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国学智慧经典语录

如题所述

1. 宗教的教义,也需运用哲学的解释来增加它的真实,人生的思想方向,行为道德,生活意义,同样需要哲学来确定它的善恶标准。但是推崇爱好思想的玩意久了,人们对于思想本身的可靠性,又发生了怀疑。因此先要缩小范围,研究思想本身和运用思想方法的逻辑学问,便由此产生而成为专门的学识。
2. 人不能没有学问,不能没有知识,仅为了学问而钻到牛角尖里去,又有什么用?像这样的学问,我们不大赞成。
3.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4. 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5. 慈悲就是爱一切众生,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
6. 我所说的,听不懂也好,他生来世,会一闻千悟,获大福报。般若道场,十分庄严,“唯大英雄能本色”,此事要有大魄力,乃大丈夫事。 不要用心太过,放松!空空洞洞。放四大,莫把捉(不管身体),寂灭性中随饮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由它去。) 此事,至诚至敬的人,大忠大孝的人,秉天地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便可以过来。
7. 禅宗固然是中国佛教的中国佛学的特色,但从^v^所创立的整个佛学体系而言,它的基本宗旨,与最高的目的,并非因与中国文化融会以后,就根本推翻了释迦佛教的主旨,只是在教授法的方式,与表达最高真谛的言辞与方法,产生一种中国文化特出的姿态,而且渗合借用儒、道两家学术思想的名言和作风而已。
8. 畏就是敬,人生无所畏,实在很危险。
9. 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一个人如果连早起都做不到,你还指望他这一天能做些什么呢?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早上都抓不住,怎么能抓住当天?
10. 不错呀,人生如梦,他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又在说梦话了。因为人在梦醒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傻,嗯,刚才做了一场梦,但是他清醒了吗?张开眼睛照样在做梦。更有趣的是,有些人昨天夜里做的好梦,今天他还坐在那里想,还舍不得离开梦境,所以人生就很妙,觉时恋梦,醒了以后还贪恋那个梦。做梦的时候呢,又想自己快一点醒才好,你说究竟那一样好?自己都搞不清楚。
11. “小心啊”这一句就是“道”;“留意啊”这一句话就是道。因为你的意是留不住,你能留意就得道了。小心!你就是小不了心,你小到那么小心,就得道了。最平凡的一句话,你能懂得了,就是圣人在说法。 同样是这两句话,悟后是证到了这个境界,开悟前只是理念上的话。理念上虽对,但是,你嘴巴上会说,叫作口头禅,身心没有证进去。
12.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13. 世界上真理只有一个,无二亦无三,只是东西方在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罢了。
14. 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
15. 读书不只要靠两只有形的眼睛,要用智慧的眼睛去读。
16. 虽自第着处在“荣观”第后的中,仍自第着恬淡虚得样,不改本来的朴素;虽自第着燕自第着安处在荣华富贵第后的中,依自第着有超自第着物上之,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每水民多西每生发自累西每生过心,这第后是有道者的自处第后的道。
17. 世界上谁最漂亮?每个人自己看自己最漂亮,镜子照了又照,百看不厌,看到年老,还是喜欢,哈!都被幻化所骗。
18. 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朴素;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内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
19. 有一个方法,对于高血压、老年人、有病的人或失眠的人都有好处。上座,心里头什么都不想,只念一个“空”字,一路空下去,把神经都放松了,脑子也放松了,有人就用这个法子治好了紧张的毛病。
20. 人生该这样过活: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能在身、技在手、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21. 古代对于“忠”字的解释,是对人对事没有不尽心的为忠。言而有信,信自己,信别人为信,这是进德。
22. 般人信仰宗教,都是注重在形式上,而且多半以有所得的心,求无所得的果。
23. 佛法本来平常,就是这么一点,无边妙用百千法门,都从这一点发出来。但是见到这一点很难。无始以来在轮回中,被尘劳烦恼遮住,透不出这一点灵光。一切智慧、神通、山河大地,都从这一点发出来。
24.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25. 世界上各种宗教,所有修行的方法,都是求得心念的宁静。
26. 但愿此情长久,哪里分地北天南。
27. 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28.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做了三件事后走路,自欺欺人被人欺,自骗骗人被人骗。
29. 如果没有真知灼见,切勿只图一时快意,舞文弄墨。
30. 一间房屋,平常看不见它有灰尘,当阳光忽然透过缝隙,才发现了光隙中有灰尘在乱舞纷飞,你既不要去打扫它,也不要用一个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摇不动,不去增加,也不去减少它,慢慢的再静止下去,它自然就会停止纷飞了。
31. 羚羊挂角无踪迹,一任东风满太虚。
32. 立冬以后,蛇虫青蛙就看不见了,口里含一团泥巴,钻到地底下,不食不动。半死状态,现在叫冬眠。古代称蜇或者蛰伏。要到二月雷天大作的时候,第一声春雷一鸣,这些蛰伏的蛇虫青蛙吐出口中的泥巴,出洞,称为惊蛰。
33. 闭关从某个方面来讲是世界上最大的偷懒。
34. 人之所以不能得道,就是被两样东西困住了,一个是空间观念,一个是时间观念。
35.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36. 我看你们来着第后佛着第后道,年纪会说会说,非当那实照顾自己,要觉懒,要觉不肯助人,样要一利走军都求起以气人他便非当那实严格,看看这个不对、格一个也不对,觉得以气人的都十不是圣贤,难道你自第着格是圣贤吗?我看你是“剩闲”,是剩下来都十事多四也有用的闲人,有你也不多、都十事多四也你也不少的人。
37. 少年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
38. 每个人养成独立的人格,卓尔不群,就是真的自由。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没有办法表达人的真正思想和情绪,如果有办法那么人与人没有误会。
39. 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40. 一个人内心没有涵养,就会变成色厉内荏,表面满不在乎,而内心非常空虚。其实,大可不必。一个人好就是好,穷就是穷,痛苦就是痛苦。
41.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42. 我们学佛,不但要通达佛经,连世间的一切知识技能也要通,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会是真正有贡献的人,这样可以算学佛。
43. 为什么学佛先要学作人?人道没有修好就想证果是没有可能的。人道怎么修呢?就是修十善业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
44. 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
45. 总之,机锋是宗师们的方便说法,是一种机会教育的教授法,并不是禅的宗旨和目的,这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活用法门,并非究竟的道理,如有学禅的人,转以机锋转语为事,那就是错把鸡毛当令箭的笑话了。
46. 身口意三业,翻过来就成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行为。我常说,学佛慢一点来,先学作人,人都没作好,想学大乘道成佛,没有那么简单的。
47. 顺境修德,逆境修心,只有当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无穷压力之中时,才会在苦痛之中明白什么是人生的滋味,也才能够明白什么叫幸福,什么叫珍惜。
48. 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佳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49. 因此研究禅学,若不全面了解佛学大小乘的学理,遍览经、律、论三藏的经典,明白中国各宗佛学的大义,以及不通佛教修行求证定慧的方法与功夫,只取禅宗的机趣而言,必然不能触及其中心的宗旨与道果,至少,会落在愈走愈偏,愈学愈仄的情况。
50. 宋兴七十余年,学术黯淡,至安定、泰山、徂徕、古灵兴起,始以师儒之道明正学,而范高平(仲淹)、欧阳庐陵(修)实左右培掖以成。逮仁宗末年,五大儒并世而生,理学门庭,于以建立;厥时禅宗声教,正方兴未艾也。
51. 佛学目的,以学通天人化,但初以立人极为行道镃基,终至于超越人天,出入有无之表,应物无方,神变莫测。故以佛之徒视儒者,犹为大乘菩萨道中人;而以儒者视佛,则为离世荒诞者矣。复次,儒者为学之方法,以“闲邪存诚”、“存心养性”、“民胞物与”尽其伦常之极为归。佛者则以不废伦常,但尽人分为入道之阶梯;形而上者,尤有超越形器世间之向上一路,则非儒可知矣。
52. 人体的神经系统,大体说来,都以脊椎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随着意识的支配而发散为肢体感官的动作。犹如树木的枝条,依据它的中心树干,向外分散而至于枯落。
53. 世界上任何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人欺。你看世界上的人,能不能逃出这三样事?能逃出了这三样的话,就跳出三界外了。
54. 这是医学了,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子,跌倒了,他没有哭出来不要去抱他,也不要扶他,跌倒马上去扶起来就受伤了。
55.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这们当都十事多四也有错,我们种没是相,心也是相,物质里以气心会孩得样一不是相。我们此心不跟来自第着上之面现多四也么把每水,当下自第着格清净,清净自第着格寂灭,寂灭自第着格是菩提。《愣严经》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个人肯狂心顿歇实是?你说,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这修佛的心多四也她是狂心,狂得多四也她更孩夫害,一切心的都十是狂心。歇是人休息,一切西每生过学下,歇自第着格是菩提。
56. 身处顺境必须格外谨慎,否则容易乐极生悲。人生得意的时候容易忘形,一忘形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于是恶念和恶行就会趁隙而入。
57. 如何是独乐乐——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如何是与人乐乐——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如何是众乐乐——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58. 对人,学问并不一定可贵,但是文人有知识,最喜欢乱叫。
59. 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60. 如果要问,世界啥时才能实现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呢?我说,人类也许永远不会实现。假使人类真有这么个社会出来,就是宇宙毁灭的时候。
61. 而宋代诸儒,大抵于禅道之学,有所参悟,方得启发其真知,只可论其成分多少,实不能别其参杂有无。盖自唐代禅宗兴盛以来,道家学术,亦受其影响,而起一大变,融会圆通,大有人在,亦学术潮流之必然趋势也。及宋代禅宗特盛,禅师兼通儒学,以佛理说《中庸》《周易》及《老》《庄》之学者,著述颇多。而佛学说理,采用名言,多有取于儒书,固皆参研启发互资证明。儒者参禅,一变而有性理之学产生,实亦时会使然。其后之辟佛诽禅者,皆囿于道统观念,限于社会风气。
62. 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63.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64. 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唯心所造。
65. 禅宗,是^v^佛教的心法,与中国文化精神结合,形成中国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学最精粹的宗派。
66. 禅宗的中心,虽然不是禅定,但仍然不离以禅定修行求证的方法为基础。禅宗的目的,虽然不是着重离尘遁世,逃避生死的小乘隐退,但仍然不离升华生死,要求心的出世自在,而作入世救众生的行径。
67. 禅宗不但不立文字,而且以无相、无门为门,换言之,禅宗也是以无境界为境界,摆脱宗教形式主义,而着重禅法修证的真正精神,升华人生的意境,而进入纯清绝点、空灵无相而无不是相的境界。
68. 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就是达到“挫其锐”的程度,把尖锐的聪明棱角都磨下去了。
69. 人历长途倦老眼,事多失意怕深谈。明知众生度不尽,偏向红尘恒抛心。
70. 善恶由心,魔佛同体,执迷处即佛亦魔,放下了何魔非佛。
71. 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72. 如果学佛为了求福报而学,求来生怎么样而学,不错,是有这个事,但不是彻底的,所以说人天福德枉成痴。
73. 药山禅师就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又譬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