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助学金一年最高13万,是否太高了?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关于调整硕博奖助学金的传言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一点也不高,应该的!

谈及博士奖助,不少在读博士都认为如今学校发放的助学金有点少。而从全国范围看,上一次助学金上调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
2017年,全国的部属高校博士生助学金从12000元上涨至15000元,地方高校从10000元涨至13000元,平摊到每个月就是1000元左右。
这一标准的确不算高,不少在读博士只能依靠家里的接济以及兼职去完成学业。

而包括北大在内的不少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各自提升了博士补助的标准。
多所高校,大幅提升博士补贴
北大涨了多少?青塔人才找到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公布的博士研究生岗位体系,其中校长奖学金的奖助标准达到了每人7万元/年。而对于更加常规的助教、思政岗位,北大的资助标准同样不算低,达到了5.5万/岗/年。


与直接发钱不同的是,北大的奖助学金需要履行相应的职责,比如北大法学院设助研岗位就需要每周工作不低于4小时,岗位奖学金可以比国家助学金高出3.4万元/年。
也有不少高校在近几年直接选择提升兜底资助标准,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其博士生招生简章中明确,博士生最低资助标准为58200元/年(在国家规定的15000元/年的基础上增加了43200元),平摊到每个月将近5000元。而5000元完全可以覆盖在广州日常的开销,这也意味着华南理工的博士生几乎不用为生活发愁。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工科基金和科研基金的博士研究生基本奖助学金额度为5万元/年。一些中部地区高校也将博士补贴上调至6000元以上/月。
差距不仅体现在学校之间,也体现在文理科之间。
与当前的就业市场的薪资待遇如出一辙,文科博士在助学金方面也与理工科博士有一定差距。
以南京大学为例,理工农医科博士的最低助研费比基础文科博士高出900块。

面向在读博士开展「学者计划」无疑是全新的尝试。可以预见的是,在北京大学的带头示范下,未来一定会有更多高校效仿、完善。
不过当下,相较于「学者计划」,补助金能否上涨或许还是更多博士关心的问题。毕竟,钱似乎不应该成为他们科研路上的阻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1

在评价博士生助学金一年最高13万之前,首先要了解博士生他们在上学的时候究竟要做些什么事情,还有这些助学金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博士生在读博士阶段做的事情。

和其他学历阶段不同的是,博士研究生在就读博士阶段并不只是需要去学习,他们更多的是要研究,要有一定的成就。

一是需要建立一些新的理论。当然文科生和理科生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文科生大多数是进行一些探索调查研究总结等等,而理科生大多数都是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些结论。室友的研究成果是可以开发利用的。

二是他们需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博士生在研究一些事情之外,还是需要通读所在的这个领域的一些文献。毕竟只有对这个领域有足够的了解,才可以对这个领域有所贡献。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要求博士生对这些已有的文献进行一些提炼,总结,以便后人更简单了解和推广。

三是博士生阶段通常会有一些研究成果。博士生在读博的过程中,除了自己需要做一些实验,还需要带领下面的学弟学妹们一起努力。会参与一些科研,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在毕业的时候也会有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他们那个领域通常都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针对博士生在读博期间做的这些贡献,他们有一些助学金也是可以理解的,13万并不算一个非常高的金额,何况这还几乎是一个上限。

而在了解博士生助学金的金额之前,还要了解博士生助学金的组成部分。

博士生的助学金主要组成部分是三个,一是国家助学金,二是国家助学贷款,三是三助岗位津贴。

国家助学金:指的是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所有全日制的研究生,当然并不包括有固定工资的人。中央高校博士生不低于每年15,000,地方高校博士生不低于每年13,000。

国家助学贷款:这部分是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免担保,免抵押的信用贷款,每年年是不超过12,000的。在学校期间这部分的利息是免了的,但是在毕业以后是需要学生自己来负担并且需要偿还本金。

三助岗位津贴:指的是高等院校给研究生提供助研、教助、助管岗位,并且按照他们的岗位提供津贴。这一部分就相当于你在学习期间同时在学校打工,得到的津贴都是自己的劳务所得。

所以不管从博士生就读博士期间所需要做的事情,还是他们获得的助学金的来源,我觉得13万都不算太高。他们在毕业以后继续为我国建设做贡献,那这些钱都可以当作很好的投资。

第2个回答  2022-07-20

近日,某乎上有一则曝光新拟定南方科技大学硕博工资的帖子,引起了不少关注。

帖子显示,硕士的工资为4~6 万/年,博士的工资开题前 7~9 万/年,开题后 9.5~13 万/年。随后,南方科技大学的招生直播中也写出,硕博的薪酬将会大于现行标准。此前在深圳大幅降薪的背景下,网上流传着 2022 年南方科技大学硕博工资要降薪 40% 的谣言,当时引起了较多讨论。

毕竟硕士 4166/ 月,博士 8333/ 月,曾是南方科技大学较具吸引力的招牌之一。如今谣言不攻自破,南科大依旧那么壕——不仅不降,还稍涨一些。壕,几乎成为南方科技大学的基本属性之一。

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小而精的研究型高校,比总预算是有些吃亏。南方科技大学 2022 年的预算为 37.56 亿,不和别人比,就看看隔壁的老大哥中山大学,这个预算差距并不小。但是,南方科技大学把总预算的 90% 都放在教育支出上,生均预算高达 37.36 万元,打败中山大学(生均 31.25),南京大学(生均 23.34)等老牌名校,位列全国第七。硕博补贴就不用多说,除此之外,南方科技大学的宿舍也是财大气粗,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南科大的硕士生享受双人间(如果分到三人间每月补贴 500),博士享受单人间。在今年的全国高校学生宿舍满意度调查中,南方科技大学位列第一。当然搞起科研来,人家花钱更是不含糊。2021 年南方科技大学获批科研经费 17 亿,师均科研经费为 124 万。动辄 40 万上下招博后,招聘副教授时承诺 5 年内至少提供 400 万经费,白纸黑字写出「为所有教职人员提供全国最佳的条件」。在如此有竞争力的薪酬条件下,短短11年,南方科技大学就组建了一支 58位院士,41 位杰青的人才队伍。南方科技大学这么多钱从哪来呢,作为一所省属高校,南方科技大学的钱主要还是来自政府拨款。还是隔壁的老大哥中山大学,2022 年财政拨款为 29.84 亿。

所以说南方科技大学有钱,说到底还是深圳政府舍得给高校花钱。他壕任他壕

他壕任他壕,对大部分的硕博生来说,补贴永远只能是「饿不死」但也「不够花」。

南方科技大学的「财大气粗式」补贴不必说当属 top 0 梯队,此前就有南方科技大学就读的网友表示,除了学校补贴,课题组还另发,再加上论文奖励,博士在读就已经年薪 25万。类似的几所新兴理工院校补贴额度往往也是比较可观的。例如同样势头很猛的「新秀院校」上海科技大学,博一新生到手 7W/年,以后逐年增加。其次一些老牌的头部理工类大学,或研究所,往往补贴额度也比较可观。例如,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工科博士,也有着平均 4000-6000 的每月收入。此外,一些研究所发放的补贴额度也不算低。不过一般来说,每年 5 万元以内的补贴是大多博士生的常态。

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博士每年能拿到 1.5 万奖学金和每月 1600 元左右的助学金,共计 3.42 万元;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奖学金是用于「返还学费」,实际到手的部分大打折扣。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在每个月国家补助 1950 元,外加课题组另行补助折合每月 2000-3000 余元的收入——这种程度的补贴额度,才是博士生中的普遍水准。

而一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往往补贴则不太可观,尤其文史类专业就读的博士,受专业所限,他们的补贴中「导师资助」的部分少之又少,甚至还有 19% 的博士生并没有导师资助;他们能够拿到的补贴通常徘徊在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附近。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文科博士生们每个月只有固定的国家补贴 1835 元。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永谋看来,理想的读博状态应该近似于一种工作或「准工作」状态。这意味着要参照科研人员的待遇来执行,同时也意味着博士生应该完成特定的助研、助教工作以及基本科研任务。

刘永谋认为,对于今天的博士生,特别是诸如北京这样大城市的博士生来说,每月补贴 1500~2000 元无疑过低。

「这些钱刚刚够维持基本生存,现在的博士生一般在 25-30 岁之间,不可能光活着就了事。」刘永谋说。

也有其他多位专家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加薪」是合理的。

「一些博士生期待的四五千元的薪资并不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说,「硕士生毕业后的月薪较高,要想吸引优秀的博士生源,就要减少这些优秀生源就读博士的机会成本。」

按国内普通学制来算,大部分人的博士生至少要到二十八九岁才能完成学业,这还意味着,当大部分同龄人早已工作多年买车买房,甚至已经开始在同学群里给孩子的班级文艺汇演拉票,博士们可能还在苦哈哈地等着每月那点补贴吃饭。

第3个回答  2022-07-20

助学金,顾名思义,并不是工资,只是帮助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费和生活费。助学金本身没有特定的标准,一般是学校发放一部分,导师自己发放一部分。

20年前,中科院系统的助学金普遍高于高校。一般城市的研究所博士助学金大约500-700元/月,北京和上海的研究所大致在1500-2000元/月,但具体数额各个研究所以及导师之间会有很大差别,并非有统一的标准。高校读研的同学就相对比较拮据,每月只有大致200-300元的助学金,而且当时的高校研究生还要细分公费生和自费生,自费生需要交学费,甚至还没有助学金。

随着过去20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物价也增加了许多。高校的政策也在不断地改革,所有的学生都是自费生,但实际上奖助学金覆盖了所有学费。除此之外,一般城市的高校博士生还会有每月2-3千元不等的助学金。当然每个学校,每个导师课题组的助学金都有一定差别,但总体来说基本上在这个水平。

同样,北上广深会高一倍左右。当然,这里我写的是奖助学金,其中的奖学金不是真正意义的奖学金,只指覆盖学费的所谓奖学金。真正意义的奖学金是需要差额竞争的,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拿到,所以一般招生老师也不好意思直接提这个事情。

奖助学金重不重要?当然非常重要。

读博士的学生普遍年龄在22-30岁左右,有些回头是岸的大龄博士年纪会更大一些,如果没有必要的奖助学金,可能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

绝大部分博士生都是靠着奖助学金艰难地生活着,同时在科学的殿堂中遨游。因此,奖助学金的最低标准,肯定需要保证博士们的基本生活费。20年前在我求学阶段,中科院的助学金非常具有吸引力,学生们依靠助学金,基本上都能够脱离父母的经济援助,然而当时大部分高校的助学金就略显不足,因而中科院借此吸引了不少优质生源。当然,现在的形势可能变过来了,很多高校的助学金早已超过了科学院系统。因而,这里必须要感谢国家的奖助学金政策,让寒门子弟都能够追求更高的梦想。

那么,奖助学金越高越好吗?

舆论经常会看到,某某老师压榨学生,或者说利用研究生的免费劳动力。更直白来说,学生们觉得助学金给少了,性价比太低

第4个回答  2022-07-20

应该的,一点也不高!

对于大部分的硕博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已经有24-30岁了,很多也成家立业了,他们要兼顾学业与生活、工作三个方面,可大多数人获得收益的途径很多时候只能靠补贴这个东西,不然生活很难维持下去。

一般来说,每年 5 万元以内的补贴是大多博士生的常态,也就是一个月最多封顶就4000来块钱,一些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偏文科的专业甚至更低,例如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的文科博士生们每个月只有固定的国家补贴 1835 元,1000多块钱的补贴,放在大城市生活,这肯定远远不够的,怎么说呢,补贴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只能保证饿不死但远远也不够花!

其实大家心中都明白,科研人员待遇太差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津贴不是吸引硕博的主要因素,但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因素。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那是万万不能的。

近年来,许多高校为招揽一流博士生来校做科研,也开始卷起来。

去年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挂出从博士阶段开始每人每年保底收入 10万的招生公告;

南开大学表示每年将在国家拨款的基础上,增投自筹经费 1 亿余元,在校顶尖博士生每年可累计获得各类奖助金超过 10 万元;

清华大学也表示,要确保博士生每年最低资助标准不低于 5.1 万元。

此外、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都对博士生奖助学金进行了调整。

对此,本人只想引用一句知乎答主的话来回答:

早就该这样了!这钱花得绝对值!

近些年,随着各高校办学投入和课题经费的增长,研究生的各类“资助”也是水涨船高。

如果考虑到与发达国家高水平大学的差距,适时、适度地提高研究生的资助水平也是合理的。

这里的“适度”,是指相关政策的出台要考虑到国内大学的发展现状、承受能力以及各个城市生活水平的差异,而其基本理念是不能将教育和读书变成纯粹的赚钱途径。

以博士生为例。公费博士生是免交学费的,其所获资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薪酬,而是学习期间的生活补贴。因此,满足基本生活需要且有盈余就是发放的标准。

这个标准,从根本上说,是把博士生看作学生。学生接受的是系统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技能训练,以学习知识、从事相应的科学研究为主,与赚钱自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不鼓励,也不会过分计较津贴的高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