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如题所述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公元220年前后。岳阳楼位于岳阳市西门城头,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让岳阳楼名声远扬。 岳阳楼主楼有3层,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楼侧旁有仙梅亭、三醉亭、怀甫亭等建筑。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元年前后,距今1700多年历史,三国时期为鲁肃阅军楼;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南楼;中唐李白赋诗后,始称岳阳楼,至公元 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友范仲俺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楼在历史上屡毁屡修。最近一次大修是在1983 年。整个楼体结构,工艺精巧,造型端庄,其建筑和风格可概括为“纯木、四柱、三层、飞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6-10
东汉末年,孙权的手下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 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
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   岳阳楼在1700余年的历史中屡修屡毁又屡毁屡修。几经风雨沧桑,屡毁屡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余次.每次重修后,“则层檐冰阁,岌颂于其上,文人才士登眺而徘徊”;;圮毁之时,“则波巨浪,冲击于其下,迁客骚人矫首而太息”(清朝张德容《重修岳阳楼记》)。   至民国末年,楼身已经破旧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岳阳楼极为珍视,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   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   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修竣工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岳阳楼保存了清朝的规模、式样和大部分的建筑构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6-10
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
第3个回答  2011-06-10
东汉末年,孙权的手下大将鲁肃奉命镇守巴丘,操练水军,在洞庭湖接长江的险要地段建筑了巴丘古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鲁肃在巴陵山上修筑了阅军楼,用以 训练和指挥水师。阅军楼临岸而立,登临可观望洞庭全景,湖中一帆一波皆可尽收眼底,气势非同凡响,这座阅军楼就是岳阳楼的前身。 阅军楼在两晋、南北朝时被称为巴陵城楼,到唐朝时期方始称岳阳楼。
第4个回答  2011-06-10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相似回答