。”

“投鼠忌器”的意思是老鼠靠近器物,用东西砸老鼠又怕砸坏老鼠附近的用具。现常用来比喻做事有所顾忌,不敢放手进行。

脍炙人口

这个成语是从《孟子·尽心下》记载的一段故事中引申出来的:“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

春秋时的曾参是个孝子。他的父亲曾晰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后,曾参竟不忍心再吃羊枣。此事被儒家传为美谈。

有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就这件事向孟子提问:“脍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枣哪样东西好吃?”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公孙丑说:“那么曾参父子一定都爱吃脍炙了,可为什么父亲死后,曾参只戒羊枣,不戒脍炙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羊枣却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后,曾参会继续吃脍炙而不吃羊枣。”

根据以上记载,后人引申出“脍炙人口”这句成语,比喻人人赞美和传诵(多指诗文)。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
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
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
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
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
“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
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
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
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狐假虎威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
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
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
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
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
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
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
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
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
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
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
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

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

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

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

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一字千金

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
(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
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
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
手中。
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
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
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
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
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这段记载,见“史记”:“吕不韦传”。后来的人,根据这个故事,引申成“一字千
金”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价值很高,或者称赞一篇文章在修辞上特别出色,字字
珠矶,不可多得。例如我们读到一位名学者的新作,他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
高学生的学业程度和品质,还能相应增加教师本身的进修,对这样的一篇价值极高的文章,
我们便可说它“一字千金”了。在近代的社会中,样样都成了商品,文章也不列外,那么我
们说,某著作家的一篇文章,稿费价格之高,相当于“一字千金”。不过,通常我们还是用
来形容文章的价值或修辞的美妙比较妥当。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
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
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
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
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
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
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
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
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
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
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
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
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
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
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一网打尽

晋公子夷吾和公子重耳是两兄弟。夷吾得秦国和齐国的帮忙,登上国位,就是晋惠公。
可是惠公的大臣分作两派,拥护惠公的一派以却茅和吕省为首。暗里拥重耳的一派以里克和
丕郑为首。可是这班人对晋惠公个人来说都是有功的。当丕郑到秦国去公干的时候,惠公藉
故杀了里克。丕郑回来后,心里很恐惧,深怕自己也给惠公杀掉。可是事情倒没什么对他不
利的,他就安心下来。当然,他心里很恨惠公,便暗地召集同党,商量赶走夷吾,迎公子重
耳登位。有一天,屠岸夷要来见丕郑。他从午间等到深夜,才见着丕郑。丕郑问他有什么事
情,屠岸夷告诉他,惠公要杀他,所以请丕郑相救。
丕郑说:“你去叫吕省救你吧!”屠岸夷说:“吕省不是好人,我正要喝他们的血,吃
他们的内呢!”丕郑不大相信。屠岸夷还献议了怎样怎样推翻惠公的办法。丕郑听了,大声
喝道:“是谁教你来说的!”屠岸夷见他不信,只好咬破了指头,鲜血之流,对天发誓说:
“天老爷在上,我如有三心两意,叫我全家都死光。”这么一来,丕郑就相信了,跟着丕郑
这一伙人密谋了。他们写了一封信给重耳,请他准备回来。丕郑、共华、屠岸夷等十位大臣
都签了字。
屠岸夷把信贴胸的带走了。第二天,他们上朝,惠公问丕郑说:“你们为什么要迎公子
重耳?”丕郑这一班人都吃了一惊,心知不妙,都给缚去软了头。这九位反对夷吾的大臣全
都一网打尽了。

内助之贤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据云长不满六尺(相当现在四尺三寸)但
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看车子,由他的御者(马车夫)驾车。那位御
者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看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他的妻子在门缝里偷看,看见她
丈夫挥看马鞭,现出洋洋得意的样子。
当天晚上她丈夫回家时,她就责他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
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我看他的态度,还是很谦虚,一点也没有自满的意
思;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显得很睛傲的样
子,所以你不会发达,只能做些低贱的职务,我实在替你觉得难为情啊!”
御者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婴看见御者突然
谦和起来,觉得很奇怪,问他的原因;御者就把妻子所说的一番话老老实实地告诉晏婴。晏
婴为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是一个值得提拔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大夫的官。
由这内助之贤的故事,后人把它引伸拙来,恭维人家有贤淑的妻子。今日一般人对妻子
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都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就
称他有内助之贤。

三折其肱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
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
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
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
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
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所以
“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
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
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
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
“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
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
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
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学家名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庐。
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
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
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
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
道。”孙武再说:“向前就看我心胸;向左就看我左手;向右就看我右手;向后就看我背
后。”众女兵说:“明白了。”于是孙武使命搬出铁钺(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
她们申戒。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参考资料:http://www.blog.edu.cn/user3/guhongjun/archives/2006/1516263.shtml

第3个回答  2007-04-19
齐国三杰: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

三人以勇力搏虎闻。有一天,晏子从他们身旁经过时,小步快走以示敬意,但这三个人却不起来,对晏子非常失礼。对此,晏子极为生气,便去进见景公,说:“我听说,贤能的君王蓄养的勇士,对内可以禁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上面赞扬他们的功劳,下面佩服他们的勇气,所以使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奉禄。而现在君王所蓄养的勇士,对上没有君臣之礼,对下也不讲究长幼之伦,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些是祸国殃民之人,不如赶快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个人力气大,与他们硬拼,恐怕拼不过他们,暗中刺杀,恐怕又刺不中。”晏子说:“这些人虽然力大好斗,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于是便乘机请景公派人赏赐他们两个桃子,对他们说道:“你们三个人就按功劳大小去分吃这两个桃子吧!” 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晏子果真是位聪明人。他让景公叫我们按功劳大小分配桃子。我们不接受桃子,就是不勇敢;可接受桃子,却又人多桃少,这就只有按功劳大小来分吃桃子。我第一次打败了野猪,第二次又打败了母老虎。像我这样功劳,可以吃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拿起了一个桃子站起来了。田开疆说:“我手拿兵器,接连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已单吃一个桃子,用不着与别人共吃一个。”于是,他也拿起一个桃子站起来了。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大鳖咬住车左边的马,拖到了河的中间,那时,我不能在水面游,只有潜到水里,顶住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抓住那大鳖,将它杀死了。我左手握着马的尾巴,右手提着大鳖的头,像仙鹤一样跃出水面。渡口上的人都极为惊讶地说:‘河神出来了。’仔细一看,原来是鳖的头。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能与别人共吃一个!你们两个人为什么不快把桃子拿出来!”说罢,便抽出宝剑,站了起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勇敢赶不上您,功劳也不及您,拿桃子也不谦让,这就是贪婪啊;然而还活着不死,那还有什么勇敢可言?”于是,他们二人都交出了桃子,刎颈自杀了。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说道:“他们两个都死了,唯独我自已活着,这是不仁;用话语去羞耻别人,吹捧自己,这是不义;悔恨自己的言行,却又不敢去死,这是无勇。虽然如此,他们两个人若是同吃一个桃子,是恰当的;而我独自吃另一个桃子,也是应该的。”他感到很羞惭,放下桃子,刎颈自杀了。景公的使者回复说:“他们三个人都死了。”景公派人给他们穿好衣服,放进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礼埋葬了他们。
回答者:luotian_1021 - 童生 一级 12-6 10:27

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也有许多
成语典故跟这一时期的人物有关,除了
以下故事,你还知道吗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 .荆轲出发时,太子及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壮地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上车离去,头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义无反顾的决心.燕太子丹曾与秦王政一起为人质,两人同甘共苦,但随着泰国的势力日盛,便对燕国开始轻视.燕太子丹怨恨秦王政不念友情,傲然无礼,与鞠武共谋报复秦王之事.鞠武劝太子丹西约三晋,南连齐楚.而太子丹认为这乃长久之计,不如找人行刺秦王.鞠武推荐田光,田光说自己已老,不能胜任,他推荐荆轲后自刎而死.太子丹与荆轲纵论天下形势,再三请求荆轲担任刺杀秦王的重任,荆轲答应了.太子丹于是尊荆轲为上卿,派其出使秦国,乘机刺杀秦王政.荆轲到了秦国,买通秦王宠臣中庶子豪嘉,以得秦王在 咸阳宫召见.荆轲献呈燕国地图,展开地图时,卷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去.秦王急退, 匕首将秦王衣袖划断,秦王所佩之剑长,惶 恐之中未能拔出,绕殿柱而跑,荆轲紧追不舍.群臣惊愕,不知如何是好.秦王绕柱奔逃,将长剑移至背后,拔出,猛刺荆轲,断其左腿.荆轲负伤,便 将匕首掷出,未中.秦王又击了荆轲八剑.荆轲倚柱长笑,大骂秦王,后被杀.
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渡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再起,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仍下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用他自己的话说乃"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学习中转站 .3.
.4. 煮酒论英雄
申无守大喜,方知庄王并非庸主
,庄王果然一改过去的做法,罢歌舞,亲政事,任用贤臣,诛杀奸佞,选拔良才,国人为他的所作所为欢声高呼.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开始听政.周匡王王年(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伐陈,宋,与晋师战于北林(今河南新郑),掳晋大夫解扬,晋师大败而返.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春,楚庄王率军攻郑,夺取郑国的栎(今河南禹县).于是郑国转而成为楚国盟国.夏,楚庄王召集郑襄公,陈成公会盟于辰陵(今河南淮阳县西),郑,陈表示依附于楚国.后来,郑叛楚与晋结盟.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率军攻郑.楚军包围郑都.经过3个月的围攻,终于破城.郑又向楚投降言和.六月,晋军出发救郑.晋军到达黄河岸边时,知道郑已与楚媾和,中军统帅荀林父想率晋军还归,但副帅先榖不听从他的命令,独自带着中军渡过黄河,与楚军作战.经过一天交战,晋已溃不成军.楚军取得胜利后,楚庄王命令在黄河边上祭祀河神,修建先君神庙,报告战争的胜利,然后回国.楚庄王的霸权由此建立.

年不鸣,一鸣惊人."
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楚穆王死,其子旅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开始即位的几年,不问国事,终日于宫中饮酒嬉戏,并下令:有敢谏劝者斩.大臣申无守问他说:"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一连3年不飞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答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3年不鸣,一鸣惊人."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
下面全部是晏子的

晏婴(?一前500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貌不足识人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桔生淮北则为枳

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所犯何罪?”“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晏婴面对着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回答者:baogong2004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12-6 13:14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分为“春秋”、 “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 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右图)
《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 还要注意“道”“德”相长。
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易》、《诗》、《礼》、《乐》、 《尚书》、《春秋》等 “六经”。
孔子享年73岁,死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5、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孙武,是春秋未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
《孙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因此被称为“兵学圣典”,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商战、体育等领域。
《孙膑兵法》是另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时期的孙膑所著,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齐将田忌与齐王赛马屡败。孙膑教田忌改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败一场;再用自己的上等马、中等马分别与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对阵,田忌胜二场,总比分2:1,田忌胜。“孙膑赛马”是一个很著名的策略。
、战国时期开始后,各个诸侯国都和周王一样,自称为王,其中的七个强国号称“战国七雄”,他们展开了“兼天下”、“一宇内”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盛行“钟鼓之乐”。近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乐器。
在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有一套大型编钟,最为珍贵。这套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400余年,现在仍能以准确的音调、优美的音色演奏古今乐曲。(右图)
、中国古代第一个享有盛誉的名医,是春秋战国后期的民间医生扁鹊 。
、扁鹊精通各种医术,又总结前人方法,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战国争雄激烈之时,也是百家争鸣鼎盛之际。
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为中国西部的一个诸侯国,疆域较小,国力不盛,始终被中原诸侯鄙视。但自从实行了商鞅变法后,国势蒸蒸日上,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 秦王赢政,开始亲理朝政,经过短短的17年,灭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
、秦灭六国后,赢政称“皇帝”,意即“德过三皇,功高五帝”。
为尽快改变春秋战国500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种混乱,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币制,使用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回答者:杜帅 - 举人 四级 12-6 13:15

<春秋战国>看故事猜成语

第一次
1.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正在田里耕地,忽然看到一只兔子从田间疾奔过去,碰在一个树桩上撞死了。于是这个人立即跑过去,把兔子捡了起来。他心里非常高兴,在回家的路上想,这真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从此以后,他就放下手里的活儿不干了,专门在那个树桩旁等待着,希望能够再得到碰死的兔子,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不但一只兔子也没有得到,而且连田地里的庄稼也耽误了。后来,人们用“XXXX”来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道变通,也用来嘲笑那些不分时间、地点、条件,而墨守陈规办事,招致失败的经验主义者。

2.
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仰慕齐国孟尝君的才能,准备聘用他做秦国的相国,于是预约孟尝君到咸阳会面。秦国原来的相国非常嫉妒,于是就在秦王面前大进谗言。秦王听信馋言,不但不让孟尝君做相国,反而打算杀掉他。
可是孟尝君是个好义之士,甚至墨守成规的秦王的弟弟泾阳君也成了他的至交。泾阳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把它告诉了孟尝君,还要他以重礼贿赂秦王的爱妃燕姬,让他请求秦王释放孟尝君回国。燕姬答应帮忙,但提出要一件与孟尝君送给秦王一样的白狐皮袍子,孟尝君无法弄到同样的袍子。这时有一位食客自愿为他解忧,这位食客有会学狗叫的本领,当夜潜入秦宫的衣库,装着狗叫的声音,混过了看守人员的耳目,顺利地把那件白狐皮袍子偷了出来,送给了燕姬。后来秦王果然答应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赶紧离开咸阳,他担心秦王一旦后悔,到时候他再也离不开秦国了。可是跑到函谷关时,鸡还没叫,按照秦国法律,不到鸡叫的时候,关门不能打开。正巧孟尝君有个门客会学鸡叫,于是他学起鸡叫来,引得所有的鸡都叫起来。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认为开关的时间到了,便开门让孟尝君一行走了。不出所料,秦王知道孟尝君逃走了,赶紧派人去追,等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他们早已走了。后来,人们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伎俩称作“鸡鸣狗盗”,也把使用这种小伎俩的人称作“XXXXX”。

3.
源于《左传.僖公九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齐桓公建立霸业后,为了重修诸侯之好,于公元前615年在葵丘召开结盟会议,史称“葵丘会盟”。
参与会议的诸侯国有鲁、亲、卫、郑、许、曹等。在结盟大会上,诸侯国各抒已见,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了一决议:第一,不得阻塞水源;第二,不得阻挠粮食的流通;第三,要尊贤育才,选拔贤士,不得世袭官职。盟会结束时,齐桓公最后要求:“凡是参加同盟的各国,大家订立了盟约之后,一定要遵照执行,消除过去的隔阂,重新友好相处。”后来,人们用“XXXX”来表示重新和好。

4.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有一个青年人听说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后,便千里迢迢,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去学习赵国人走路。他到赵国后整天呆在大街上,一边看着赵国人走路,一边模仿着试走,但是怎么也学不像。最后他想,可能是自己的燕国走路姿势根深蒂固,于是下定决心丢掉原来的步法,全心全意地学习赵国人的走法。他虽然花了好长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赵人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也忘光了。因此,当他回国时,不得不狼狈地爬着回去。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XXXX”,用来比喻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第2次
1.
韩信非常有军事才能,可是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信任。后来他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开始也得不到刘邦的重用,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才做了大将军,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封他为齐王,后又改封为楚王。
刘邦称帝以后,害怕朝中大将争夺自己的皇位,所以时时提防着。有人密报韩信将要“谋反”,刘邦听后心中非常着急,召集大臣们商议,最后采取了陈平的计谋,把韩信骗到皇宫夺了他的兵权,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的心思,所以常常称病不去上朝。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谈论武将的本领,当时他们两人的意见不同,刘邦问韩信,像他自己那样的人能带兵多少,韩信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刘邦不过能领兵十万。刘邦又接着问韩信能带兵多少呢?韩信回答说他带兵越多越好。刘邦听后哈哈大笑,不禁问道:“既然你带兵越多越好,怎么会被我捉住呢?"韩信镇定自若地解释说:“您虽然不能将兵,但善于用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您捉住的原因。”

2.
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狼骑在狈的脖子上,再由狈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3.
刘邦与张良一起东征讨伐项羽,可是到了彭城却被项羽打败了,当军队撤退到下邑的时候,汉王刘邦心里非常烦恼,跳下马来,十分着急寺对张良说,谁可以为他建功立业,他说把关东地区作为封赏。张良深思了一下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犯将,他与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正在梁地反击楚军,这两个人都可以使用,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他可以一个人独自承担重任,如果要拿出关东地区来封赏,可以分赏给彭越、黥布和韩信这三个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打败楚军取得天下。于是刘邦便派人游说黥布归汉,又派人同彭越取得联系,共同对付项羽。

4.
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卫桓公,自己做了国君。这件事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州吁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借口替先君报仇而前去攻打郑国。他为了得到宋国的支持,派人对宋殇公说,如果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就会消灭宋国在郑国的祸根,何况在这次战争中,宋国充当主帅,卫国出军费,如果再联系陈国和蔡国,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宋殇公当然愿意那样做,于是宋国和卫国联合陈国、蔡
第4个回答  2007-04-19
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恨。”

参考资料:上官新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