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众要吃袁崇焕被凌迟割下来的肉呢?

请回答的详细一点

一 发泄怨气

八旗军入关后,北京城进入战备,大批家庭被拉了壮丁参战,而且参战的士兵大规模死亡、冻伤、残疾、被俘。 北京百姓需要宣泄,他们不在乎宣泄的对象是谁,只需要有一个渠道来发泄怨气 。这时候,崇祯决定凌迟袁崇焕,百姓们的反应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 卖国谣言

1629年,皇太极率10万骑兵绕道辽西,顺利攻破喜峰口以西的长城防线,很快打到北京。在关外的袁崇焕得到消息后带领人马增援北京,当他得知皇太极的军队越过蓟州正往西去时,却未采取任何措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攻占北京东面几个县城。

与此同时,皇太极到处散播袁崇焕卖国通敌的谣言。袁崇焕的失误,使皇太极的反间计得以奏效。当时北京百姓都认为袁崇焕勾结满清,是个汉奸。所以袁崇焕被处死后,大家都争相抢食其肉。

扩展资料: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籍贯广东东莞石碣,通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认为与后金有密约而遭凌迟处死。

袁崇焕虽为抗清名将,但也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有《袁督师遗集》存世,今人辑有《袁崇焕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袁崇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1

因为百姓以为袁崇焕叛国。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师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却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评价历来褒贬不一。

拓展资料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军攻陷,于是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得知后,随即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5-29
楼主无须看窃明,那是脑残者的必读物,首先,百姓只是被当时兵部尚书愚弄的,甚至是先下如何行刑,才下罪名,南明已有平反,一个是邝露的《峤雅》集,其中有诗《留都赠梁非馨》(不是"七年辽海信,消息几能真",那是黎遂球的诗,而是这首"逐客同征雁,翩翩出塞垣。……龙精千尺雪,持照昔人恩。"),后面有自注称"非馨为袁督师重客。督师以孤忠见法,天下冤之。后十二年,予与非馨同朝。非馨在主政,余在史馆,疏白其冤,服爵赐葬。非馨真信友矣。"再来看袁的另一个幕友王予(字予安,号菌阁主人),袁死后他立志为其伸冤,广泛搜集各种材料。很久以后他遇到屈大均,后者在王死后曾撰《王予安先生哀辞》一文追忆其人(见屈大均《翁山文抄》卷10),其中有如下文字:"……先生尝谓予曰:'子之乡有大司马袁公崇焕者。方其督师蓟辽,予以诸生居幕下。其为国之忠勤,予独知之。其不得死于封疆,而死于门户,天下人未必知之也。自大司马死,而辽事遂不可为。吾三十年以来,每一念至,未尝不痛心切齿于当日之权奸也。大司马无子,其疏稿及余集生、程更生讼冤诸疏,予藏之笥中久矣。今将授子,其为他日国史之采择,其可乎?'……临别,嘻吁鸣咽,复执予手曰:'曩当丧乱时,予不能死,不惟有愧于吾乡九公,且无以见袁大司马。使大司马被逮时,予以一死明其冤,以十口保之,天怒或回,使大司马得立功自赎,则辽事庶几可为。而吾乃羸弱不能,郁郁至今,悔之无及。惟期疏草子,其采入大司马列传,使后世获知其忠,亦吾所以下报大司马也。'"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1630年(崇祯三年),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磔”死。当时北京百姓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1-05-28
如果你看过窃明这本书解释起来就好多了,明末时他被称为汗奸,当年的老百姓有血性多了,生吃个汗奸胃口好得很,到清乾隆时,清皇帝又给他正名啦,说袁老板不是奸细,当年咱们清军用了反间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楼主自己想想他到底是什么人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