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成功救了赵国,受到重用,为什么第二年就自杀了?

如题所述

毛遂自杀?看到这个标题着实吓了一跳。可以肯定,史书中根本没有题干所说的“桥段”,一定又是文学作品惹的祸。毛遂在历史上不是大人物,没有单独的传记,《毛遂自荐》的故事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完成联楚抗秦的合纵任务后,毛遂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创造了两个成语的毛遂

毛遂虽然不是大人物,但他的故事竟然创造了两个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再次兵围邯郸,准备一口气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赵国危在旦夕。为了抵抗强秦,赵孝成王接受了虞卿的建议,联合魏、齐、楚等国合纵抗秦。承担联楚的重任,就落在平原君赵胜的头上。

赵胜计划带二十位门客同行,可是挑来挑去,就挑了十九位。就在赵胜很失望的时候,毛遂自告奋勇,愿意前往。赵胜都不认识毛遂,以为他是新来的门客。战国四公子,门下食客数千,不认识是正常的。

当毛遂自报家门,说已经入府三年时,赵胜充满了失望,一个吃了自己三年饭的人,自己都不认识,一般来说,此人就是平庸之辈!合纵大事,这样的人去了也是公费旅游。可是毛遂不服气,他说,脱颖而出需要把锥子放进布囊,您以前也没给我这个机会啊,现在请你把我放进囊中,你就会看到我如何脱颖而出。平原君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既然你那么有勇气,那么自信,那就试试看吧。不想,毛遂真不是一般战士,在楚国大殿上,挺身按剑,吓得楚考烈王气短三分,赶紧签字画押。一场外交,竟然靠毛遂看似唐突粗鲁的行为,干净利落地解决了。由此诞生了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

毛遂的身份探秘

毛遂何以敢跟楚考烈王“动粗”,其实这跟毛遂的身份有关。毛遂是平原君赵胜三千食客中的一员,食客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食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服务于食主,同时靠食主提供出人头地的机会。春秋战国的门客群体,可谓群星璀璨,比如义士豫让,助秦变法的商鞅,秦末丞相李斯等等,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历史巨人,毛遂只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看似过着“乞讨”生活的门客群体,能出现如此众多的大人物?这就跟西周的宗法制有关。这些门客统称为“士”,“士”就是西周宗法制的产物。

按照宗法制规定,贵族阶层的政治遗产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子孙只能逐级降格。王的儿子当诸侯,诸侯的儿子当卿,卿的儿子当士大夫,士大夫的儿子就惨了,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老爸的政治遗产,剩余的儿子们一无所有,成了平民。

这些贵族后代的平民就是“士”,或者称没落贵族。他们要想出人头地,只能依附权贵。为了生存的需要,“士族阶层”练就了一身本领,这就是他们寄生的法宝。

毛遂的祖上是周武王的儿子毛公,按照宗法制,到了毛遂这里,他就成了平民。跟其他的“士”一样,他需要寄生于食主。“士”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文士,如商鞅、李斯,一类是武士,如豫让、毛遂等。武士还有另外一个群体:游侠,如荆轲。据考证说,毛遂的剑术非常高超,能做到十步以内一剑封喉!

难怪楚考烈王一看到按剑而入的毛遂,立刻气短。虽然毛遂拔剑相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这个群体的威力,楚王不可能不知道。哪怕为了楚国,楚赵合纵也是必然,楚王无非是讨价还价而已,毛遂的作用就是防止节外生枝,打掉楚王要挟的幻想。在人家的地盘上,勇于顶着不测的威胁,挺身而出,毛遂没有辱没武士的高贵血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8-29

毛遂,战国时期薛国人吗,也有人说他是荥阳郡阳武人。史书关于他的记载非常少,不过他“毛遂自荐”的故事还是被流传下来。


早年,毛遂周游赵国,成了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的食客。他在平原君门下待了3年,都没有什么作为,因此没有名声,人们都不知道平原君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门客,直到公元前259年。当时,赵国的都城邯郸被秦军包围。赵军哪里是强大的秦军的对手,情况十分危急,弄不好赵国就灭国了。

在这种情况下,赵王命平原君去求楚国出兵支援。于是,平原君召集门客们,在众多门客中挑选20个才能出众的人跟随自己一起去楚国。他挑来挑去,只找出了19个人,还差一个。毛遂见状,主动站出来对平原君说:“听说先生即将要到楚国去签合纵盟约,约定和20个门客一起去,并且不能找外面的人。现在先生已经找到了19个,还差一人,希望先生拿毛遂去凑人数吧。”


平原君问毛遂:“先生到赵胜门下几年了?”他回答道:“整整3年了。”平原君又问:“贤能的人在世界上,就好像锥子在囊中一样,它的尖梢随时都能显现出来。你在我门下已经3年了,但没听到身边的人称道你,是因为先生没什么才能。因此,先生不能一同前往,请先生留下吧!”毛遂不紧不慢地说:“那是因为我现在才请求到囊中。如果我早就在囊中,就会像锥子一样,露出整个锋芒看,而不仅仅是露出尖梢!”最终,平原君还是带着他一起去了楚国。

平原君一行到达楚国后,没想到楚王只接见他一人。俩人交谈了很久,从早上谈到中午仍没有结束。这时,毛遂走到台阶上,大声喊道:“楚国出兵,要么有利,要么有害,这么简单又清楚的事儿,为什么您们商量了这么久?”楚王很生气,问平原君:“这说话的人是谁?”他说:“这人叫毛遂,是我的门客。”楚王呵斥毛遂道:“我同你主子讲话,你来干什么,立即退下!”毛遂不但没有退下,反而上前几步,手按着宝剑对楚王说:“现在大王的性命基本在我手中!”


事后,平原君待毛遂为上宾。“毛遂自荐”的故事,是教科书中很有名的一个典故。不过,毛遂第二年自杀了,这是为何?


原因很简单,因为燕国趁赵国元气大伤时,派大将粟腹率军攻打赵国。正在赵王纠结派谁出去迎战时,他想到了刚刚立下大功的毛遂。得知这个消息后,毛遂立即前去见赵王,对他说:“大王不可!不是我怕死,而是我不堪此任。我能做马前卒,但做不了行军打仗的统帅啊!”赵王不听,执意命他为统帅迎战。毛遂只好硬着头皮上,结果被燕国打得落花流水。他觉得自己对不起赵国和赵王,辜负了他们的信任,没脸见他们了。于是,毛遂拔剑自杀了。

第2个回答  2020-08-30
因为他救了赵国之后是非常骄傲的,做了很多对国家有害的事情,因此最后只能够自杀来谢罪。
第3个回答  2020-08-30
因为毛遂被燕国打败了而且输得非常惨,所以毛遂觉得特别丢人,没脸再见人了,最终选择了自杀。
第4个回答  2020-08-30
因为毛遂带兵攻打赵国失败,他觉得自己无颜面对赵王和赵国子民,所以选择自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