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如题所述

  一、古代的对外交往
  1.条件
  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发达的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其客观条件,而政府开放、开明的政策则是其有力的推动。
  2.概况
  ①两汉:实行积极的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有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西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国输入的主要是各国的特产,输出的主要是丝绸、铁器等,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范围地向外辐射,形成中华文化圈。
  ②隋唐:对外交往空前繁盛。中国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友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互派使节,中国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大量运往欧洲和非洲;唐朝与欧洲、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是革命式的影响。
  ③宋元:中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不断传向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大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进程。海外贸易出现高潮,阿拉伯人在中西交往中起了中介作用。
  ④明清:一方面,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另一方面遭到外来侵略。明清政府一方面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取得了胜利;另一方面,实行海禁政策,日益走向闭关锁国。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光环已经慢慢失去,中国逐渐地落后于世界。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经济往来
  (1)秦汉: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输入中国。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铁器等不断西运,西亚和欧洲的特产也陆续输入中国。安息是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中转站。
  (2)隋唐: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做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与朝鲜、日本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大量的波斯和大食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大量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运往欧洲和非洲。
  (3)宋元: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向世界。
  (4)明清: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后来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出现萎缩。在官方为主的贸易中,主要是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换取皇室贵族享用的珠宝、香料、药材等。
  2.文化交流
  (1)中学西传
  ①科学技术:唐朝时,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印度,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欧洲。宋元时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②生产技术:两汉时期,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井渠法、造纸术先后传往西亚和欧洲。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传入新罗。中国的棉纺织技术在元朝时传到高丽,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发展日本的印刷业。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入南洋。
  ③思想文化: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唐朝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教大量传入日本、朝鲜,老子的《道德经》被介绍到印度,中华文化圈形成。明末清初,一些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
  (2)西学东渐
  ①科学和生产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和熬糖法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②物种传播: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中国。北宋时,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南方。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③思想文艺: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唐朝时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
  3.对外贸易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虽然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但由于受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制约,中外贸易以陆路为主。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两宋时期,由于国内民族政权并立,通过陆上与西方贸易受到阻碍,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直至元明时期。
  (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大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在官方的对外交往中,带去的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的,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跟随回访。
  (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西亚的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的宗教,中国文化也不断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三、古代对外交通的发展
  1.陆上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2)隋唐时期,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保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唐朝与非洲有了直接往来。
  (3)明清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方的交通日益萎缩。
  2.海上丝绸之路
  (1)西汉武帝后开辟了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广州出发,绕过印度半岛南端,最远可到达波斯湾。
  (3)明朝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最远可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明末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受到限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06
汉朝对外经济交往也日益发达,开拓了 “丝绸之路”,又辟海市。经过隋朝进入唐朝,全国重新统一安定,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也空前兴旺发达。

  宋朝时期,政府侧重于在南方发展海上国际贸易。元朝建立陆上国际商道畅通无阻,海上贸易也有新的发展。

  明代初期,多沿袭元朝,且又有重大发展,如郑和下西洋。明代中叶以后,关闭口岸,停止对外贸易,实行“锁国”政策。清朝则变本加厉实行“海禁”,虽一度解禁开港,但对外来商人一律严加限制。
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称由来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其起点一般认为是长安(今西安),其实它随朝代更替政治中心转移而变化。长安(今西安)、郏鄏洛阳、平城(今大同)、汴梁(今开封)、大都北京曾先后为丝路起点。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
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具体史实
开放:
⑴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开通。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⑵隋唐:对外交往活跃。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唐朝鉴真东渡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
⑶宋元: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⑷明朝: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第2个回答  2011-06-08
一、古代的对外交往
1.条件
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发达的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其客观条件,而政府开放、开明的政策则是其有力的推动。
2.概况
①两汉:实行积极的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有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西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国输入的主要是各国的特产,输出的主要是丝绸、铁器等,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范围地向外辐射,形成中华文化圈。
②隋唐:对外交往空前繁盛。中国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友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互派使节,中国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大量运往欧洲和非洲;唐朝与欧洲、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是革命式的影响。
③宋元:中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不断传向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大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进程。海外贸易出现高潮,阿拉伯人在中西交往中起了中介作用。
④明清:一方面,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另一方面遭到外来侵略。明清政府一方面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取得了胜利;另一方面,实行海禁政策,日益走向闭关锁国。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光环已经慢慢失去,中国逐渐地落后于世界。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经济往来
(1)秦汉: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输入中国。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铁器等不断西运,西亚和欧洲的特产也陆续输入中国。安息是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中转站。
(2)隋唐: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做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与朝鲜、日本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大量的波斯和大食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大量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运往欧洲和非洲。
(3)宋元: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向世界。
(4)明清: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后来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出现萎缩。在官方为主的贸易中,主要是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换取皇室贵族享用的珠宝、香料、药材等。
2.文化交流
(1)中学西传
①科学技术:唐朝时,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印度,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欧洲。宋元时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②生产技术:两汉时期,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井渠法、造纸术先后传往西亚和欧洲。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传入新罗。中国的棉纺织技术在元朝时传到高丽,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发展日本的印刷业。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入南洋。
③思想文化: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唐朝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教大量传入日本、朝鲜,老子的《道德经》被介绍到印度,中华文化圈形成。明末清初,一些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
(2)西学东渐
①科学和生产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和熬糖法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②物种传播: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中国。北宋时,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南方。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③思想文艺: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唐朝时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
3.对外贸易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虽然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但由于受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制约,中外贸易以陆路为主。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两宋时期,由于国内民族政权并立,通过陆上与西方贸易受到阻碍,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直至元明时期。
(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大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在官方的对外交往中,带去的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的,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跟随回访。
(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西亚的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的宗教,中国文化也不断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三、古代对外交通的发展
1.陆上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2)隋唐时期,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保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唐朝与非洲有了直接往来。
(3)明清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方的交通日益萎缩。
2.海上丝绸之路
(1)西汉武帝后开辟了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广州出发,绕过印度半岛南端,最远可到达波斯湾。
(3)明朝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最远可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明末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受到限制。
第3个回答  2011-06-09
古代的对外交往
2.概况
①两汉:实行积极的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有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西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国输入的主要是各国的特产,输出的主要是丝绸、铁器等,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范围地向外辐射,形成中华文化圈。
②隋唐:对外交往空前繁盛。中国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友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互派使节,中国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大量运往欧洲和非洲;唐朝与欧洲、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是革命式的影响。
③宋元:中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不断传向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大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进程。海外贸易出现高潮,阿拉伯人在中西交往中起了中介作用。
④明清:一方面,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另一方面遭到外来侵略。明清政府一方面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取得了胜利;另一方面,实行海禁政策,日益走向闭关锁国。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光环已经慢慢失去,中国逐渐地落后于世界。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经济往来
(1)秦汉: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输入中国。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铁器等不断西运,西亚和欧洲的特产也陆续输入中国。安息是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中转站。
(2)隋唐: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做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与朝鲜、日本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大量的波斯和大食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大量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运往欧洲和非洲。
(3)宋元: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向世界。
(4)明清: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后来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出现萎缩。在官方为主的贸易中,主要是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换取皇室贵族享用的珠宝、香料、药材等。
2.文化交流
(1)中学西传
①科学技术:唐朝时,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印度,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欧洲。宋元时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②生产技术:两汉时期,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井渠法、造纸术先后传往西亚和欧洲。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传入新罗。中国的棉纺织技术在元朝时传到高丽,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发展日本的印刷业。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入南洋。
③思想文化: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唐朝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教大量传入日本、朝鲜,老子的《道德经》被介绍到印度,中华文化圈形成。明末清初,一些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
(2)西学东渐
①科学和生产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和熬糖法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②物种传播: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中国。北宋时,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南方。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③思想文艺: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唐朝时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
3.对外贸易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虽然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但由于受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制约,中外贸易以陆路为主。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两宋时期,由于国内民族政权并立,通过陆上与西方贸易受到阻碍,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直至元明时期。
(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大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在官方的对外交往中,带去的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的,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跟随回访。
(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西亚的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的宗教,中国文化也不断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三、古代对外交通的发展
1.陆上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2)隋唐时期,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保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唐朝与非洲有了直接往来。
(3)明清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方的交通日益萎缩。
2.海上丝绸之路
(1)西汉武帝后开辟了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广州出发,绕过印度半岛南端,最远可到达波斯湾。
(3)明朝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最远可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明末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受到限制。
第4个回答  2011-06-05
您老也是六中初一的吧???
一、古代的对外交往
1.条件
中国古代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社会基础,发达的交通、工具的进步是其客观条件,而政府开放、开明的政策则是其有力的推动。
2.概况
①两汉:实行积极的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有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西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国输入的主要是各国的特产,输出的主要是丝绸、铁器等,中华文明第一次大范围地向外辐射,形成中华文化圈。
②隋唐:对外交往空前繁盛。中国与朝鲜、日本关系密切友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互派使节,中国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大量运往欧洲和非洲;唐朝与欧洲、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这一时期,中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制度向外传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甚至是革命式的影响。
③宋元:中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不断传向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大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进程。海外贸易出现高潮,阿拉伯人在中西交往中起了中介作用。
④明清:一方面,对外交往频繁,郑和七次下西洋;另一方面遭到外来侵略。明清政府一方面领导进行反侵略斗争,取得了胜利;另一方面,实行海禁政策,日益走向闭关锁国。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光环已经慢慢失去,中国逐渐地落后于世界。
二、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经济往来
(1)秦汉: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等输出到朝鲜。越南的象牙、犀牛、珍珠等输入中国。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与西亚、欧洲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铁器等不断西运,西亚和欧洲的特产也陆续输入中国。安息是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中转站。
(2)隋唐:唐朝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做官、和中国人通婚。唐朝与朝鲜、日本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的银币。大量的波斯和大食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大量的丝绸、瓷器经波斯、大食运往欧洲和非洲。
(3)宋元: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向世界。
(4)明清: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后来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出现萎缩。在官方为主的贸易中,主要是用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换取皇室贵族享用的珠宝、香料、药材等。
2.文化交流
(1)中学西传
①科学技术:唐朝时,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入印度,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大食和欧洲。宋元时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明清之际,中国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②生产技术:两汉时期,牛耕和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法、井渠法、造纸术先后传往西亚和欧洲。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传入新罗。中国的棉纺织技术在元朝时传到高丽,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发展日本的印刷业。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入南洋。
③思想文化:两汉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唐朝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佛教大量传入日本、朝鲜,老子的《道德经》被介绍到印度,中华文化圈形成。明末清初,一些传教士东来,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
(2)西学东渐
①科学和生产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和熬糖法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欧洲的水利技术传入中国。
②物种传播:唐朝时,天竺的郁金香、菩提树传入中国。北宋时,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南方。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③思想文艺: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唐朝时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传入中国。明清之际,传教士把西方的音乐、绘画等介绍到中国。
3.对外贸易
(1)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汉代虽然开辟了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但由于受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制约,中外贸易以陆路为主。随着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朝时陆路贸易和海上贸易都很发达。两宋时期,由于国内民族政权并立,通过陆上与西方贸易受到阻碍,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直至元明时期。
(2)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以官方贸易为主。官方贸易大都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在官方的对外交往中,带去的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的,返回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跟随回访。
(3)对外贸易伴随着文化交流。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不断相互交流,西亚的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的宗教,中国文化也不断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三、古代对外交通的发展
1.陆上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出兵大败匈奴,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2)隋唐时期,打败西突厥,先后设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保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唐朝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通过丝绸之路,唐朝与非洲有了直接往来。
(3)明清时期,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方的交通日益萎缩。
2.海上丝绸之路
(1)西汉武帝后开辟了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广州出发,绕过印度半岛南端,最远可到达波斯湾。
(3)明朝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最远可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