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明朝崇祯皇帝

如题所述

图片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生于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
“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朱由检与其兄长朱由校在位时间均短(明光宗朱常洛生有七子然活着长大的只有朱由检和其兄长朱由校),16岁的崇祯继承帝位。此时明帝国因为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灾荒频繁和外敌频繁入侵在风雨中飘摇。

天启
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祯,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更加膨胀。
十六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十七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
要正确认识崇祯,必须要了解他执政时期所面对的主要敌人:其第一为明末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满清,其三为农民军。
崇祯皇帝即明思宗,名朱由检(公元1610~1644年),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从明熹宗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一方面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试图重现明皇朝当年辉煌景象;另一方面,他疑心重重,频繁更换和滥杀大臣,以致众叛亲离。最终这位比前朝几代皇帝都要贤明的君主,“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自缢在煤山的清风明月下。
本片通过历史影像资料,为您展示这位几乎可以作为历代帝王楷模的崇祯皇帝的功过是非,探究一个并不荒淫也不懒惰的皇帝亡国之谜。
编辑本段出版信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4-09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生于立春日,父朱常洛,母刘氏。
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同时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
“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朱由检与其兄长朱由校在位时间均短(明光宗朱常洛生有七子然活着长大的只有朱由检和其兄长朱由校),16岁的崇祯继承帝位。此时明帝国因为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灾荒频繁和外敌频繁入侵在风雨中飘摇。
天启七年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崇祯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祯,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更加膨胀。
十六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地方势力割据、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十七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
要正确认识崇祯,必须要了解他执政时期所面对的主要敌人:其第一为明末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满清,其三为农民军。
第2个回答  2011-04-01
崇祯,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个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当政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关外与女真常年厮杀,崇祯上台的时候关外宁远等地实际上已经被占领。而内部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原因,造成了农民起义。这个时候作为当时代表整个民族利益的最高统治者,崇祯没有“攘外必先安内”,并没有调动边关大军镇压农民起义,结果被李自成攻破北京,自杀身亡。

从历史角度来看,因为崇祯对待内忧外患的这种做法得到了悲惨的下场,后世的统治者们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候绝大多数都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做法,因为外民族是可以合作的,外民族需要熟悉中国的人来合作,而内乱,他必定是不合作的,必定要斩尽杀绝原来的体系,因为他们是要取而代之的。
第3个回答  2011-04-04
崇祯,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个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弟。于公元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明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病故后,由于没有子嗣,他受遗命于同月丁巳日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崇祯”。1627-1644在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军攻破北京后自缢,终年34岁,葬于思陵。

崇祯当政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关外与女真常年厮杀,崇祯上台的时候关外宁远等地实际上已经被占领。而内部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原因,造成了农民起义。这个时候作为当时代表整个民族利益的最高统治者,崇祯没有“攘外必先安内”,并没有调动边关大军镇压农民起义,结果被李自成攻破北京,自杀身亡。

从历史角度来看,因为崇祯对待内忧外患的这种做法得到了悲惨的下场,后世的统治者们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候绝大多数都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做法,因为外民族是可以合作的,外民族需要熟悉中国的人来合作,而内乱,他必定是不合作的,必定要斩尽杀绝原来的体系,因为他们是要取而代之,崇祯忽视了国内的主要矛盾,错误的将清朝当成了大敌!
第4个回答  2011-04-01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阉党。明天启七年十一月,朱由检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然后一纸诏书,贬魏忠贤凤阳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缢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崇祯皇帝铲除了魏忠贤集团,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兴的可能。但是也失去了对朝中朋党的制约,致使崇祯的政策受士大夫集团的摆布。
当时的明王朝外有后金连连攻逼,内有农民起义军的烽火愈燃愈炽,而朝臣中门户之争不绝,疆场上则将骄兵惰。面对危机四伏的政局,朱由检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
因对外廷大臣不满,朱由检在清除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使监军和提督京营大权。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镇,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甚至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而将户、工部尚书搁置一旁,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统治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无奈中,他不断反省,四下罪己诏,减膳撤乐,但终无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参考资料:《zsyt...》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