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无仅有的全才达•芬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7
绝无仅有的全才达•芬奇

——记“炫彩西欧11国游”之十四

游览在意大利,无论是在教堂还是博物馆,经常在精美的艺术作品中看一些熟悉的名字,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大概非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莫属了。他们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鼎盛时期,意大利美术界几乎同一时期出现的三颗最为耀眼的美术巨星,后人称之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在这“美术三杰”中,其中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均为佛罗伦萨人,而开拉斐尔也与佛罗伦萨有密切关系。

达·芬奇全名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他是意大利著名画家、科学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之一。达•芬奇堪称奇人,他没有正式学过拉丁语、数学和几何。而拉丁语在欧洲中世纪是罗马天主教的公用语,学术上论文大多数由拉丁语写成;数学和几何则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没有正式学习拉丁语、数学和几何,这没有成为达•芬奇从事科学研究的障碍。可见他早已用超乎常人的方法掌握了这些知识。没有使之未成为从事科学研究的障碍。达•芬奇学识渊博,涉猎范围极其广泛,且多才多艺,集发明家、 医学家、 生物学家 、 地理学家 、音乐家、哲学家、诗人、建筑和军事工程师于一身,是人类 历史 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他的手稿中,大约有15000多页。爱因斯坦看了他的手稿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世界 科技 进步可以提前半个世纪。

达·芬奇自画像

公元1452年4月23日,达·芬奇出生在托斯卡纳芬奇镇阿尔诺河流经的山谷附近,这是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共和国的领地。达·芬奇的父亲瑟·皮耶罗·达芬奇是个十分富有的佛罗伦萨法律公证员,他的母亲卡泰丽娜是个农妇,达·芬奇是他们的私生子。达·芬奇并没自己的姓氏,他的全名的意思是:“芬奇镇梅瑟·皮耶罗之子——列奥纳多”。他名字中的“瑟”只表明他父亲是一个绅士。关于达·芬奇的童年,人们所知甚少,只知他五岁前和母亲一起居住在芬奇小镇。

五岁后,达芬·奇和他的父亲、祖父母、叔叔居住在芬奇小镇。期间,他父亲和一个十六岁女子结婚,继母很喜爱达·芬奇,但死得很早。达·芬奇十六岁时,他父亲和二十岁的另一个女人结婚。直到他父亲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结婚后,达芬奇的父亲才有了合法的子嗣。

人们比较熟悉的达·芬奇形象基本上来自于他那幅著名的自画像,所以一提起列昂纳多,人们总是想到一个哲学家般的睿智长者。其实,达·芬奇年轻时代可是意大利佛罗伦萨闻名遐迩的美男子,而且也是一位同性恋者。

韦罗基奥的青铜《大卫》

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雕塑的那座俊美非凡的青铜大卫像,据说就是以年轻的达·芬奇为模特。达芬奇的老师韦罗基奥继承了十五世纪以来佛罗伦萨民主思想的优良传统,作品富有现实主义的作风。他率先将数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等应用到艺术实践中去。他尤其对解剖非常熟悉,因此人物塑造准确,艺术格调精美优雅。他培养了一批学生,著名的有波提切利,尤其是达芬奇。

达·芬奇艺术生涯发展得最顺利的时期是在1482年至1499年的米兰。达·芬奇首先是作为一个音乐家而不是画家或者发明家的身份在米兰出名的,因为他的七弦琴弹得不错。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他无与伦比的才能却极受米兰大公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青睐。

为躲避战乱,达·芬奇于1499年在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 旅游 并进行了一些科学研究。1500年回到佛罗伦萨的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蒙娜丽莎》运用了透视画法。这福画不是达芬奇一气呵成的,而是前后用了长达四年时间。结果是,到了500年后的今天,蒙娜丽莎的微笑依然让人们捉摸不透。蒙娜丽莎的名字因达·芬奇一幅肖像画而家喻户晓。

Mona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语对“夫人”的简称和尊称,所以直译过来的《蒙娜丽莎》名字应该是《丽莎夫人》。画中人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弗朗西斯科·杰列·乔贡多的妻子丽莎夫人。她出生于1479年,达·芬奇为她画像时间是1503年,正是她24岁左右的时候。

达芬奇仅是把绘画艺术当作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的一个途径,一旦解决了某个难题就不再关心,马上就去 探索 另一个奥秘。达·芬奇不愿意被人们说成是一个“画家”或“工程师”,而只有在美的创造中他才能得到满足。达·芬奇不惜用4年的时间去画《蒙娜丽莎》,似乎要证明一个人究竟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到什么程度;然而他又不停地去 探索 新领域,更像是在证明一个人一生在世究竟能做多少事。他代表了15世纪—16世纪意大利人对科学、理智和美的追求与创造。

蒙娜丽莎

达·芬奇于1501年移居罗马,但对于列昂纳多来说,罗马并不是很讨人喜欢的地方。他在那里做了短暂的停留,见到了米开朗基罗和其他当时在罗马的艺术家,但并没有显露他任何的艺术天才。他在那里基本上是研究一些类似于魔法的小把戏,以至于罗马人把他当做巫师一类的人物来看待。

达·芬奇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每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独一无二。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达·芬奇

达·芬奇除了拥有天才的绘画才能外,还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深的造诣。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并无相互排斥的极端现象。达·芬奇钻研科学、工程领域,就像他的艺术作品一样令人难忘与印象突出。手稿中约15,000页的笔记与绘画全是混合艺术与科学所组成的纪录。这些纪录是达·芬奇在欧陆行程中透过观察周遭并不断的创作而来。

左撇子达芬奇终其一生均以镜像写字。对左手写作者来说,将羽毛笔由右向左拉过来写比由左向右推过去写容易,而且不会将刚写好的字弄糊。因此,他的日记都是镜像字。在科学上,达·芬奇是一个巨细靡遗的观察家,能以极精细的描述手法表示一个现象。但却不是透过理论与实验来验证。因为他缺乏拉丁文与数学的正式教育,同时期的学者大多未注意到在科学领域中的达·芬奇。达·芬奇15岁左右接触到解剖,在佛罗伦萨画派画家和雕塑家、他的老师韦罗基奥的工作室,达·芬奇接受了多方面的训练:绘画、雕塑以及机械工艺技术,尤其是局部解剖。在韦罗基奥工作室差不多10年的时间里,达·芬奇研究了人体的基本结构。之后他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体,并为准备出版解剖学理作品并制绘了超过200篇画作。然而,达·芬奇的书直到公元1680年即辞世161年后才以《绘画论》为名出版。

达•芬奇《绘画论》中译本

达·芬奇不只关心身体结构,也关心生理功能,这使得他变成解剖学家和生理学家。他积极寻找外观有明显生理缺陷的人作为模特儿以便画成滑稽的画作突显生理功能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达芬奇可以同时一手作画一手写字。

基于人体解剖研究,达芬奇设计出史上第一个机器人。这个被称作达·芬奇机器人的设计可能是在公元1495年完成,但直到公元1950年代才被发现。由于着迷飞行现象,达·芬奇作了鸟类飞行详细研究,同时策划了数部飞行机器,包括直升机设计图以及轻型滑翔翼。公元1496年1月3日,他曾测试了一部自制飞行机器但失败。

公元1502年,达·芬奇曾为伊斯坦布尔鄂图曼苏丹巴耶塞特二世的土木工程专案制作单一跨距达240米的桥梁草图。这个设计打算让桥梁跨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口的金角湾。但因巴耶塞特二世认为无法建设而未实施。

由于达·芬奇曾任军事工程师,笔记中也包含了数种军事机械的设计:机关枪、人力或以马拉动的武装坦克车、子母弹、军用降落伞、含呼吸软管以猪皮制成的潜水装等等。不过,后来他却认为战争是人类最糟的活动。其他的发明包括了潜水艇、被诠译为第一个机械计算机的齿轮装置,以及被误解为发条车的第一部可程序化行动机器人。此外,达·芬奇在梵蒂冈那些年里,曾计划应用太阳能而使用凹面镜来煮水。遗憾的是,达·芬奇大多数的发明在他生前并未实现。

达·芬奇被现代学者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 历史 上绝无仅有的全才。然而,世人所熟知的达·芬奇的最大成就却是绘画,但他的绘画作品并不很多。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但这些作品的数量无法与人们对这位杰出大师的期望成比例。

达·芬奇油画《圣母岩间》

达·芬奇在作坊学艺时 ,就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而在此前的童年,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兼画家乔尔乔·瓦萨里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当地农民做了一个盾牌,请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在盾牌上作画。儿子达·芬奇在上面画了一个吐着火舌的怪兽。这张画栩栩如生,令人觉得十分恐怖,皮耶罗便把它卖给了佛罗伦萨的艺术中介,艺术中介又把这幅画卖给了米兰的公爵。然后皮耶罗用转让这幅画赚的钱给那个农夫买了一个新盾牌,上面绘有一个被箭穿过的红心。这是关于达·芬奇绘画天才的第一次记述。

韦罗基奥油画《基督受洗》

大约在公元1470年,达·芬奇协助其老师韦罗基奥绘制《基督受洗》时,虽然只画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态、表情和柔和的色调,已明显超过了韦罗基奥。据传,韦罗基奥为此不再作画。

达·芬奇的《受胎告知》

现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是达·芬奇在没有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一件作品。除了有一点自由构思外,这幅画的场景都是达·芬奇遵循一般的透视画法来构思的。后来,位于欧利维特峰的圣巴托罗梅欧修道院还订购了这幅作品,稍后创作的《吉内薇拉·班琪》,一反15世纪艺术追求线条分明的传统,以逆光夕照的色调渲染他所倡导的透视效果。

油画《吉内薇拉·班琪》

公元1481年创作的《博士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虽由于他动身去米兰而没有完成,但从原稿上可看出其构图和形象塑造所显示的艺术创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师和同辈:由圣母婴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稳定构图,按精确的透视法画的建筑遗迹和奔腾飞跃的马群等背景,说明他已不再从叙事的角度简单地罗列有关人物,而是对传统的题材进行彻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调幽暗的画法,使人物形象从阴影中突出,突破了传统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预示着文艺复兴的到来。

油画《博士来拜》

公元1482年,达·芬奇来到米兰,应圣弗朗切斯教堂的邀请绘制祭坛画《岩间圣母》,这幅画现藏于卢浮宫。《最后的晚餐》是他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这幅表现基督被捕前和门徒最后会餐诀别场面的湿壁画,绘制在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的墙壁上。它巧妙的构图和独具匠心的布局,使画面上的厅堂与生活中的饭厅建筑结构紧密联结在一起,使观者感觉画中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饭桌的形式,将基督独立于画面中央,其他门徒通过各自不同的表情和手势,分别表现出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的情绪。这种典型性格的描绘,突出了绘画的主题,它与构图的统一效果互为补充,堪称美术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油画《最后的晚餐》(局部)

公元15世纪末期,为米兰公爵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情妇切奇利娅·加莱拉尼创作了《抱银鼠的女子》。它是达·芬奇杰出的肖像画作品,体现了深厚的写实功力。这幅精美的肖像画,画面人物气质高贵沉静,女郎怀抱的白貂毛色光润,栩栩如生,充满朝气,充分体现了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巧,而形态逼真的白貂使画面生动了起来。这幅肖像画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明暗的处理,画家运用光线和阴影衬托出切奇莉亚优雅的头颅和柔美的脸庞。形神兼备,使得这幅肖像画得到世人的推崇。

《抱银鼠的女子》

达·芬奇于1500年回到佛罗伦萨,随着共和国制度的恢复,文化气氛一度活跃,画坛上也先后出现了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杰出人物。达·芬奇开始为兰则塔大教堂的主祭坛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经过精心构思的《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素描草图,立即引起轰动,其构图原理和画法对艺术界有极大影响,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人也从中得到启发。

《圣母子与圣安娜》

从1503年开始,达.芬奇一面着手为佛罗伦萨市政厅绘制壁画《安吉里之战》,一面创作《蒙娜丽莎》和《圣母子与圣安娜、圣约翰》,这两幅画和《施洗者圣约翰》一起成为达芬奇极为珍爱的作品,始终带在身边,晚年移居法国后,也不离左右,最后遗存巴黎。

在返回佛罗伦萨之前的1499年,法军入侵米兰,达·芬奇为躲避战乱,曾移居威尼斯。滞留数月后,又于翌年到达曼图亚,为当地的一位伯爵夫人画了几幅肖像画,这位伯爵夫人酷嗜文艺并广泛收罗艺术珍品鉴赏。其中有一张素描颇象他后来那一幅《蒙娜丽莎》的侧面像。1500年4月,达·芬奇再次回到故乡佛罗伦萨时,得知兰则塔大教堂的主祭坛需要一幅祭坛画,他表示愿意完成此任务。僧侣们兴奋地把达·芬奇的全家请进了教堂,予以十分殷勤的款待,但达·芬奇久久没有动笔。这不是达•芬奇第一次失信于人,在达•芬奇的一生中,这样情况时有发生。

最后,他完成了一幅素描,就是《圣母子与圣安娜》。这幅素描是以寻求人物的明暗调子为准绳来描绘的。画家把圣安娜、马利亚、基督和施洗约翰四人,作为一个融洽欢聚的家庭成员加以集中表现。群像中以圣安娜与圣母的对话形式为主题,表达了一种人间家庭的天伦之情。由于人物感情细腻,相互交叠的身躯也给人以亲密无间。

达·芬奇于1516被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国。在达•芬奇为法国宫廷服务期间,年轻的法国国王给予了他足够的尊重、荣誉和创作自由。弗朗索瓦一世对艺术充满热情,尤其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据说当年达•芬奇骑着骡子、翻越阿尔卑斯山抵达法国中部,随身携带未完成的画作。

弗朗索瓦一世给予了他至高的接待,将其安置于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鲁克斯庄园,并不时地去请教。达•芬奇在克鲁城堡度过了生命最后的时光,他在素描本上描绘发明设计稿,为国王设计宫殿花园,为他的那些伟大作品添上最后一笔,如《蒙娜丽莎》。

1818年,法国画家安格尔在《达•芬奇之死》里刻画了达•芬奇在弗朗索瓦一世怀中去世的情形,体现了二人的深厚情谊。事实上,达•芬奇去世的时候,弗朗索瓦一世还在前线指挥战事。达•芬奇去世后,他最亲密的助手沙莱成为遗产继承人。弗朗索瓦一世向他买下了达•芬奇的遗作,这些画作如今成为卢浮宫的馆藏。

法国画家安格尔画作

《达•芬奇之死》

公元1519年5月2日,年事已高的达·芬奇因病与世长辞。他最钟爱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达·芬奇临终前将所有绘画作品和大量手稿都托付给了他)说:“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出一个像他这样的天才了。”“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伦,显示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列昂纳多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优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传记作家瓦萨里对达·芬奇的赞美之词。

达.芬奇终生未娶,更没有子嗣。有人说,他的未婚与他是私生子身份有关,这未免牵强附会。达.芬奇虽然是私生子并始终未能成为父亲的合法继承人,但他的家族早已接受了他,他的童年是与祖父、叔父共同度过的。而且达.芬奇很早就学有所成,取得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这在重视博学多才、知识渊博的文艺复兴时期,是非常受人欢迎的。更重要的是,从达•芬奇的自画像和他老师将他作为模特制作大卫铜雕像来看,达•芬奇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以他拥有的这些天赋异禀,赢取异性的芳心绝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达·芬奇终生不娶肯定另有隐情。

公元1476年,在达·芬奇24岁生日的前一周,他和另外三个年轻人被匿名指控与一名17岁的男妓雅格布·萨塔雷利强行发生性关系。幸运的是,与达芬奇一同被告的另一人和强大的美第奇家族有联系,他们都在“没有进一步指控”的条件下被释放。但几周后,又有人匿名对这四人提起诉讼,这次又与萨塔雷利有关。但没有证人站出来作证,这个案子被永远地驳回了。

尽管当时对强奸罪的惩罚很严厉,但许多佛罗伦萨杰出艺术家却以同性恋闻名,多纳泰罗、桑德罗·波提切利和本维努托·塞里尼就是其中之一。当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忙于重新发现柏拉图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又歌颂了“男性阳刚之气”时,同性恋成了佛罗伦萨人生活的一个事实,以至于弗洛伦泽这个词在德国成了“同性恋”的俚语。

公元1910年,在一篇文章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分析了达.芬奇在笔记中记录的童年回忆,得出结论,这位艺术家压抑的同性恋欲望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升华”,并解释了为什么他留下了这么多未完成的作品。

达•芬奇一生中有几个年轻恋人。在强奸指控两年之后,他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年长男人和一个年轻的男孩面对面的涂鸦。“佛罗伦萨是我最心爱的朋友”,他写道,“在画画,好像他是我....”未完成的句子暗示了两者之间真实的亲密 情感 。

油画《圣约翰浸信会》

达芬奇的性偏好也反映在他的素描和绘画中,这些素描和绘画对男性身体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女性身体的兴趣。例如,他的《圣约翰浸信会》,被认为是模仿他的长期徒弟和绯闻情人的绰号,意思是“小恶魔”。

达·芬奇似乎对自己的欲望很自在——不像米开朗基罗,米开朗基罗为自己的性取向而苦恼。艾萨克森提醒人们,达.芬奇的同性恋倾向“可能导致了他非传统的感觉”。就像他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一样,这种不同让达·芬奇与众不同。他的局外人身份使他拥有了独特的创造力,以及开创性的绘画和实验作品,这些作品使他今天成为如此卓越的人物。

最为人怀疑的达.芬奇同性恋倾向来自达·芬奇最钟爱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梅尔兹。他出生于伦巴第的米兰贵族家庭,获得良好的教育,其中包括艺术培训。弗朗西斯科在文学作品中被描述为迷人而优雅,他在艺术方面相当有才华并且非常努力。公元1505年,达芬奇第一次见到弗朗西斯科,就被他善良的天性和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他们见面后不久,弗朗西斯科开始在达芬奇工作室学习和工作,弗朗西斯科很快从其他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达芬奇最喜欢的学生,也是最忠实的学生。弗朗西斯科是唯一一直陪伴达芬奇直到去世的学生,他被认为是第一个负责收集、组织和保存莱昂纳多.达.芬奇关于绘画的笔记的人,并将其转化为一份手稿。

从弗朗西斯科成为达芬奇工作室的学徒开始,他的生活主要围绕着他的主人,基本上把一生奉献给了他。达.芬奇喜欢弗朗西斯科,就像父亲喜欢儿子一样。两人如此亲密生活在一起,并且彼此如此深切地关心,有理论认为莱昂纳多和弗朗西斯科从事浪漫的同性恋关系。然而,这些理论没有确凿的证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被驳斥,说明他们的关系从未延伸过柏拉图式或家庭式的 情感 。一名脑专家称,莱奥纳多·达芬奇可能费尽周折才能完成名画《蒙娜丽莎》和《三博士朝圣》,因为他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神经解剖学和精神病学教授马尔科·卡塔尼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在研究多动症发病情况及其治疗。他认为,多动症的症状符合史书中达.芬奇怪异行为的记载。文章称,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大师以其长期拖延而声名狼藉,经常一幅画尚未完工就开始了下一幅绘画。

根据传记作者及达•芬奇同时代人的描述,达芬奇是一个容易分散注意力的白日梦者,很少按时完成创作。1481年,达•芬奇还接受委托,为佛罗伦萨郊外的圣多纳托教堂主祭坛画一幅嵌板。但6个月后他放弃了这项工作。未完成的《三博士朝圣》现藏于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

卡塔尼说:“虽然不可能对500年前的人进行尸检诊断,但我相信,多动症是解释达芬奇难以完成画作的最令人信服的原因,也是最科学的合理假设。”卡塔尼说:“ 历史 记载表明,达芬奇花了大量时间计划工作,但缺乏毅力。多动症或许可以解释达芬奇的各种性情及其奇怪的多变天赋。”

文章称,与很多患有多动症的人一样,达芬奇也睡得很少,仅需小憩就能通宵达旦地工作。

记载表明,他是左撇子,而且存在阅读困难。这两点在多动症人群中都很常见。

文章介绍,多动症是一种行为异常,特点是持续拖延、无法完成任务、思绪飘荡以及身心烦躁不安。虽然多动症常在儿童时期确认,但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在成年人中诊断出来,包括大学生和成功人士。然而,这种诊断或许也解释了达芬奇令人惊讶的创造力和敏捷的思维。

卡塔尼说,多动症也有积极影响,比如思绪飘荡可能激发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爱因斯坦、爱迪生、伽利略等都有多动症症状。他还说:“有一种普遍存在的错误认知,即认为多动症代表着行为异常的低智商儿童,其一生注定坎坷。”

晚年的达•芬奇

达•芬奇被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神经解剖学和精神病学教授马尔科·卡塔尼“诊断”为“多动症”,这很难让人接受。但是,如果达•芬奇确实因为“多动症”而思绪飘逸、精力旺盛、天赋异禀,那么,对于患有多动症儿童的家长来说,不啻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从此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孩子的多动症过分担忧了,即使孩子小时候没有根治这种疾病,也没有关系,说不定有朝一日,他会成为中国的达•芬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