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构造

如题所述

一、地层

1.前第四系

流域处几个构造体系交接复合部位,南山系几乎缺失古生界,北山系主要由奥陶-志留系及海西期花岗岩组成。

(1)古生界及前古生界

包括前震旦系敦煌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及二叠系,构成流域内中低山及北山主体。岩性较复杂,主要有深变质的片麻岩、石英岩、混合岩、灰岩、片岩等,总厚度达数万米。较坚硬的岩体构成高大陡峻的山体。山区岩石裂隙发育,构造裂隙与风化裂隙常构成裂隙网络。震旦系和中、上石炭统灰岩分布在龙首山、桃花拉山和北截山西端,构造裂隙与溶孔、溶穴构成裂隙岩溶网络。

(2)中生界

包括侏罗系龙凤山群、赤金堡群、白垩系新民堡群,分布于断陷盆地边缘,形成低山丘陵带,岩性为陆相堆积的杂色砂岩、泥岩、页岩等,为孔隙-裂隙含水层。

(3)新生界

古近系渐新统火烧组:以红色砂砾岩和砾岩为主,向上有变细的趋势,与上、下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

新近系疏勒河组:为一套山麓-河湖相沉积。岩性由灰黄色或灰白色砾岩、含砾砂岩、砂岩及棕红色泥岩夹页岩组成,夹石膏层,厚1855m,与玉门组呈不整合接触。主要分布在酒泉盆地和祁连山山间盆地。疏勒河组具明显河流相沉积特征,韵律比较明显。在盆地中岩性有所差异,玉门镇南为泥岩夹砂砾岩,以及砂岩、砾岩,安西盆地东部为砂泥岩,西部为橘黄色泥岩。

2.第四系

玉门组(Q1y):为半胶结的泥砾、砂砾石层。地层受构造变动,发生倾斜。与下伏新近系疏勒河组呈不整合接触,与中更新统的南湖组为整合接触,或与酒泉组呈不整合接触。厚度在各地不一,在玉门地区厚度达227~597m,广布于走廊盆地南缘的山前地带,常构成低缓丘陵。

八格楞组(Q1b):与玉门组同期异相。主要出现在安西-敦煌盆地、花海盆地、玉门-踏实盆地西北缘。安西盆地埋藏于45~180m以下,岩性为胶结—半胶结砾岩、砂砾石、砂及黏性土。在安西盆地西部,岩性变为湖积黏性土、亚粘土与半胶结砂砾石。在踏实盆地该层埋深120m左右,为一套亚砂土、亚粘土、含砾亚砂土地层。花海盆地埋藏于240m以下,为一套棕红色粘土夹砂层,局部胶结。

酒泉组(Q2j):为灰色或黄色砂砾和泥,夹粉砂质泥,半胶结-未胶结状,与下伏玉门组呈不整合接触,在敦煌、安西盆地厚40~200m,为土黄色含泥砾质砂层、亚砂土及泥质砂砾石层;昌马洪积扇区黄灰色卵砾石层,砾石成分以灰岩为主,砂岩、变质岩次之,粒径2~5cm,砾石含量达30%以上;酒泉盆地厚10~113m,张掖、武威盆地厚31m,产状近于水平,广布于走廊盆地南缘的山前地带,常构成台地。与上覆戈壁组呈不整合接触。

戈壁组(Q3g):是区域分布最广的地层,为灰青色冲洪积厚层状砂砾石,砾石成分有灰岩、砂岩、页岩、板岩及变质岩,局部钙质半胶结,受古近系、新近系影响,含泥较多,厚20~80m,山前地带可达200m。

二、构造

河西走廊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天山褶皱系、祁连山褶皱系、阿拉善台隆和塔里木台地等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新生代以来,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新构造运动强烈,形成众多断隆和断陷盆地。武威盆地、张掖-酒泉盆地主要受祁连山褶皱带影响较多,走向NW;而西部的玉门-踏实盆地和安西-敦煌盆地,则受天山褶皱系影响,盆地走向呈近EW向。祁连山北麓大断裂和阿尔金断裂带构成走廊南部边界,北部边界主要是龙首山、合黎山山前断裂、星星峡-石板井深断裂、敦煌地轴北侧深断裂。

1.断裂

祁连山北缘大断裂,西起当金山,向东南沿祁连山北麓经肃北、玉门、榆木山、民乐、乌鞘岭、毛毛山、老虎山、米峡山直至六盘山,全长千余千米,属压扭性逆断裂,在乌鞘岭、毛毛山一带断层倾角70°~80°。该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和燕山期最为活跃,并伴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新生代活动强烈,南侧祁连山强烈隆升;北侧武威、张掖、酒泉等山前断陷盆地大幅沉降。

阿尔金断裂带是由多条断层组成的巨型走滑断裂系,主要控制着走廊西段玉门-踏实盆地和安西-敦煌盆地边界和基底构造,与本区有关的主要断裂如下:

1)阿尔金主干断层,西起东、西昆仑交界,经吐拉、茫崖、索尔库里、阿克塞,至祁连山西端,延伸进入内蒙古,该断裂是玉门-踏实盆地与张掖-酒泉盆地的分界。

2)三危山断层,沿敦煌三危山北缘山前发育,长约300km,断层南为前寒武敦煌群变质岩系,北侧主要为古近系、新近系砂砾岩,局部为侏罗系煤系地层。

3)红柳沟-拉配泉断层,位于阿尔金山北缘,是阿尔金山与敦煌盆地的分界线。

2.新构造运动

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使区内新构造活动十分强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山区振荡式抬升

南部诸山脉呈阶梯状,由高而低发育3级夷平面。一级夷平面,在山脉的峰顶面,为现代冰川发育区,海拔大于4700m,呈现NWW向带状冰雪覆盖区,一般向NNE向平缓倾斜,大致形成于新近纪,早更新世初期被抬升;二级夷平面,海拔4300~4600m,因断层切割、冰水溯源侵蚀,山体北缓南陡,夷平面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被抬升;三级夷平面,海拔3700~4100m,为新近系及白垩系组成的山前台地及早更新世洪积台地,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被抬升。第四纪以来,山脉的上升幅度约在1000m以上。

振荡式上升运动还表现为河谷中有多级阶地发育,多为内叠阶地,中、上游普遍发育Ⅱ、Ⅲ级阶地,个别地段可见Ⅴ级阶地;下游Ⅰ、Ⅱ级阶地发育。现代河床比Ⅴ级阶地低约40m。

(2)新生代断层、褶皱活动

第四纪以来,山前断裂不断逆冲,使褶断带上的老地层逆冲于盆地边缘的古近系或新近系之上,导致局部地层倒转、直立,产生次级逆冲断层。山前地带普遍发育平缓短轴褶皱构造,走向与老构造线一致,部分断层延伸较长。断层的逆冲活动,往往还将古近系或新近系逆冲于第四系之上,甚至将第四系堆积物错断。

(3)盆地沉降

大面积沉降运动是测区新构造运动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新生代以来,走廊平原属强烈的山前沉降带,据物探及钻探资料,第四系厚度一般为200~600m,最厚达千余米。各盆地第四系沉积南厚北薄,坳陷中心往往位于南部,靠近山前大断层。

三、盆地发展史

河西走廊位于天山—阴山东西纬向巨型构造带、阿尔金山构造带和祁连山构造带外缘的复合部位,历经多期构造活动。新生代以来,南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迅速上升,北部的低山丘陵区亦缓慢隆升,以南、北山前大断裂为边界,中间部分大幅下降,形成了武威盆地、张掖-酒泉盆地、玉门-踏实盆地和安西-敦煌等新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洪积相砂砾石和湖相沉积地层。

1.武威盆地、张掖-酒泉盆地

为祁连山山前断陷盆地,狭长状,走向NW。白垩纪,盆地已具雏形。古近纪,古气候变得炎热干燥,盆地继续沉降,至新近纪末,沉积了巨厚的红色、黄色河湖相砂泥岩。

早更新世,祁连山抬升,盆地强烈断陷,堆积了巨厚的洪、冲积相砂卵砾石层,在金佛寺、张掖等沉降中心,沉积厚度达1000m;黑河北出正义峡,流入额济纳盆地,在盆地内堆积了冲、湖积相砂、砾石和黏性土层,厚度为100~200m。

中、晚更新世,祁连山继续隆升,盆地南部边缘抬高,古洪积扇抬升成为台地,沉积范围收窄。中更新世,北大河汇入黑河水系,水量增加,下游额济纳盆地内湖泊面积有所扩大,河湖相沉积物厚50~100m。晚更新世,盆地整体抬升,气候变得更为干燥,山区冰川供水减弱,仅有洪积扇和河流沉积,戈壁、沙漠化作用加强。

2.玉门-踏实盆地和安西-敦煌盆地

为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前断陷盆地,走向近EW。古近纪,盆地沉降具有继承性。新近纪盆地沉降范围扩大,沉积了以疏勒组为代表的冲湖积相沉积,岩性主要为黄色中细粒砂岩、粉砂岩、砾岩互层,浅棕色中细砂岩夹泥岩、砂质泥岩及石膏层。

早更新世,气候变得寒冷而湿润,沉积物以冲洪积及冰水相砾石层为主,主要由灰褐、灰白色厚层状砾岩组成。

中更新世,气候湿润、多雨,水量丰富,湖盆面积扩大,形成东起安西、西到现今罗布泊以西的浩渺淡水湖泊,称为古罗布泊。湖中沉积了以亚粘土、亚砂土、粘土、中细砂及细砾石互层的湖相沉积。沉积厚度大于200m。中更新世晚期,气候转为炎热干燥,湖泊面积大幅缩小,湖泊中心沉积了两层石盐层。

晚更新世,湖泊消失,气候趋于干旱,南部山区振荡性隆升,原先入湖的疏勒河随之向北迁移;新疆与甘肃交界处隆起,阻断了疏勒河与塔里木盆地的联系,使安西-敦煌盆地成为独立的内陆盆地,受阻的疏勒河在下游地区形成分布很广的盐沼。

中、晚更新世,祁连山阿尔金山强烈抬升,盆地边缘断层和盆地内基底断裂活动强烈,控制着第四系沉积厚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