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讲淮语(江淮方言)的人之间没有认同感和凝聚力?

如题所述

淮语间的认同:历史、地理与心理因素


扬州人对行政区划的归属感往往超过了他们对淮语文化的一致认同。从历史角度看,古广陵郡和扬州府的烙印深刻,使得扬州人更倾向于谈论“自古以来”的归属。明代以后,扬州地区曾接纳过吴语、通泰片的江淮官话以及洪巢片的淮西话,加之行政区划的变迁,这可能导致扬州人对曾经的辖地如淮安和盐城的认同度不如对古扬州的归属感强烈。例如,对于金湖的归属争议,更多是因为历史原因,而非语言文化上的亲近。


扬州人的自豪感源自历史辉煌,他们曾经作为一级行政区的中心,经济实力在江北地区颇受瞩目。这种优越感让扬州人有时对周边地区持有某种程度的优越心理,甚至认为其他地方的文化源自扬州。这种历史遗留的心态,使得扬州人在认同上更倾向于地理区域,而非整个江淮官话区。


近年来,扬州在区域定位上的摇摆,既体现在江北淮南区域中心的争取上,也体现在长三角和南京都市圈的配角角色上。两种倾向之间的分歧反映出对自身地位的不同认知。倾向于江北的扬州人,可能更关注江苏北部的区域认同,而倾向于苏中的扬州人则强调沿江和苏中身份。这种分化导致了苏中苏北内部的矛盾和竞争,每个城市都想成为区域内的主导力量,而没有像吴语区那样形成紧密的认同群体。


淮语区内部的认同感缺失,源于缺乏像吴语区那样经历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统一认同。内部的歧视和外部的歧视交织,使得淮东话和淮西话之间的区分成为网络方言讨论的焦点。这种状况下,即便在网络群体中,对整个江淮官话区的普遍认同仍然相对薄弱,人们更多是关注自我区域的提升,而非整体的联合力量。


追求认同感无可厚非,但过分依赖区域平均值来提升自己,而非通过个人努力,这在心理上并不讨喜。因此,建立在文化、语言和共同价值基础之上的认同,对于增强淮语区内的凝聚力显得更为重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