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四年,李林甫在和张九龄的政治斗争中胜出,接替过他的位置成了中书令,开启了大唐王朝“安史之乱”前风雨飘摇的日子。李林甫在任19年,深得唐玄宗的信任,是开元、天宝年间在任期间最长的一个宰相。
李林甫独掌大权后,对于名望和才能高于自己的人,都设法弹压排斥。他表面上对人甜言蜜语,暗地里却阴谋设计陷害他们。当时世人称他为“口蜜腹剑”。
在李林甫担任宰相的第二年,他设计陷害了当时的太子李瑛等三人,太子瑛被唐玄宗废为庶人。不久便被赐死。又过了一年,唐玄宗立李亨为太子。李林甫在立太子一事中没起到什么作用,担忧等唐玄宗驾崩后,自己会被冷落,于是就设法要废掉太子。他针对太子亨发动了一系列的冤案。如开元二十五年正月,他诬告韦坚勾结边将,将韦坚等人流放,顺便让唐玄宗废了太子瑛的妃子韦氏,还顺便干掉了他的政敌李适之。
天宝十一年,李林甫的宰相做到了尽头。他的心腹王鉷因弟弟王焊谋反受到牵连,李林甫也牵连其中。虽然没有获罪,但唐玄宗的政治天平开始向杨国忠倾斜。十月,李林甫得病。十一月病重。不就便在华清宫辞世。死后,他被杨国忠等人诬陷谋反,剥夺了所有官爵,家产被抄没,家人遭到流放。还没下葬的李林甫以庶人之礼安葬。
成语是汉语词句的特殊用法,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汉语独有的语言。那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将成语粗略分类,综合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成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一、源于古代神话
我国古代的很多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含义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往往被概括成为成语。
例如:开天辟地、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二、源于历史事件
我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后人把它们凝缩成四个字的成语。例如:
例如:完璧归赵、擢发难数、投笔从戎、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四面楚歌、草木皆兵、三顾茅庐……
三、源于前人故事
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
例如:胸有成竹、满城风雨、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
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古代的寓言传说,也是成语的来源。
例如:杞人忧天、邯郸学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
五、源于古人原句
有一些成语直接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一鸣惊人……
六、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
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
例如:舍生取义、一曝十寒、一毛不拔、近水楼台、一丘之貉……
七、来源于群众口语、谚语俗语
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或者是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
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亡羊补牢、敝帚千金……
八、来源于外来的成语
中华成语中也有来自外国的
例如:来自佛经的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等;来自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等……
九、来源于改造的成语
有些成语是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更换某一成语中一两个字加以改造使用
例如:一举三得、一举多得、一箭三雕、一箭多雕、知难而进……
十、来源于生活的新生成语
有些成语非历史传承而是在最近几十年兴起的,来源于寻常生活的多次使用,可以在成语造句及解释栏目找更多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